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心怡(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歷史是由人類活動構成的,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中都涌現(xiàn)出了相關的代表人物。這些代表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演繹著自己的人生故事,既有呼喚時代風云的英雄,又有自鳴得意的小丑——在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中,他們顯得分外引人注目。所以,在歷史教學中除去“when”、“where”和“what”這幾個要素外,“who”就是整個歷史課程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而且人物評價關系到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以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目前,歷史教科書中對人物的介紹較為單一,針對有關人物評價的結論,往往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歷史人物,也不可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什么痕跡,這又何談正確評價歷史人物。今天,我將以中學歷史課本中的袁世凱形象為例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中學歷史教科書對袁世凱這位中國近代史上影響較大的人物所用的筆墨并不多,集中記錄的有這樣的一些話:“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清廷任命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主持軍政,企圖挽救危局。袁世凱一面命令北洋軍猛攻漢口、漢陽,一面向南京政府議和。列強以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jīng)濟封鎖為手段,向革命政權事假壓力,并制造輿論,替袁世凱撐腰。革命壘營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乘機攻擊革命黨人。孫中山被迫妥協(xi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保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在得到孫中山的保證后,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帝宣布退位詔書,清朝覆滅。次日,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孫中山向南京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接著,南京臨時參議院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同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落入袁世凱手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推翻了清朝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傳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強烈要求沖破封建牢籠思想,實行民主制度。但是,竊取大總統(tǒng)職位的袁世凱卻夢想恢復帝制。他廢除臨時約法,實行獨裁統(tǒng)治,還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就這樣袁世凱的形象被定格在了中學歷史教科書里:“大軍閥”、“反復無常”、“清廷的代言人”、“竊取革命果實”、“阻礙民主思想”、“復辟帝制”的壞人。學生在學習完這些內容之后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袁世凱的描述僅限于此,學生了解到的袁世凱是單一的、不全面的。顯然“壞人”的這種結論并不符合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這一標準。
通過我們閱讀一些課外的資料,了解歷史學術動態(tài)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袁世凱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他在某一些方面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袁世凱是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有功之人。他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近代中國務實干練的能臣。袁世凱廢除了在中國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各級新式學堂教育,引進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廣泛延納從海外學成歸來的新學精英并委以重任。自小站練兵到接掌北洋,袁世凱建立了中國近現(xiàn)代第一支新式軍隊,采納西法編練新軍,并與徐世昌等編就了迄今仍被軍事學研究權威部門取為《中國兵書集成》壓卷之作的兩部兵書——《新建陸軍兵略錄存》《訓練操詳晰圖說》。袁世凱廢除衙門創(chuàng)立警察治安管理模式,領銜仿效西方建立巡警制度,成立中國第一支警察部隊,令中國軍警分離。袁世凱還積極開礦設廠辦公司,發(fā)展實業(yè)經(jīng)濟,甚至在遭譴歸隱之后還說出“官可不做,實業(yè)不可不辦”的話語。站在客觀歷史的角度,袁世凱對中國的軍事和工業(yè)化有很大的貢獻。除此之外,袁世凱對中國民主進程的推進所作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袁世凱晚清時期高舉“立憲”的大旗,幾乎是孤軍奮戰(zhàn)請求立憲,對晚清憲政的形成至關重要。
事實上,許多知名人士和歷史學家通過對袁世凱的了解和研究,對袁世凱冷靜分析、客觀評價,采取了有褒有貶的評價方式。這些評價的共同點是:袁世凱本質上是擅長權術的舊派人物,同時也是愛國者和民族主義者,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貢獻,而他最大的敗筆在于稱帝。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將教科書中的內容看做是袁世凱的全部,將其全面否定。顯然是不對的。一旦接觸歷史實際,我們就會看到眾多的歷史人物是不同方面的,以不同形式作用于歷史發(fā)展的,衡量他們起什么作用,有什么功過,還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客觀公正評價袁世凱。學生們因為只關注教材,無法全面的了解和評價袁世凱這一歷史人物,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作用,在講到袁世凱的時候,不應該只講述袁世凱的“過”,還應該向學生傳遞用“一分為二”的眼光看待教科書中的袁世凱形象,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替學生下結論,教師應該在有重點的具體分析講述的基礎上去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課堂上可能由于時間較為緊張,不適合展開講,所以教師可以選擇讓同學們課后去了解袁世凱這個人物,并以小短文或小論文的形式來反映同學們的結論。
然后根據(jù)學生們的結論,教師再做總結。教師在總結的時候應該注意這一點,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生,除了已有定論的人物外,一般離不開教材的基本觀點,以免學生在認識上造成混亂。
評價歷史人物,史學界近來提出不少新的方法,最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方面論”;二是“階段論”。方面論認為一個人是多方面的,有時在政治上是個庸才,或者是個昏君,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是一位出色的人物。當然,對歷史人物也可以根據(jù)其一生的活動的不同方面進行評價。階段論,是指對一個人的一生,應當分成各個不同階段、不同層次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有的人在前期對歷史起了一定的好作用,但后期卻犯了錯。所以要以歷史地、全面地去看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還要防止折中論。即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價時必須抓住主要之點,從而做出功大于過或過大于功的正確評價。具體操作方法是分析當時的社會的主要矛盾,找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分析歷史人物的言行對解決社會矛盾,對歷史發(fā)展所起的客觀作用,并以此判斷他究竟是功績占主流,還是過失占主流。功大于過,基本肯定;過大于功,基本否定。以袁世凱為例,事實上,許多知名人士和歷史學家通過對袁世凱的了解和研究,袁世凱所處的時期改變社會已經(jīng)成為歷史必然的趨勢,袁世凱曾經(jīng)即使有過功,但也無法掩蓋他竊取革命果實、復辟帝制、買國求榮的倒行逆施,所以對他的評價還是以否定為主。
之前的歷史教學活動中不太重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但是近年來漸漸開始彌補在這一方面的短缺。許多學校中開始采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選修《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這本教材精選了22 位在中外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在各個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活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把握歷史人物,進而可以使學生以人物為線索更深入地了解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