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州市天河區(qū)龍口西小學 汪朝霞
愛國主義是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歷來就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是凝聚在華夏兒女血液里的,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唐宋詩詞是古典文化中的明珠,傳統(tǒng)文化之瑰寶,閃爍著不朽的藝術光芒。小學語文課本中選取了不少的唐宋詩詞。
唐宋詩詞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家國情懷,是華夏歷史上動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能使學生激情彭湃,增強民族情感和責任心,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陶冶情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出塞》)讓我們看到了戍邊將士馳騁疆場,為國戍邊的豪邁情懷,保家衛(wèi)國的精神狀態(tài);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愛國憂民之情躍然紙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 《示兒》)“悲”字是詩眼, “悲憤”統(tǒng)治者的茍且偏安、朝廷的投降政策,“悲傷”北方廣大地區(qū)淪落、中原百姓受苦受難, “悲哀”自己生命將盡,無力抗金,也無處傾訴,最大的 “悲” (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看到祖國的統(tǒng)一。這是詩人臨終的遺囑,也是詩人的最后號召,多么強烈的愛國情懷!它教育和鼓舞了后代無數(shù)的讀者。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 《從軍行》)“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過零丁洋》)……都是洋溢著愛國熱情的詩詞,是對學生進行 “立德樹人”的生動教材。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作者忘身報國的高尚情操,更重要的是激蕩在我們心中的澎湃洶涌的愛國主義情懷。
我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它們,對其愛國的思想內(nèi)涵進行深入具體的分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而感染學生,古人尚且如此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愛國主義感情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根植于對祖國山川之美的描寫與贊頌中。唐宋詩詞詩情畫意,既有語言藝術的節(jié)奏美、抒情美,又有繪畫藝術的視覺美、意境美,還有音樂藝術的韻律美、流動美,等等。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 《望廬山瀑布》)使人感到祖國山川的壯美;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保钊f里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又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xiāng) “蓮葉何田田”的詩情畫意的秀美之中;“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每句一景,從而構成了一幅農(nóng)村春末特有的溫暖熱鬧、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案;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象;“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 《山行》)詩中深秋的高山,彎彎曲曲的石徑,飄渺的白云,若隱若現(xiàn)的人家,紅得似火的楓林,構成了一幅清新明麗的深秋山野圖;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 《小池》)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 “泉池小荷”圖;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楊萬里 《宿新市徐公店》)詩人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辛棄疾 《清平樂》)把恬靜秀美的農(nóng)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把自然美、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構成一曲藝術美的交響樂章,令人神往?!?/p>
這些作品雖然沒有直接表達愛國主義思想,但從詩人熱愛祖國山河、自然風光的具體感受中,也隱隱約約地體會到所深含的愛國思想的流露。對這類詩詞的教學,我盡量做到寓情于景,讓學生充分領略古詩中表現(xiàn)的祖國山河的壯美和自然美,由此產(chǎn)生愉悅,并升華到對祖國母親的熱愛。
熱愛家鄉(xiāng)是熱愛祖國的基礎,學生對家鄉(xiāng)前景的向往,可以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靜夜思》)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千百年來勾起無數(shù)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 《回鄉(xiāng)偶書》)以不變的 “鄉(xiāng)音”映襯變化了的 “鬢毛”,言下之意是我不忘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可還認得我嗎?抒發(fā)了作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表白獨在異鄉(xiāng)的感傷,詩人的故土情節(jié)躍然紙上;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近在咫尺,卻不能回家,多么令人苦惱,表現(xiàn)出對家鄉(xiāng)的戀戀不舍……這就是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生我養(yǎng)我的祖國。一個國家沒有小家,怎有大家,一個連自己的家鄉(xiāng)、家人都不熱愛的人,很難設想他會對自己祖國的熱愛。教學時,如果教師適時點撥,怎能不激起學生心目中那一種純樸的愛家愛國的情愫呢?
熱愛勞動人民與憎惡統(tǒng)治者也緊連愛國情。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 《憫農(nóng)一》)表達了對統(tǒng)治階級的控訴,對農(nóng)民兄弟的深切同情,引導學生知道勞動的艱辛,珍惜勞動成果; “春種一粒粟,夏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李紳 《憫農(nóng)二》);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方法,前三句描寫了農(nóng)業(yè)豐收和四海開辟的景象,但 “農(nóng)夫猶餓死”。是誰制造了這人間悲劇?詩人沒說,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激起了人們層層思索的漣漪,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張俞 《蠶婦》)詩人采用白描手法,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人剝削人的社會中,辛勤勞動的人民永遠享受不到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勞動果實,引導學生產(chǎn)生對舊社會不合理的制度的憎恨,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 《蜂》)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范仲淹 《江上漁者》)……
勞動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蘊含在字面后面的深刻含義,理解流露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了解民生疾苦,認識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的喜怒哀樂,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體會人民的疾苦,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點。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保辖?《游子吟》)道出了天高地厚般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曉諭世間兒女,切莫辜負慈母一片深情,可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思想,強化敬老、尊老意識,喚起普天下兒女們對親情的珍愛。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思親之情、兄弟之情躍然紙上。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道出了無數(shù)離鄉(xiāng)游子的肺腑之言,傳唱至今。
友情是人際倫理道德的又一組成部分。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贈汪倫》)極盡夸張,表達了友情的深厚;“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別惆悵,可見友情的份量;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依依惜別,可見友情的可貴;“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的 《別董大》)襟懷曠達,顯示了友誼的深厚;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自我表白,勸慰友人,更在寬解親友,可謂一往情深。……
教學時,要啟發(fā)學生感受親人(朋友)對自己的關愛,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品質(zhì),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一個人要是連自己的親人、朋友都不愛,怎么能熱愛自己的祖國呢?
親情、友情是人世間價值無比的一種情愫。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親情維系。利用唐宋詩詞里有關頌揚情誼的詩作,既可以讓學生體味人間親情,又可以培養(yǎng)他們崇尚友情的道德情操。
唐宋詩詞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千古留芳。唐宋詩詞極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素材。教學中,要挖掘唐宋詩詞的育人內(nèi)涵,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這一璀璨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