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興寧市實驗學校 曾萬福
在小學生的道德教育中, “感恩教育”是一個起點。教會學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們就會多一份寬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熱情。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感恩教育落實到孩子的行為中呢?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的教育、點撥、引導。
老師像辛勤的園丁,為了讓學生體會老師對他們無私的愛,每學期我都會給學生上一節(jié)有關(guān)感恩教育為主題的班會。如某一次上課時我準備了一部配有解說的短片,短片中一位死去多時的女老師趴在瓦礫里,頭朝著門的方向,雙手緊緊地各拉著一個年幼的孩子,胸前還護著三個幼小的生命。 “看得出她是要把這些孩子們帶出即將倒塌的教學樓,她用自己的肩背為孩子們擋住了墜落的橫梁?!眳⑴c搜救的解放軍戰(zhàn)士說。這是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發(fā)生后,解放軍在綿陽市平武縣南壩小學廢墟下發(fā)現(xiàn)的情形。這個老師叫杜正香,她的生命定格在48歲,她還是一位代課教師。
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們淚流滿面。這時,我提出一個話題:“用一段話表達你對老師的感恩之心。”同學們激情滿懷,競相發(fā)言,各抒己見。聽了孩子們的肺腑之言,我也被感動了。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我們不求回報的愛。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對父母的感恩意識,我每帶一個班級,都會定期舉行有關(guān)感恩父母的班隊活動。班隊活動是全班師生自主活動的一種教育形式,也是學生進行自我思想品德教育、增進同學間的了解和友誼、弘揚個性品質(zhì)、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陣地。教師可以利用特殊節(jié)日,經(jīng)常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例如給可以給學生布置 “感恩作業(yè)”,讓學生幫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如捶捶背、掃掃地、打一次洗腳水等等。我校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個體戶的孩子,結(jié)合實際,每逢節(jié)假日時,我都讓學生在自家的店鋪里幫父母,參與經(jīng)營活動,體驗、感受父母經(jīng)商的艱辛,學會珍惜生活、懂得感恩父母。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挺起來,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終戰(zhàn)勝了苦難,揚帆遠航,駛向光明幸福的彼岸。因此,我們要懂得感恩朋友,回報朋友。我給同學們講述一個叫克雷斯的人在接受了朋友幫助后,又主動去幫助其他人的故事。其實感恩朋友,也是讓愛心不斷傳遞。正所謂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同學們聽完故事后也被故事主角雷克斯感動了,得到共鳴、受到啟發(fā)。
感恩意識并非與生俱來、生而有之的,需要教育的引導和環(huán)境的影響,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tài)、品質(zhì)和責任。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導,教育學生將感恩意識化為行動,從小事做起,把感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心靈。將感恩落實到日常行為之中,使學生從小就樹立感恩意識。
感恩包括哪些內(nèi)容呢?感恩包含著孝敬父母、關(guān)愛他人、熱愛故土、精忠報國、敬畏自然、珍愛生命等傳統(tǒng)倫理價值,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加強思想道德建設(shè)的重要內(nèi)容。 《品德與生活》教材中所表現(xiàn)的 “恩”是豐富多彩的,有父母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老師對我們的教育之恩、社會對我們的關(guān)愛之恩、祖國對我們的呵護之恩,還有大自然對我們的滋養(yǎng)之恩。 因此,我們應明確教科書中的感恩教材,為學生詮釋其感恩內(nèi)涵。
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從活動中體驗感恩,并回歸現(xiàn)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生活實踐中學會感恩。從感恩父母到感恩老師、朋友以及一切給予我們幫助關(guān)懷的人,同學們一起分享成長過程中的感動,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感恩行為。如寫一封感恩信,自制感恩賀卡,開展感恩朗誦活動,以實際行動感恩同學、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生活,進而感恩社會、感恩祖國。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會認識到感恩既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
感恩教育需要長期地、耐心地進行,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漸漸領(lǐng)悟。感恩教育不能是說教,需要與學校的各個學科、各項活動結(jié)合在一起去落實。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更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