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病”一詞原指馬的毛色不好
“毛病”一詞本不是指人,而是指馬。古人看馬好不好,要看毛如何。馬身上的毛旋兒有好有壞,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后來,“毛病”由專指馬擴大到其他事物,凡是有缺點或有妨害的地方,都可稱為“毛病”了。
古時候,馬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對馬的要求特別嚴格。相馬首先就是看馬的毛色如何,有沒有不足的地方。明代的徐咸在《相馬經》中說:“馬旋毛者,善旋王,惡旋十四,所謂毛病,最為害者也?!币馑际钦f,卷曲的馬毛,有好有壞,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如果主人騎的話,就會有害處。
隨著馬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不斷下降,“毛病”一詞用得少了。后來,有人把這個詞用到了人和物的身上。時間一長,“毛病”一詞原本的意思人們反倒不知道了。
選自人民網
“明鏡高懸”原為“秦鏡高懸”
在舊時衙門的公堂上,常掛有“明鏡高懸”的匾額,官員常用其標榜公正無私,斷案精詳。
漢代劉歆《西京雜記》載,秦朝滅亡時,劉邦進入秦都咸陽宮,看到無數珍寶中有一塊方鏡,寬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胃腸五臟;人有疾病在內,則知病之所在;如宮人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此鏡照宮人,膽張心動者殺之。因此鏡出自秦地,故又稱為“秦鏡”。又因此鏡功能奇特,故人們又用它比喻那些明辨是非、判案公正的官員。
后來,官員們?yōu)榱藰税褡约骸扒逭疂崱薄肮鳌?,全都在公堂上掛起了“秦鏡高懸”的匾額。再后來逐漸變成更通俗的“明鏡高懸”,作為擺設裝飾懸掛于大堂前。
選自《關州日報》
蠟燭到漢朝才出現:當時極為稀少,屬于珍品
在迪麗熱巴主演的電視劇《秦時麗人明月心》第一集中,衛(wèi)國統帥公孫羽與荊軻以及公孫麗三人連夜趕路,途中在一家客棧休息,客棧的燭臺上插滿了蠟燭,整個房間因此顯得十分明亮。而事實上,蠟燭在當時還沒有出現,一家普通的客棧能用上如此多的蠟燭到明清時期才能實現。
古代所說的“燭”是一種照明工具,但不是蠟燭的模樣,而是類似于火把。古人講究禮儀,在別人家做客,如果天黑還不走的話,主人會點起火把,待火燒到木把處時,客人就應該告辭了,這叫作“燭不見跋”,“燭”指的是火把,“跋”就是火把的木把。
戰(zhàn)國時,又出現了燈。燈的繁體寫法是“烴”,“登”在古代是一種陶制的容器,叫“豆”,平時用來盛放肉醬。秦漢時期,“登”的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盤中出現了一根長釘,用于固定可燃物,手柄下端也有了底座,為的是擺放更平穩(wěn)。因為“登”基本上是青銅制作的,于是就寫成“鐙”。至于“烴”字,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有。點燈時,人們會將麻繩、葦草、松木條、樹皮等捆起來,固定在燈的長釘上,作為捻子,盤中裝滿動物油脂,點燃捻子時,就可以當照明工具使用了。有的燈也裝有植物油脂,不過那是隋唐以后的事了。
現代人說的蠟燭,到漢朝才出現,這是《西京雜記》中說的,西漢初年,南越王向漢高祖劉邦敬獻了石蜜5斛、蜜燭200枚等,漢高祖大喜。研究表明,其中的蜜燭便是我們現代蠟燭的雛形,當時還是屬于貢品。韓翊在《寒食》中寫道“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節(jié)禁火的時候,帝王要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賞賜蠟燭,這說明蠟燭那會兒極為稀少,屬于珍品。
蠟燭的貴族身份在南北朝時稍微降低了一些,但也主要出現在上層社會,除了王公大臣,只要家里有錢還是能享受到的,但普通百姓家庭用于照明還是天方夜譚。唐朝也有文獻記載,古晉州(今河北省境內)給朝廷上貢的貢品中有蠟燭??梢?,唐朝皇帝們對宮廷蠟燭是很重視的,設置專人管理。
到了宋朝,蠟燭出現在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作為對外交換的一種商品,說明當時使用已較普遍了,但仍比較珍貴。明清鼎盛時期,對外交流進一步增加,老百姓才有機會用上蠟燭。
古代沒有電力,蠟燭的照明作用尤為重要。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家家使用蠟燭照明的情景已經成為老黃歷,它多數只用在紀念日和喜慶的日子里。
選自《山西晚報》,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