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萍,何建波,胡是平
(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裝置藝術是20世紀出現(xiàn)的一種新興藝術,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在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學術界至今還沒有對它的概念和流派進行準確定義,一是由于其歷史發(fā)展相較于其他藝術類別太過短暫,沒有形成一整套符合自身特點的理論基礎;二是因為裝置藝術中所應用的材料、表現(xiàn)形式繁多,種類五花八門,既有現(xiàn)階段十分流行的新媒體藝術裝置,也有偏向于傳統(tǒng)的物體裝置。
裝置藝術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展中越來越引起大眾的關注。簡單來說,裝置藝術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裝置所需要的“物體”,二是其所需要的一個環(huán)境或者說是地點位置,三是制作裝置物品的藝術家。任何藝術品的誕生都離不開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而裝置藝術的出現(xiàn)更能反映出現(xiàn)代藝術的需求——與參與者的互動。
古希臘羅馬時期是公認的最早被發(fā)現(xiàn)留有公共藝術遺跡的年代,以古希臘帕提農(nóng)神廟為代表的宗教色彩濃厚的建筑成為最初的為人們提供祭祀和儀式的公共空間。除此以外還有埃比道拉斯劇場、太陽神廟、羅馬角斗場等公共建筑,其作用是為了讓民眾參與到宗教和日?;顒又衼怼?/p>
曾經(jīng)寫過《公共藝術:理論、實踐與民粹主義》的謝爾·奈特說過,“藝術的公共性在于其與觀眾的交流與質量……在最公開的地方,藝術提供了社區(qū)參與的機會,但不能要求參與者從中得出特定的結論?!惫菜囆g向世人展現(xiàn)了社會思想,同時也為公眾的思考留下了空間。公共藝術包括我們所熟知的視聽藝術,如電影、舞曲、戲劇、演唱、表演、博物館藝術、環(huán)境景觀藝術,甚至還包括大地藝術、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等,它們在公共空間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尼施·卡普爾的《云門》是一件非常典型的公共藝術作品,芝加哥人將其親切地稱為“豆子”,因為其造型看起來很像一顆脫落于豆莢的豆子。《云門》所呈現(xiàn)出來的猶如鏡子般的效果是因其采用的材料是不銹鋼,這個無縫不銹鋼雕塑長20米,寬13米,高10米,重達110噸,表面非常光滑,看不到一絲焊接縫隙。云門底座被設計成向上拱起的凸型,看起來非常像充滿未來元素的拱門。在不同的角度,云門會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卡普爾在作品中恰當?shù)靥幚砹瞬牧?、空間和色彩的關系,他的藝術創(chuàng)造形式都是為了通過材料的物質性來表達一種哲學思考。所以,他創(chuàng)造的不是傳統(tǒng)視覺藝術作品中超出圖畫自身的空間,而是參觀者與客觀對象之間的實實在在的空間??ㄆ諣栐?jīng)說過:“我的興趣不在于雕塑的形式,我希望它們超越材料的指向以外,與信仰、情感、體驗相關?!睘榱嗽黾涌臻g與情緒之間的張力,他偏好創(chuàng)作大尺度的作品。在卡普爾的所有作品中,參觀者都可以體驗到空間的尺度與距離感。
美國藝術家Sean yoro的系列作品《A’o‘Ana》手繪肖像作品中,運用了時間的概念。一方面,他的系列繪畫作品是畫在寒冷的冰塊表面的,冰塊剛從附近的冰川上掉下來,不久之后就會因太陽的照射而融化;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主題都圍繞著人體的軀干,有很強的影射意味?!禔’o‘Ana》系列作品中,yoro采用了亞克力板材質,并用油彩畫出一只伸直的像是被冰塊凍壞的殘肢,指向周圍漂流在海面上的破裂冰塊,暗示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參觀者從yoro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引發(fā)對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思考。
英國公共藝術家Bruce Munro和5位助手用了3天的時間完成了一項位于英格蘭康沃爾伊甸園項目的燈光原野裝置,整個裝置由11個外部投影機組成,放置在游客中心草坪上方。景觀由6000個丙烯酸管子設計而成并覆蓋在玻璃球上。每個玻璃球內含有光釬,每當夕陽西下,裝置就會瞬間綻放成星光四射的花的海洋。參觀者身臨其中,能強烈地感受到藝術家所營造的美輪美奐的場景。
