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孟君
摘要:基于當前美國大力推行微課支持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的背景下,筆者經過多次嘗試翻轉課堂教學后認為:在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下,由于當前信息技術未完全普及、新課程理念和基礎教育階段減負原則,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難以實施。于是筆者嘗試將微課引入課堂教學,壓縮教師課堂講解時間,增加學生課堂內化時間,提高高一自然地理的課堂教學效率。并嘗試著提出了引入微課的高一自然地理高效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模式,分為自主學習微課、小組合作內化兩個階段。以《洋流的性質與分布規(guī)律》為例,筆者對引入微課的高一自然地理的高效課堂教學進行了實踐研究。
關鍵詞:微課;高一自然地理;課堂教學;實踐研究
一、研究背景
1.1“翻轉課堂”似乎與“微課”相伴而生
“翻轉課堂”指的是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由教師提供“微課”(以教學微視頻為主的教學資源),學生在課前完成對學習資源的自主學習,師生在課堂上內化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翻轉課堂起源于2007 年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園高中,這種教學模式經莎爾曼·可汗創(chuàng)辦的可汗學院推廣以后,受到了全球教育界的關注。我國學者張金磊等[1][2]率先開展關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的研究,曾貞[3]對翻轉課堂實施提出了三個關鍵步驟進行探究。國內基礎教育中翻轉課堂的實踐和應用還處于一個相對謹慎的起步階段,僅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和廣州市海珠區(qū)第五中學相繼開始了翻轉課堂的教學實驗,并非所有的專家學者都看好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甚至很多學者就我國基礎教育課堂擁有的內部優(yōu)劣勢因素、外部相關的機遇與威脅因素分析后表示擔憂。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微課”的實質是在縮小的班級和縮短的時間內,簡化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內容,集中于一項特定的教學技能(目標行為,如演示技能、提問技能),針對 3—6 位聽眾在 5—10 分鐘之內練習目標技能。就微課的特點而言,根據(jù)中小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微課一般就重難點知識在 5—10 分鐘內講完,內容精簡、資源容量小。使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1.2 使用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當前中國基礎教育實踐中的利弊分析
筆者認為翻轉課堂的理念特別切合素質教育,擁有明顯的優(yōu)勢:學生課前自主地、個性化地選擇時間和方式學習,能提升學習能量;課堂減少教師的講授時間,增加師生與生生互動,激發(fā)學習興趣,課堂留有充足的時間促進知識內化;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教育資源共享。
筆者嘗試將翻轉課堂模式多次運用于中學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具有難以操作的劣勢:中學開設十多門課程,如果每個科目都要在課前自主網上查閱資料、學習微課、完成課前老師安排的學習資源,那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顯然不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大教育背景下為學生減負減壓的原則。況且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知識傳授和學生的知識內化都離不開網絡視頻的支持,而翻轉課堂應用推廣時間短,網絡教學視頻在教學中推廣程度還遠不夠,一些實際問題及數(shù)據(jù)還未能及時獲取,要保證每家每戶都有網絡設施條件都難做到。課前學生自主學習需要家長的關注或陪同,而中國目前經濟區(qū)域差異大,父母外出務工,不在子女身邊的比例非常大。學生課前的學習在沒有家長的監(jiān)管下很難按質按量完成。如果課前沒有學習老師課前提供的教學資源,課內是無法互動,無法完成知識內化、能力提升的。
筆者認為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下、當前信息技術的未完全普及下、在新課程理念下、基礎教育階段減負原則下、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難以實施。
二、引入微課的高一自然地理高效課堂教學實施的可行性分析
無論是翻轉課堂還是傳統(tǒng)課堂,師生追求的最大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的知識傳授、知識內化、能力提升。如果學生能在課堂內自主完成知識領會、理解、記憶、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展示,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等就不必在課前花大量時間去學習。
