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州市番禺區(qū)石碁第二中學 譚維河
如何改變當前作文教學現狀,讓學生有東西可寫,對寫作產生興趣與動力,從而解決學生 “怕寫作”, 以及不知道 “寫什么” “如何寫”的困難,有必要加強情境教學法在初中作文指導課中的模式建構。下面以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在細節(jié)中感悟親情》一課為例,來探究情境教學法在作文指導課中的構建策略。
(1) 課前齊讀孟郊的 《游子吟》。
(2)品鑒古詩
師:這首詩是抒寫什么主題的?在刻畫人物時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生:這首詩通過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寫作手法,來歌頌母愛的偉大……
(3)展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就上一堂在“細節(jié)”中體驗 “親情”的作文指導課 (出示課題PPT)。
師:我們剛剛學習過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 《背影》。請大家打開課本,看看這篇文章是如何通過細節(jié)來反映親情的,請聽配樂散文 《背影》。
(配音朗讀 《背影》, 學生品味)
師:本文一共幾次寫到 “背影”?各在什么地方寫背影?著重寫父親的背影的是哪兩個段落?
師: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通過哪些描寫來表現父親的性格?
老師引領學生齊讀課文有關片段。
師:朱自清的文章讓你想起了自己的親人了嗎?那應該是一段感人的經歷吧,它是快樂的、傷心的、愧疚的,還是感激的,痛苦的……請你敞開心扉講給大家聽聽,好嗎?
(稍后)師:請舉手的同學回答。
師:下面有兩段文字,B段精彩的動作描寫,你能從中歸納出哪些有效的寫作方法呢?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結合課前微課學習,把得出的要點記錄下來,至少要寫出兩點以上。
A.父親從褲兜里掏出一個杏子,把杏子給了妹妹。
B.父親擦把汗,手笨拙地伸進癟癟的褲兜,費力地摸索出一個皺巴巴的塑料袋。他提起袋子一角小心翼翼地往手心里倒,骨碌一下滾出一個黃澄澄的大杏子。父親用手掌托著這顆孤獨的杏子,仿佛托著一座巍峨的大山,手微微有些顫動,好大一會才囁嚅著說: “活難尋……沒掙下錢……生了病……買了一顆……好賴嘗一點……”說著父親把杏子給了妹妹。
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然后叫學生回答,歸納為:
(1)慢鏡回放敘過程。就是情景回放,將環(huán)境、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變化、語言等寫具體。
(2)定格畫面寫內心。就是定格動情點的畫面,細致刻畫并抒發(fā)感情,讓感情和畫面融合。
(3)錘煉修飾美文字。就是錘煉詞語 (如動詞,形容詞等),運用修辭,加入聯(lián)想想象等,美化文字,增強感染力。
師:運用剛剛學到的如何刻畫細節(jié)的方法,以 “夜深了,我正在寫作業(yè),忽然聽見開門聲,抬頭一看,媽媽送了一杯牛奶進來。我回過頭,只見她走出房間,輕輕關上了門。”把上述的材料進行升格,擴寫成一段話,不少于150字。
由各個小組展示細節(jié)描寫的精彩片段,進行小組和班級點評。
(評價標準:語言是否傳神、傳情;神態(tài)、動作是否逼真;想象是否合理)
朗誦詩人舒婷的詩 《啊,母親》 (節(jié)選), 在歌曲 《燭光里的媽媽》的音樂中結束新課。
這節(jié)課筆者上得比較成功,在參加2016年廣州市番禺區(qū) “新技術支持下個性化學習課堂教學大賽”時獲得一等獎,究其原因,活用情境教學法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那么,情境教學法在作文指導課中的基本策略又是怎樣的呢?筆者試以這節(jié)課為例,探究如何構建情境教學法在作文指導課中的基本策略。
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融合情感體驗與認知活動的方法,極其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以形成良好的寫作動機。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可以通過“介紹背景”與 “準備活動”兩種途徑,在課堂中準備有關材料、工具等,確保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教師在課中利用多媒體等新技術來呈現材料、音像等,讓學生直觀地感知畫面;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藝術來設置懸念、渲染氣氛、引發(fā)思考等形式,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充滿興趣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變 “要我寫” 為 “我要寫”,這樣也為解決 “寫什么”的問題打下了良好基礎。
