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亞倩
近年來,隨著航海領域國際化水平的提高,航海類人才的英語聽說能力已經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國際海事組織 (IMO)在2005年指出,“80%的海上事故都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而低標準的海事英語是其中的首要原因”(吳雪紅,2018:69)。由此可見,有效的英語溝通是保障國際海事安全的重要因素。中國航海類畢業(yè)生英語能力存在很大的欠缺,成為走向國際航運市場的絆腳石,這也是中國籍船員在國際航運市場上比例較小的原因。目前,航海類專業(yè)英語課程一般有航海英語閱讀和航海英語聽說兩種,授課時長大約在3個或者4個學期左右,而其他與英語無關的專業(yè)大部分只設置一個學期的學習時間,由此可見,院校對于航海類學生英語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航海類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英語教學中,對于差異化教學法的應用早已有相關研究,單瑩(2015)和李麗(2014)分別闡述了小學和初中英語差異化的教學策略和模式,曾迎春(2013)在大學本科英語教學中對差異化教學理論進行了實際的探索和論證?;诖?,筆者闡述了差異化教學法的內涵和意義,分析了如何將差異化的教學理念應用于航海類專業(yè)學生英語聽說教學中。
差異化教學法的主要特征是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即“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教法,以期發(fā)揮每個學生最大潛能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瞿敬平,2012)。差異化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了解并尊重學生存在的個性差異。大班教學難免存在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對此,應該把握好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而非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二是采取靈活的教育手段。對于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應該“因材施教”,合理調整教學手段;三是利用彈性作業(yè)和相應的評價策略。對于課后作業(yè)的難度要靈活把握,布置彈性作業(yè)。同時要根據學生原來英語水平的高低采取不同的評價手段。
差異化教學對于航海類專業(yè)學生英語學習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航海英語區(qū)別于一般的大學英語,是一種在工作中實際應用的英語,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例如,詞匯表達的含義多、詞性的用法靈活、經常使用被動句等。對于航海類學生采取與其他非英語專業(yè)同樣的教學模式,無疑會讓航海英語失去自身的獨特性和專業(yè)性。二是對于航海專業(yè)的學生,尤其是某些學校特招的航海專業(yè)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是不可忽視的。航海專業(yè)學生一般人數較多、班型通常比較大,以男生居多,他們絕大部分缺乏女生的語言天賦和敏感性。此外,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弱項是聽說能力,所以差異化教學在航海英語聽說方面顯得尤為必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水平靈活調整教學方式,使基礎不同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在航海類專業(yè)學生英語課堂中使用差異化教學法主要是教學目標的差異化、教學方式的差異化和教學考核的差異化。
根據近幾年對學生情況的調查可知,航海類專業(yè)學生高考英語成績從30到100多分不等,英語基礎差距巨大(劉嘉琪、卓永強,2017)。因此,應該設置不同的“切實可行”的目標。首先,通過學期初的摸底測驗,將學生按成績由低到高分為普通班(基礎班)、英語強化班(英強班)和英語人才班(英才班),分別對應基礎不太牢固、基礎良好和基礎比較扎實的同學,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基礎班學生需要達到聽懂理解基本對話并且能基本背誦復述的目標;英強班學生則需要在深入理解對話的基礎上根據情境對所學的句法詞匯進行靈活改編;對于英才班的學生,在達到英強班學生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課堂相關聽說材料的拓展,以求培養(yǎng)較好的英語溝通能力。
教學目標的差異化也體現在授課內容上。盡管使用的教材是一樣的,但實際授課過程中聽說練習材料的選擇是有區(qū)別的。基礎班的學生主要選擇基礎課文作為重點;英強班的學生在教授基礎課文的同時需要進行相應的課后練習;英才班的學生在熟練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適當的課外拓展練習。當然,上述分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需要每隔一段特定的時間,比如一學期,重新進行摸底測驗確定分組,從而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及時設定相應的學習目標。
“有效的教學方法首先是教師課前預先籌劃的結果,如課上給學生提供哪些直觀材料,給學生提供哪些輔助提綱,要求學生哪些做示范,怎樣組織探究學習,提出哪些問題等”(梁志華,2009)。在航海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的班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一是講授法。就是在課堂上教師的講授時間占較大比例,主要是針對普通班。因為普通班學生聽說能力較差、英語基礎不扎實,需要教師進行較多句法詞匯的講解和相關聽說技能的訓練。當然,一整堂課都由教師進行講解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長時間的講授會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活躍度,難以集中注意力等。二是啟發(fā)式。就是教師設置特定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課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適用于英語基礎較好的英強班和英才班學生。三是討論式。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3-5人,同時確保每個小組中都包含基礎班、英強班和英才班的學生。有目的地分享互動對學生構建積極的自我概念、學業(yè)成就、批判性思維、同伴關系、積極的社會行為和學習動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JOHNSON,1988)。通過小組合作,普通班的學生可以向英強班和英才班的同學請教,解決自己的學習困難;英強班和英才班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講解提高知識點的熟練程度。四是任務驅動式。就是教師通過布置作業(yè)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是布置預習作業(yè),引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熟悉聽力材料,發(fā)現自身存在的問題;第二是布置課后作業(yè),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熟練掌握以達到靈活聽說的程度;第三是設置課前練習環(huán)節(jié),如小對話等。加強學生對聽說材料的運用。
以上幾種方法并不是要求教師全都運用在教學中,而是要具體根據班級的學生水平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也可以將不同的教學法靈活搭配使用。
傳統的考核方式是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以期末考試的最終成績決定學生整門課的成績。在差異化的考核標準下,學生雖然使用的仍然是同一張期末考卷,但是課程評價體系分為“平時表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各占期末總成績的50%。平時表現分別是出勤率、課堂提問成績和平時作業(yè)成績等內容。出勤率體現的是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與英語基礎無關。即使是基礎較好的英強班和英才班的學生,如果平時學習態(tài)度懶散,總成績也不會有太好的表現。課堂提問成績,主要考核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可根據上節(jié)課或者本節(jié)課學習過的內容向學生提問,對基礎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的回答標準,對普通班的學生適度放低標準,對英強班和英才班的學生則要適度提高標準。平時作業(yè)成績,教師要盡量根據班級學生的基礎布置難度適當的課后作業(yè),即使課后作業(yè)難度一樣,也要盡量依據學生基礎制訂不同的衡量標準,從而最大程度保證平時作業(yè)成績的客觀性。
教師以不同的考核標準更多地關注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基礎的差異,這樣就不會使得基礎不好的學生因為英語成績評估的原因喪失學習熱情,也不會使基礎較好的學生過于自滿而止步不前。
如果教師能在實際的課堂中設置差異化的教學目標、靈活使用差異化的教學方法并制定差異化的考核標準,那么不同英語基礎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中獲得相應的進步。但是,這意味著航海英語教師要有足夠的課前準備,課堂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以及進行課后差異化的跟蹤考核。差異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大大增加了其工作量,對于大部分教師而言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