對學生而言,使用微視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上使用微課教學,學生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課前學習每門課程的微課,沒有增加學習負擔。微課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征,學生在真實、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學情景中可易于實現(xiàn)“隱形知識”、“默會知識”、“內化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形成。將微課引入課堂教學,壓縮教師課堂講解時間,增加課堂內化時間,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對教師而言,課堂上使用微課教學,有利于實現(xiàn)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學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實現(xiàn)新課程倡導的教師在課堂只起設計者、促進者、組織者、示范者的作用;在制作 PPT 課件的基礎上,教師比較容易制作微課,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師上手快、操作容易。
對地理學科而言,高中自然地理理論性較強、空間思維難度較大,課前制作好具有動畫設計的微課程,使學生易于空間想象、易于理解自然地理原理,掌握自然地理理論模型。通過圖片和生活場景的視頻展示,易于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最現(xiàn)實的是:自然地理部分主要在高一學習,此時還沒有分科或選科,高一學生主科學習壓力大、作業(yè)多。筆者根據(jù)多年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經驗和嘗試翻轉課堂的經驗得出,要求高一學生在課前學習地理微課或課后完成地理作業(yè),70%以上的學生的觀點如下:時間上不夠或直接說我將來高考不考地理,高一沒有必要花費課后時間學習。因此高一地理最好是課堂既能完成知識學習,又能完成知識內化。筆者認為:把微課引入高一自然地理課堂教學,增加課堂教學的動畫直觀,壓縮教師課堂講解時間,增加學生課堂內化時間,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可行的。
三、引入微課的高一自然地理高效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結合微課設計的特點和課堂教學實踐的經驗,筆者提出如下的引入微課的高一自然地理高效課堂教學過程設計流程。
3.1 自主學習微課階段(15 分鐘)
教師通過投影播放大約 10 分鐘左右的微視頻,學生先花 10 分鐘左右的時間統(tǒng)一、自主學習微課,再花 5 分鐘時間小組內用自己手中的平板電腦相互交流。教師組織和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課堂學習微課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微課制作的水平。下面介紹一下我的高一自然地理微課設計流程。
導入新課: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fā)性的導入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微課設計里可以用動畫或魔術或設置懸念或圖片展示拉開一堂微課的序幕。
探究問題:根據(jù)課程標準,將高一自然地理教材內容上的地理知識設置成一系列探究問題,每個探究問題呈現(xiàn)后設置暫停 10 秒鐘左右供學生思考后再講解。而且盡量將探究問題設置成人們耳熟能詳?shù)纳a、生活情境。
知識小結:將前面所有探究活動得出的結論進行整理,使知識構成網絡,方便學生意義建構。
自我檢測:通過練習,自我檢測當節(jié)微課中對知識掌握的程度。若看課一遍后仍有問題學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平板電腦重復看相關微課內容。
3.2 小組合作內化階段(25 分鐘)
課堂內小組合作學習能克服傳統(tǒng)教學存在的弊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它強調人際交往對于認知發(fā)展的促進功能,反過來促進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其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yè)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 4-6 人)。
知識歸納:學生花 5 分鐘時間,回顧微課講解內容,把微課中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歸納展示。小組合作知識建構畫出思維導圖,請學生上黑板展示。教師鼓勵學生動手。
重難點突破:根據(jù)教材內容的重、難點,教師適當設置一些拓展提升性練習。學生用大約 3 分鐘時間
先自主探究,再花 5 分鐘小組交流、討論解決。教師關注學生的多角度思維。
相互釋疑:小組成員先花 3 分鐘相互答疑,如果遇到小組內所有成員都解決不了的疑問,教師組織大
約3 分鐘的時間,全班性相互答疑或老師幫助解決問題。教師鼓勵學生質疑、關注學生的多角度思維。練習鞏固:教師設置少量有針對性和有層次感的練習,以搶答的游戲挑戰(zhàn)學生的勇氣和實力,促進學生技巧熟練。
課堂記憶:自然地理雖然具有理科特征,但畢竟知識性較強,適當編制約2分鐘的打油詩或翻唱一些流行歌曲等幫助學生記憶。
四、引入微課的高一自然地理的高效課堂教學實踐——
以《洋流的性質與分布規(guī)律》為例
4.1 自主學習微課階段(15 分鐘)
具體學習過程參見 3.1,筆者在此僅提供微課程設計及設計意圖。
4.2 小組合作內化階段(25 分鐘)
5.反思
目前的班級授課制傳統(tǒng)課堂經歷了 300 多年的歷史,有其天生的局限性,如課堂人數(shù)太多,教師關注度有限,學生學習能力差異較大,傳統(tǒng)課堂教學無法滿足個性化學習。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共享的微課程資源會越來越多。除了在課堂學習微課外,有興趣愛好的或學習有些困難的學生還可在課前或課后自主學習微課。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2]張金磊,張寶輝.游戲化學習理念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1):73— 78.
[3]曾貞.反轉教學的特征、實踐及問題[J].電話教育,2012(7):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