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行小葉榕
兩行小葉榕,
在長新樹葉。
去年有一棵被風吹斷了
今年數(shù)了數(shù),還是兩行
在樹下經(jīng)過的人,
也都習以為常。
這有什么好說的
這又有什么好說的。
我見過那么多死掉的人。
熟悉的,和陌生的
我見過那么多死掉的人
無法證明自己曾經(jīng)活過
我朝向迂闊的天空
我朝向迂闊的天空,
寬廣的沒有意義。
為何沒有折翅的鳥;為何沒有
鳥喙下,快要逃不脫的飛蟲
我的善啊,在等待它們出現(xiàn)
我的悲憫,在等待它們死亡
那些云啊。那些變成雨的云
現(xiàn)在被我踩在腳下了。
一想到它們也有從潔白變?yōu)鹾诘倪^程
一想到它們又從烏黑變得澄澈……
我朝向迂闊的天空,
寬廣的沒有意義。
白月光
每天很晚才睡。
直至,眼皮酸澀睜不開
直至夢里的某人
等不及了
他不斷地催促:
馬匹已套上鞍具
春風正從湖面吹來。
最得意的,還是
那頭月亮。
它從唐朝照來了白月光
而我總是需要
再準備一些什么的。
比如,杯中酒要飲盡。
比如,這一生的遺憾事
要找一個人,
一件一件地講給她聽
一只鳥
一只鳥撞了四次玻璃落到地板上不動了
認命了。
多好的陽光啊,它輕易地穿過玻璃
照著我
和我手上溫熱的,命運。
當我朝向陽光的時候我就是我手上的鳥
當我朝向鳥的時候
能給它的溫暖即使它死了,
我依然在給。
往往如此,
總有一些東西是你渴望的
總有一些東西即使得到了,但渴望并不減少
祈 福
天空滿布烏云。猶有
一小塊一小塊的
藍,像不完美的補丁
那些藍是真實的嗎?
將要落下的雨水是真實的嗎?
你告訴我,
為了不被人遺忘而選擇
混進人群的你是真實的嗎?
是的,是真實的。
對峙是真實的,
擁抱也是。
仇恨是真實的,包括仇恨那些
愛你的人
你愛他們也是。
就像這滿世界的烏云,
也阻止不了你
為那一小塊一小塊的藍,
祈福。
也為將要落下的雨水祈福。
麻 雀
太陽爬出烏云。
這一瞬間的光明。
我在想,所有的光明都是出自反對。
能夠安心接受的饋贈則是因為無法拒絕。
一群麻雀撲棱棱飛起,
鉆到小葉榕枝葉里去了
唯剩掉到地上的鳴叫聲可供看到。
我和這群麻雀是一樣的:
享受不了來得太快的自由。
太陽又一次爬進烏云。
我和這群麻雀是一樣的?。?/p>
享受不了,走得太快的溫暖,和愛。
推薦語
王國華
詩歌和小說、散文不太一樣,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兩極的評價。一個人喜歡另一個人的詩,一種可能是那首詩是公認的好詩,另一種可能是,讀者與作者氣質(zhì)相合,即使他們之間有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地域差異,或者社會地位、生活處境等相去甚遠,但彼此的內(nèi)心深處一定有共同的柔軟地帶。
如果用一些簡單粗暴的詞匯來概括劉郎的詩,大概有:清新、干凈、空靈、畫面感強……等等。但每個詩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這種概括依然會成為偏見。
我最初讀劉郎的一些詩,有一種感覺,即:語言不落俗套、每一句后面的那句你很難猜到。這是很見功夫的。當然作者可能沒有刻意去怎樣怎樣,但潛意識里一定有一個聲音在操控著他:“不要這樣寫,俗了”。
一方面,他關(guān)注日常,詩句皆來源于日常,一方面又避開凡俗。矛盾嗎?不矛盾。這兩個還真不是一回事。凡俗是指內(nèi)心的庸俗,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而詩人描摹的日常,應該是超脫的,疏離的。
我寫作多年,無論隨筆還是詩歌,都沒克服掉自己要發(fā)議論的毛病。而我希望看到的劉郎的文字,是更多的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