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貝貝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散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同時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chuàng)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鐘敬文在《民俗學概論》中將民俗文化分為四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以及語言民俗。①民俗文化是一種源遠流長的與農業(yè)文明相聯(lián)系的文化,因而也可以說是自然產生的文化,是民眾完全自發(fā)、沒有任何功利性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fā)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中原人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元的民俗文化,如一年一度的拜祖大典、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陳氏太極、鑼戲、卷戲、梆子戲等種類繁多的民間戲劇。
隨著河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大眾傳媒的日益繁榮,河南民俗文化傳播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與挑戰(zhàn),也面臨著大眾傳播手段帶來的民俗文化商業(yè)化以及“原生性”消解的不利影響。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河南經濟快速發(fā)展,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河南積極從國外招商引資,外國文化和文化產品也隨之進入中原地區(qū),如美國好萊塢產品、日本動漫、韓劇等。這些外國文化進入中原地區(qū),獲得民眾的廣泛追捧,對本土民俗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帶來了不利影響。②
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很多人開始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如服飾上追求歐美風、韓風;飲食上熱衷于西餐;節(jié)日上追求過西方的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而忽視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旦、七夕等。在河南,很多年輕人癡迷于流行音樂、搖滾樂,忽視河南戲曲、民間舞蹈等,甚至認為這些文化是陳舊落后的,而且很多地方的婚嫁儀式越來越西式化。③河南是外出務工的人口大省,大批年輕人在外為生計奔波,留在家鄉(xiāng)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這使得很多地方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大量減少,傳統(tǒng)節(jié)慶的習俗也簡化很多。加之現(xiàn)代人對西方文化的追捧,人們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意識淡薄。
受歷史、經濟、文化等的影響,國人民俗文化意識淡薄,缺乏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保護、繼承,很多民俗文化面臨消亡。河南是“戲曲之鄉(xiāng)”,戲曲種類多達65種,地方戲種類繁多,如鑼戲、卷戲、梆子戲等,遍及全省各地,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年農閑時各地都會搭起戲臺像過節(jié)一樣熱鬧三五天。然而現(xiàn)在農閑時,人們大都外出打工,戲曲在民間已不太多見。原本龐大的戲曲群體也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分流乃至消失,原本的65個劇種,現(xiàn)已有30多個淡出人們的視野乃至后繼無人,面臨消失的危險局面。
隨著人們對流行文化的追捧,以往廣受喜愛的戲曲欄目——《梨園春》也逐漸被淡忘。目前在河南,喜歡聽戲、唱戲的大多都是老年人,這也就使得河南戲曲的保護和傳承陷入困境。④
媒介的傳播有利于河南民俗文化的刻錄、保存和傳承,但現(xiàn)代傳媒的商業(yè)化競爭日益激烈,這也就加劇了河南民俗文化的商業(yè)化,使得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產品成為商人追逐利益的籌碼和大眾消費品。如民俗文化產業(yè)開發(fā)在媒體的宣傳下遍地開花,但其民俗產品和民俗活動卻成為過分包裝、定價的商品,一味迎合受眾的喜好,這種商業(yè)化的民俗文化失去了本真和本色。
此外,大眾媒介對民俗文化的傳播往往是去語境化的,這種傳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河南民俗文化“原生性”特質的消解。河南民間游藝當中的音樂和舞蹈具有很強的語境性和生活性,如耍龍燈、玩獅子、劃旱船等民間舞蹈是集會、節(jié)慶、祭神等活動中表演的,嗩吶、鼓樂等民間音樂是在社火、廟會、婚喪嫁娶儀式、節(jié)慶活動等中的民俗娛樂形式。大眾媒介在傳播這些民俗文化時,往往無法顧及這些民俗傳播的特定情境而按照舞臺劇來表現(xiàn),為營造特定效果的燈光、舞美、后期編輯技術的運用,也使媒介傳播的民俗文化失去了一些原生性的特質。
河南民俗文化傳播外有多元文化的沖擊,內有一些民俗文化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乃至消失,且人民的民俗文化意識不強。媒體雖然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播,但也有商業(yè)化和消解其“原生性”特質的弊端,河南也缺乏品牌欄目的支持。因此,為了促進河南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找到這些問題的應對之策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民俗文化意識淡漠,并且過度崇尚西方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提高人民對本土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國內對民俗文化的教育主要存在大學校園內,忽視了對中小學生民俗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導致國內整體民俗文化意識不強。因此,我國的教育應適時地做出改變,在中小學教育中增加對當?shù)孛袼孜幕慕逃?,鼓勵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經常參加當?shù)孛袼谆顒?、學習民俗技藝。
民俗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河南民俗文化是我們祖輩經過千百年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它是河南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然而由于時代的變遷,本地的部分民俗文化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有些甚至面臨消失的局面。十八大以來,國家更加重視弘揚傳統(tǒng)文化,河南也應該響應國家的號召,加強對河南民俗文化傳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支持民間舉辦民俗文化活動,并多籌辦國內乃至國際方面的民俗文化交流活動,將河南的民俗文化傳播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當下,傳媒發(fā)展迅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離不開傳播,民俗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也必然需要借助傳媒的力量來傳承。媒體對民俗文化的報道和傳播,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著十分有利的影響。例如河南衛(wèi)視創(chuàng)辦的《梨園春》欄目,曾一度在河南甚至全國掀起聽戲、唱戲的熱潮,河南地區(qū)很多孩子愿意學習戲曲,一些年度小擂主甚至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將河南戲曲的魅力傳向全國。河南衛(wèi)視的武術娛樂節(jié)目《武林風》,全方面地展現(xiàn)了中華武術的魅力,弘揚了傳統(tǒng)武術精神。雖然這些欄目十分有特色,但是在傳媒的激烈競爭下,這些欄目在全國的知名度還不夠高。這就需要媒體在節(jié)目的制作上多下功夫,打造出具有品牌影響力的欄目,從而更好地傳播河南民俗文化。
此外,民俗文化的傳播只借助本地的傳媒力量是不夠的,還應借助其他衛(wèi)視的知名欄目。如《奔跑吧兄弟》第三季第一期選擇在河南洛陽拍攝,節(jié)目組先后來到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壯觀的天堂和明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定鼎門遺址等,欄目護花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很好地傳播了河南洛陽的牡丹文化。這一期的節(jié)目向國人展現(xiàn)了河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俗文化??梢?,民俗文化傳播還要大力依托品牌欄目。同時,在利用傳媒力量傳播民俗文化時,還要注意防止民俗文化商業(yè)化,也要消解“原生性”特質的不利影響。
在當下,河南民俗文化傳播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人們對民俗文化的意識淡薄,受時代變遷的影響,一些民俗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有的甚至面臨消失的局面。在傳媒力量的支撐下,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保存和傳播,但是也有民俗文化商業(yè)化、消解民俗文化“原生性”特質的不利影響,河南本地也缺乏品牌欄目來傳播河南民俗文化。因此,應提高人民的民俗文化意識,做好基礎民俗文化教育,合理利用傳媒力量,創(chuàng)辦并依托品牌欄目,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河南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注釋:
①鐘敬文.民俗學概論 [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3-4.
②張丹卉.論中原民俗文化傳播中的媒體責任[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8):103-104.
③丁艷霞,朱尉.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fā)展研究[J].今傳媒,2014(10):175-176.
④王衛(wèi)波.論河南民俗文化的當代影視傳播[J].電影評介,2015(12):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