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伶 徐鶴齊 王 麗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0)
藏式建筑在雪域高原的自然條件和人文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建筑形態(tài),其中建筑的色彩表現(xiàn)是藏式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用色可以直觀的反映出地域的自然特點和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藏式建筑在其特有的高原環(huán)境和宗教等文化及人文特色等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用色鮮亮明快為大基調的傳統(tǒng)建筑色彩模式。因此,有必要將藏式建筑用色沿其文脈傳承下去,通過對藏族傳統(tǒng)民居色彩體系的研討對當代城市建設和建筑設計創(chuàng)作以及為構建藏式建筑的地域性視覺體系提供有益的啟發(fā)和借鑒。
藏族對顏色的理解和運用是建立在高原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長期的游牧等生活習慣以及各種宗教長期影響的基礎之上的。在顏色的運用方面,由于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雪域高原,空氣稀薄,使太陽的輻射量較大,使藏民眼中的色彩飽和度和亮度都相對較高,激發(fā)了他們對顏色運用的啟迪,從而形成對色彩的獨特審美,所以追求一種強烈的對比、和諧鮮明的色彩,以表示對大自然的征服感,從而形成藏式民居建筑色彩的獨特之處。
在藏族色彩體系當中,不同的色彩被賦予不同的象征內涵(見圖1)。例如藏族的祖先是游牧民族,牧民在漫長的歲月和實際生活中對白色和紅色有了不同的定義:白色是純潔的象征;紅色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征。這是藏式建筑中最早和最頻繁用到的兩種顏色。其他不同的顏色也根據(jù)宗教語義和文化內涵被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藏族早期的建筑色彩受到苯教(藏族的傳統(tǒng)宗教)的色彩崇拜的影響,這是早期藏民色彩文化的啟蒙。公元七世紀左右,佛教傳入中國,受地域性影響演變?yōu)椴貍鞣鸾獭4撕笤诒浇逃绊懙幕A上,色彩文化又受到了藏傳佛教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族建筑色彩體系。
傳統(tǒng)建筑色彩的形成由建筑材料和涂料共同完成。
首先是建筑的材質。在高原獨特的地理條件下,建筑通常是就地取材,這也是藏式建筑的特色之一。在古代內地,建筑通常以磚、瓦、石灰作為砌筑材料,然而由于高原地區(qū)缺氧的自然環(huán)境,燒制磚瓦極其不易,因此建筑用當?shù)赝临|材料“阿嘎”作為建筑主要材料,為藏族傳統(tǒng)工藝中傳承至今的壯舉。因地制宜地挑選材料,既利用了當?shù)氐淖匀毁Y源,又符合建筑的需要。因此藏式建筑的外表面肌理比較粗糙,顏色質樸,奠定了藏式建筑豪邁粗獷的特點。
對于藏式傳統(tǒng)民居而言,其色彩的構成來源于天然的涂料(見圖2)。建筑涂料來源于天然色土,經過碾磨、篩、濾后用水及一定膠料添置涂刷。一般白墻顏料用白土加水調制,還可加入牛奶、白面等增加其粘稠度。紅色顏料是一種特殊的紅土加水直接制成。這些涂料的運用除了審美要求以外,還被賦予了精神內涵,如白色代表著吉祥、安定、辭舊迎新,而朱紅和深藍既能保護木制,同時還可以驅邪。藏民通常用白色來粉墻體并配以花紋雕花,用紅和藍來涂木墻、柱、廊柱、額枋、斗拱柱頭、碉頂?shù)取2孛衿毡橛弥旒t、深藍和白色涂料來粉刷在材質肌理之上,塑造出肌理感的色彩表達方式造就了藏族建筑粗獷、大氣、豪邁、遒勁的高原風格。同時,藏族建筑特殊的建筑材料、施工方法使建筑呈現(xiàn)的色彩展現(xiàn)了高原的地域特色和地域環(huán)境。
藏式民居建筑色彩用作民居外墻(見圖3)。一般來說傳統(tǒng)藏民十分重視外觀的造型和美觀。將色彩用于建筑外墻是普遍的色彩表現(xiàn)手法。顏料的涂刷再配以山峰、花紋等不同的圖案,將藏式民居裝飾成為民族味道濃郁的藝術載體。比如在甘孜道孚縣的民居,不同于其他的藏式建筑,常在木結構上涂以白、紅、土黃等顏色,將正面露出的圓木都涂成白色,使建筑輪廓清晰而簡約,具有更強的裝飾效果。而在馬爾康、巴丹或者小金,會看到極為相似的外墻裝飾。外墻的下部裝飾有日月或山形的標志,上方為三角形和水滴的形狀。也有居民把整片外墻繪出雍宗圖符和八寶吉祥的圖案。這種裝飾圖案的運用明顯可見是原始宗教的影響下,形成外觀體現(xiàn)宗教價值觀的外衍現(xiàn)象。將這種外墻色彩繼續(xù)運用于如今的藏式傳統(tǒng)民居當中,保留了傳統(tǒng)地道藏式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藏式民居建筑,使其在地方建筑被現(xiàn)代化元素同化的大趨勢下顯得尤為珍貴。
