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曼
摘 要:高職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教育過程,又是溝通過程。通過提高溝通效率,提高工作效率,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從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實效??s短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和諧公平,民主的氣氛,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因此,溝通是教育者和大學生之間的橋梁。 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是精神對話的過程。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有效溝通的方法。
關鍵詞:輔導員;學生;交流溝通
輔導員在大學生的日常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強師生溝通,進一步提高輔導效率,是促進教育事業(yè)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更多的學生工作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是新時期大學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
一、交流、溝通在學生工作中的作用
(一)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的角色
大學輔導員在當前大學教育體系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輔導員是高職院校教師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大學輔導員不僅要參加學校開學、假期、畢業(yè)、集體上課等重要的集會活動,還要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提醒和監(jiān)督輔導員做好學習,關心和處理好學生健康問題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品格培養(yǎng)的提高,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最終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大學生的問題
高校輔導員與本科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對于提高高校畢業(yè)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指導意義。首先,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對于大學生樹立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個性,就是性格,一方面是指外在的、開放的自我,就是一個人在生活階段展現(xiàn)出的行為和角色扮演;另一方面是指真實的、內(nèi)在的、內(nèi)隱的自我,這往往是人們不想出于某種原因表現(xiàn)出來的自我。因此,高校輔導員要選擇正確的方式與大學生進行有效地溝通,其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等都有積極的作用。其次,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馬克思說:“人們最初是由別人來反映自身的。”當大學生和他們的心理輔導員進行交流時,他們可以不斷地反省自己,重新認識自己,尤其是定期溝通,可促使大學生充分了解自己,評估自己的重要作用。
(三)溝通是教育的前提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順利完成工作的關鍵。師生之間建立和諧信任關系的最重要的途徑是溝通,通過相互交流,學生可以體驗到理解和尊重的感受,從而建立起輔導員的信任。而且,輔導員和學生需要心理溝通,輔導員需要大量的情感投入,每天都要用愛去工作,與學生進行交流,進而熟悉和了解學生。
二、輔導員與學生溝通的障礙
(一)輔導員自身的溝通能力
溝通需要技巧,就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樣,輔導員肩負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道德、智力和身體發(fā)展各個方面的重任,輔導員是否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將直接影響溝通效果。因此,輔導員需要學習和理解管理科學與心理學等相關知識,以提高個人的整體素質(zhì)。
(二)學生個體差異
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其家庭、社會環(huán)境、性格、語言、習慣往往都不一樣。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不想溝通,多為內(nèi)向的人;二是不善于溝通,缺乏溝通的基本常識和禮儀;第三是不利于溝通,因為道德上的缺陷,總是在溝通中滿足自己的需要。在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影響下,師生之間體現(xiàn)了“教與學的尊嚴”,有些教師仍然把自己當作“權威”和“教育者”,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教師的權威身份尚未動搖;有些教師表現(xiàn)出“父母”處于最高層次的心理狀態(tài),導致學生產(chǎn)生相應的心理壓力。因此,作為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不要企圖“用同一把鑰匙打開所有的鎖”。
(三)溝通渠道障礙
通信過程中傳遞信息的媒介就是溝通渠道,順暢的溝通渠道直接影響到溝通的有效實現(xiàn)。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學習中重要的傳播媒介,但大多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輔導員和學生溝通的方式基本上是面試,有些學生不會主動跑到輔導室,即使遇到問題也不想主動與輔導員取得聯(lián)系,導致輔導員不能理解真相,從而不能正確地引導,這大大減少了兩者之間的溝通機會。因此,溝通障礙不僅縮小了學生工作者信息來源的可能性和范圍,而且可能歪曲了信息內(nèi)容。
(四)溝通內(nèi)容煩瑣