學習寫作不僅僅是純粹的寫作技巧的掌握,更要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以寫促讀,讀寫結合,而不能人為地把二者割裂開來。在作文教學中,引領學生回歸經典文本閱讀,讓學生在經典閱讀中領悟名家名篇的文化意蘊,提升其文化品位,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語文課堂 “有語文味”的重要體現。同時,回歸文本也是激活與補充學生寫作素材的一個有效途徑,因為初中生的生活閱歷畢竟是有限的,文本閱讀可以觸發(fā)學生相似的生活體驗,從而喚醒學生寫作的素材,有助于解決學生 “寫什么”的困惑。另一方面,經典文本閱讀在文章筆法、語言運用、情感抒發(fā)等方面本身就是學生學習寫作的最佳范文,教師指導學生從中學技巧、悟情感,有助于解決學生 “如何寫”的困難。
有了情境導入的誘發(fā)、經典文本的補充,教師還需要設置寫作活動,引導學生把認知思維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從現實生活中發(fā)掘寫作素材。作文是離不開生活體驗的,寫作的材料也來自于生活體驗,讓學生回歸到生活體驗中,才能解決學生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痛苦。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設置一系列寫作活動,例如通過觀看身邊人的錄像視頻、講述身邊生活小事等形式,引導學生走入生活的場景,讓其身臨其境,喚發(fā)其自身的生活體驗,再為解決學生 “寫什么”而蓄勢積累。
學生有了寫作素材后,還需要掌握 “如何寫”的技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賞析名家名篇或者其中精美段落的寫作技巧,提煉概況其中值得學習的寫法技巧。在此基礎上,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將學生學到的寫法技巧與經歷過的生活體驗融合在一起,以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在思辨討論的情境中,講述自己將選擇怎樣的寫作方法來敘述自己的生活經歷。這樣通過寫法的探究、思維的激活,不僅啟發(fā)了學生 “寫什么”,也讓學生知道了 “如何寫”。
經過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在一系列的寫作活動中,學生也已經完全融入了情境氛圍中,正處于有話可寫、有話要寫的狀態(tài),這時教師就要趁熱打鐵,讓學生學以致用,把經歷過的生活體驗付諸筆端,撰寫成文。學生寫完后,再在小組或者班里進行交流展示,老師與同學進行品讀與點評,鞏固剛學的寫法技巧,分享同學們的寫作成果,或者給予同學們修改意見,以進一步提高全體同學 “如何寫”的作文水平。
課中的思考與建議
自從按照情境教學法在作文指導課中的操作模式進行實踐后,筆者在作文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課堂教學效益,但為了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建議還需要注意以下的地方。
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無論是課前還是課中,都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切實解決學生的寫作困難,激活學生的生活經歷與寫法體驗,讓學生平時積累的靜態(tài)素材,成為寫作時積極的動態(tài)素材,有東西可寫、有東西要寫,而不至于出現搜腸刮肚也無法下筆的現象。同時還要設身處地地想想當學生遇到表達困惑時,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文本,讓學生選擇什么恰當的寫作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融情于境,情境交融,從而解決 “寫什么” “如何寫”的大難題,讓學生體驗寫作的愉悅。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運用情境教學法就要引導學生 “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多觀察、多體驗,讓多彩的生活成為作文取之不盡的素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作文指導課也不例外,也要讓其 “回歸主體”,讓學生在教師設置的情境氛圍中進行體驗感悟,探究技巧,交流展示,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作為寫作指導課,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學生 “寫作文”上,所以還要 “回歸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中把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表達出來,把學到的方法技巧與積累的素材統(tǒng)一起來,形成文字呈現其絢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