裝置藝術作為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個國家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比如美國制定了專門推動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國家藝術基金會”,使公共藝術的發(fā)展有了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對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營造宜人的居住環(huán)境、促進社會和諧有重要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我國城市化迅速發(fā)展,城市中的公共空間涌現(xiàn)了大量裝置藝術作品。著名表演藝術導演蔡國強在中東舉辦了一場名為“海市蜃樓”的藝術展,在藝術界引起了極大轟動。這場位于阿拉伯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總共展示了17幅委托作品,主題是探索死亡與回歸家鄉(xiāng)。這些作品由10個不同的爆炸景象組成,爆炸開始像是突然濺起的無數(shù)滴的黑色墨汁,在半空中瞬間形成一朵朵濃黑的花狀云霧,這一壯闊景象使得博物館附近開闊的場地上方出現(xiàn)了一幅巨大而又壯麗的畫面。蔡國強的藝術是動態(tài)的,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拉近了精英藝術與大眾的距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蔡國強拓展了公共空間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廣度,并提煉出獨特的藝術觀念和表現(xiàn)手法。
2010年,著名藝術家艾未未在英國泰勒現(xiàn)代美術館展出了他的大型裝置作品《一億顆陶瓷瓜子》。該作品由1600多名熟練工耗時兩年完成,近一億粒景德鎮(zhèn)燒制的葵花籽展出后造成了極大的反響。這些瓜子遠看起來似乎都差不多,但實則每一粒都有獨特的紋路,都是獨立的個體。參與者可以走入葵花籽世界,體驗如此多的個體帶來的視覺震撼與精神反思。
隨著我國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裝置藝術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不少值得稱道的作品。但是回首近30年中國藝術的發(fā)展,從藝術自身、媒介、收藏和市場等方面來看,架上繪畫一直處于主流地位,裝置藝術則滯留于邊緣地帶。隨著繪畫表達語言的日漸乏味,裝置藝術與其他類型藝術相結合的形式更加成熟,機構、媒體和收藏家都開始認為裝置藝術作品開始成為當時藝術的一個新焦點。
裝置藝術在發(fā)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其中核心問題就是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新一代藝術家具有鮮明的文化針對性,但多局限于個人的小范圍內,日常體驗是其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最終結束點也是日常經(jīng)驗。如此一來,裝置藝術就會形成一座封閉的堡壘。再者,裝置藝術的“不接地氣”也是一個問題。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多見于各大藝術博物館或是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藝術氛圍濃厚的地區(qū),其它地區(qū)的創(chuàng)作展覽尚處于起步階段。最后,因為裝置藝術進入中國的時間還不是很長,文化沉淀還不夠,普通民眾如何欣賞與傳統(tǒng)中國畫或西洋繪畫、雕塑完全不一樣的裝置藝術困擾著很多藝術創(chuàng)作者。對于創(chuàng)作出的裝置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們往往會給出模棱兩可的解釋,這往往讓參觀者無所適從。因此,裝置藝術作為一種新潮藝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裝置藝術因為其大眾性、參與性,可以使參觀者很好地體驗到藝術家所營造的氛圍。實用性強、易得的生活物品和工業(yè)用品與大眾生活聯(lián)系緊密,使大眾產(chǎn)生與之觀念相接近的意象,超越了物品形象標簽的通俗性和貴族性。
[參考文獻]
[1]蕭元.裝置藝術的概念及呈現(xiàn)方式[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2(3):126-138.
[2]劉登峰.裝置藝術:現(xiàn)代藝術觀念的逼近[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Z1):177-178.
[3]曹立潔.論綜合材料在裝置藝術中的運用[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5):121-123.
[4]徐競偉.一枚后現(xiàn)代的葵花籽——艾未未《葵花籽》美學分析[J].社科縱橫,2013(6):161-162.
[5]王英杰.淺析城市“互動”景觀裝置的當下與未來[J].美與時代,2013(1):69.
[6]應星蕾.數(shù)字化時代的那些事——論當代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數(shù)字化世界[J].包裝世界,2012(5):84-85.
[7]孫勝銀.契合與兼容——解讀裝置藝術的“不確定性”與“暗示性”[J].藝術百家,2010(3):216-219.
[8]高陽.裝置藝術的介入對當代設計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的影響[J].藝術與設計,2010(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