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都是大學生輔導員的溝通范疇。首先,輔導員要了解學生,經(jīng)常和學生交流,把握學生的個人愛好和想法。其次,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再次,在平時不斷的引導他們對未來和人生進行規(guī)劃和思考。這項工作不是指令性的,可以通過經(jīng)常的溝通,潛移默化的進行。我很喜歡潛移默化這種方式,我覺得他所達到的效果是直入內(nèi)心深處的,也是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個人,對未來有了思考,才能產(chǎn)生目標,才能產(chǎn)生學習與工作的動力,也才會自己不斷去調(diào)整自己該走的路。會思考的人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而我們還要做的,就是利用我們的經(jīng)驗,根據(jù)他的個性,為他的思考提供更多的意見。
三、溝通方法和手段
(一)采取正確的溝通手段
第一,加強與學生在辦公室、宿舍、食堂等方面的聯(lián)系。
第二,搜集學生干部的信息反饋。
第三,多了解家庭、社會方面的信息。
第四,書面信件、意見箱。
第五,網(wǎng)絡系統(tǒng)(BBS、個人電子郵箱、手機、QQ、MSN等)。
(二)遵循溝通原則
第一,以人為本,教師要樹立人文教育的理念,倡導多元化的人文價值和人性,善于傾聽不同聲音的學生,掌握學生的不同特點,發(fā)揮最大的潛能。
第二,平等原則,師生關系在學習和生活中長期互動,形成相互影響。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讓一切花開,學?;ハ酄帄Z。促進師生平等對話,在學習過程中與學生討論民主,縮小和學生的距離,真正成為學生的朋友。
第三,尊重差異性原則,每個學生都是有個體差異的,學生的起點不一樣,要求的標準自然也不一樣,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第四,及時引導的原則,指教師對交流形式、節(jié)奏、內(nèi)容等進行適時的調(diào)整和必要的控制,使交流達到預期的方向,最終達到教育者的目標。
第五,積極傾聽原則。正如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所說:“積極無聲的傾聽是對演說最好的接受”,輔導員應該積極傾聽學生的話語,不要一邊做著其他事情,一邊敷衍。誠懇的態(tài)度, 溫和的方式, 真摯的情感, 將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拉得更近。
(三)學會四“善”
1.善“聽”
善“聽”就是要能夠認真聆聽學生的講話,這是對學生的一種起碼的尊重。同時拉近了雙方的情感距離,往往能夠使學生把真心話都說出來,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不僅要用心去聽,同時,要配以積極的表情、聲音和動作等,給學生以積極的反饋,增強他們講話的信心,使他們樂于講下去。通過細“聽”,能使使溝通的過程真正成為“雙方講話、熱烈討論、交流感情、解決矛盾”的互動,從而大大增加實際效果。
2.善“言”
好的表達能力是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感情,輔導員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要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能夠“聽進去”。一是選好話題。要使學生對自己所談的話感興趣,就要適應學生的知識范圍和心境,選擇他們關心的話題,由淺入深,由遠及近,逐步觸及正題,以保證談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二是要注意語氣。談心是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因此,要注意避免諸如嘲諷、挖苦的說話方式,以免引起學生的不滿。第三,措辭要適當。在內(nèi)心上,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注意講話的措辭,以營造融洽的談心氣氛,從而做到“聲聲入耳”,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心靈相通的目的。
3.善“察”
好的觀察是在溝通的過程中,不時地發(fā)表言論,正確運用溝通技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行為風格。因此,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種辦法通用到底,我們要因人而異。了解對方當時的內(nèi)心活動是良好溝通的前提,可以有效促進雙方溝通,縮小雙方心理距離。
4.善“思”
良好的思考是咨詢師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要多加思考、勤于思考。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問題,每個人的心理特點也不一樣,我們必須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培養(yǎng)在正常工作或溝通交流過程中注重思維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明確交換學生的主要目標,把握關鍵問題,化解重大矛盾,從而獲得最高的工作效率。
四、結(jié)語
溝通的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識,在工作中加強溝通,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理解,有利于創(chuàng)新思想教育方法,有利于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一個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大學教育者,應該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盡全力做出應有的貢獻。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可以滲透到學生的最新思想和先進理念,讓學生認可導師的素質(zhì),智力,真誠和認真的品德,讓他們在學生中樹立威望。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和藹可親,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用自己產(chǎn)生的影響力來提高教育質(zhì)量。因此,輔導員要注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楊舸.論學生工作中的溝通[M].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17):167-168.
[2]阮婉瑩.加強溝通交流,創(chuàng)新學生工作局面[M].群文天地,2012(1):164.
[3]李志良.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有效溝通的方法[M].內(nèi)蒙古教育(職教版),2014(4):25.
[4]楊曦,羅麗.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有效溝通途徑[M].工會博覽(理論研究),2009(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