文/陸豐市利民中學 周培亮
在有了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的導入后,許多教師著重于手段的使用和課件的展演,忽視了與學生的思維碰撞、情感的交流。對此,我們有必要加大對初中數(shù)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研究重視力度,分析當前初中數(shù)學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在積極采取可行性改進策略的前提下,實現(xiàn)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質(zhì)量提升的目的。
通過調(diào)研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提問時常常 “想起什么問什么”,隨心所欲、沒有目標,同時,提問題的邏輯性、針對性及推進性較差。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不僅學生學習起來十分吃力,同時過于隨意的提問勢必會嚴重影響到整個課堂教學思路,進而大大降低教學效果。
為了貫徹素質(zhì)教育理念,很多教師都相繼改變了自己的教學方式。然而有部分教師盲目地認為課堂提問越頻繁則課堂氣氛越濃,這種錯誤觀念導致教師提出的問題更多,使教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滿堂灌”逐漸消失,而“滿堂問” “滿堂答”情況則不斷涌現(xiàn)。除此之外,重提問而輕反饋的方式也會讓學生無從下手,教學氛圍表面看上去熱鬧無比,但卻收效甚微。
很多教師有時為了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在提問時總會讓主動舉手的學生來回答問題,而其他學生則是被動的參與教學過程。而不善于表達的學生不得不中止思考問題。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對課堂提問的興趣會逐漸被削弱,逐步養(yǎng)成對問題不再做出反應的習慣。這恰恰是隨著年級的增加,課堂教學中愿意舉手配合教師提問的學生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很多教師在提問后,并沒有注意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有些學生甚至還沒有理解題意,教師就開始講解了。還有些教師沒等學生開始思考就連續(xù)發(fā)問。這樣的提問勢必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在候答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耐心,再加上學生的思路有時并不與教師同步,教師沒有仔細分析就隨意打斷學生的思路,提問的教學效果一定不理想。
許多老師在題目的問題設計上隨意性太強,比如:對不對啊?是不是?能不能?這些簡單的對話式問答,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為什么中高考在綜合題上多設計了幾道小題,就是梯度的設計,從一個問題推導出另一個問題的延伸,從而有了知識的連貫性。為人師者,特別是數(shù)學老師,更是需要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去設計問題,從而把學生一步步引入數(shù)學的殿堂。
1.提問須有思維容量
數(shù)學課堂上,不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提問是失敗的。只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才能夠提升其探究能力。如:直角三角形求斜邊上的高這樣的典型題,首先請同學們思考,一會請同學來回答,學生此時便會去思考,準備組織語言去回答,然后針對面積求出來之后,斜邊AB上的高如何得出?如果有個別學生還對此問題沒能搞明白,可以讓其同桌或鄰近的同學再次對此問題進行復述。然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求直線y=2x+3、y=-x-1及y軸圍成的三角形的面積。這樣就把問題由一條直線轉(zhuǎn)化為兩條直線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
2.提問須有技巧
問題的提出也有優(yōu)劣,掌握提問方式,提高問題的質(zhì)量,抓住學生的興趣,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做好第一步的調(diào)查工作,了解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個別差異,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設計出不同梯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
3.提問須喚起學生的主動性
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維訓練要充分喚起學生的主動性。講例題,讓學生自主審題,題目給了學生就可以,然后讀題、審題、解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讓學生自己完成;學生有了問題,反復推敲,不行則同桌同小組互助,再不行,就是教師解難,一樣不要急于遞給答案,教師應對學生逐步啟發(fā):問題里涉及什么概念?用什么公式才能表達這一規(guī)律?問題解決了,還有沒有別的解題方法?學生養(yǎng)成思維訓練的習慣,隨著綜合能力的提高,課堂上隨時就會有智慧熠熠生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