藏式傳統(tǒng)民居建筑色彩在當代建筑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應用價值,尤其是對當?shù)氐赜蛐曰虻貥诵越ㄖ?。例如西藏商會大廈設計方案,就將傳統(tǒng)民居色彩與時代相融合,打造拉薩市標志性建筑物。但從色彩而言,商會大廈設計通過簡約的墻面材料,強烈的色彩組合和豐富細致的裝飾延續(xù)了藏式建筑質樸、粗獷與熱烈的建筑文脈。尤其是色彩組合上采用了主導著藏式建筑的典型色彩:藏紅、土黃和白色。以鮮明的色彩打造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彰顯了建筑的生命力。
將藏式傳統(tǒng)民居建筑色彩元素運用到新民居的建設中去。在城市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應該解決好和融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系、保持地區(qū)文化的獨特性,避免地域化、民族化、特異性的建筑色彩特點被同化或喪失等一系列發(fā)展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在了解色彩元素的基礎之上,根據(jù)表達的文化內涵選擇合適的色彩裝飾元素運用于新民居的小區(qū)、居住綜合體當中,使藏族地區(qū)的新民居給予傳統(tǒng)色彩可視化的說明。
將藏式傳統(tǒng)民居色彩運用到特色主題民宿、茶館等建筑設計當中。在城市發(fā)展迅猛的大都市中,一方保有傳統(tǒng)特色的主題性服務建筑顯得格外珍貴。它使人們在冷冰冰的現(xiàn)代化鋼筋混凝土中依然能感受到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元素帶來的歸屬感,同時民族傳統(tǒng)特色的風格也起到了繼承推廣民族文化的目的。例如在北京的潘家園,有一家叫“雅拉香波”的藏式茶藝館,同時也是在拉薩雅魯藏布大酒店的北京辦事處,是一家傳播藏文化的茶館,為對西藏有特殊情節(jié)的客人提供服務平臺。其門飾及室內設計也充分參照傳統(tǒng)的色彩模式,將傳統(tǒng)元素融入其中,制造出古色古香的藝術氛圍,品一杯酥油茶,放下世俗枷鎖,西藏仿佛近在咫尺。特色藏式主題民俗、茶館作為一種文化承載體,打造了新時代下傳統(tǒng)建筑色彩元素的一種存在的新形式。
建筑外墻的色彩元素也可以運用到民間民族手工藝的包裝設計當中。藏式建筑裝飾及配色歷史文化較為復雜深厚,它所傳遞著特定的歷史、文化、宗教的氣息。運用藏式建筑圖案和色彩可以解決當?shù)厥止に嚢b設計中缺乏地域性特色的問題。藏式民居色彩不但很好的配合了手工藝品自身對文化輸出以及情感烘托得目的,同時也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以安多藏區(qū)藏香的包裝為例,包裝色彩以鮮明、古拙、深沉的自然美為主基調,配色大膽搭配,豐富絢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提高了藏香包裝的重復使用性和收藏價值。既提升了使用附屬價值,又體現(xiàn)了環(huán)保的設計理念,成為有內涵的包裝設計典范。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藏族文化獨樹一幟,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傳統(tǒng)特色。而藏族民居色彩是藏族文化元素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備特殊的功效性,地域性和標識性,是表現(xiàn)建筑傳統(tǒng)特色和地域性色彩環(huán)境的重要媒介,因此不可或缺,需要傳承。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以及全球化的影響,藏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色彩特點正被潮水般涌現(xiàn)出的新建筑群所淹沒,因此非常有必要對藏族傳統(tǒng)民居色彩體系進行新的歸納和整理,將總結出的特點和理論成果應用到當代的地域建筑和藝術設計中,發(fā)展藏式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更好的傳承和應用民族特色的色彩文化,為藏式傳統(tǒng)建筑色彩對現(xiàn)代藏式建筑方面的用色以及當今建筑設計色彩運用提供借鑒啟示。
參考文獻:
[1]丁昶,劉加平.藏族建筑色彩體系特征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09(41):375-384.
[2]尹浩英.淺析藏式建筑中外墻的色彩應用[J].廣西輕工業(yè),2007(11):96-97.
[3]陳強.崇尚自然色與自然補色的藏族民間色彩運用[J].社科縱橫,2007(22):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