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靄玲
出錯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必然現(xiàn)象,錯誤的原因是多元的,教師應努力去理解錯誤的性質、產生的原因,找到“內在”的合理性,提出對策。本文從四年級下冊“租船問題”出發(fā),并從教材編排、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教師的教學等多種角度分析錯因,并針對性提出了:通讀教材,把握起點;刨根問底,深入理解;因錯而動,辨中優(yōu)化等三條對策。
一、緣起
以下是一個由書本例題改編而來的單元檢測題:
學校有380位師生去春游,現(xiàn)有大、小兩種車可租。大車每輛可以坐60人,每輛租金800元。小車每輛可以坐40人,每輛租金600元。怎樣租車最省錢?最少需要租金多少元?
按理說,學生已經學習了相關的例題,知道了解題的策略,但是解答本題學生的得分率不盡如人意。
二、追錯因之源,溯教學之策
實際上,在這個例題之前,新人教版教材還安排了兩次“租船(車)問題”的教學,分別是二年級下冊和三年級上冊。然而,相比二年級和三年級的“租船問題”,四年級的“租船問題”顯得更為復雜。四年級的“租船問題”總共有5個已知的數(shù)學信息,分別是:(1)一共有32人;(2)每條小船24元;(3)每條大船30元;(4)小船限乘4人;(5)大船限乘6人。在實際的解答過程中,學生還需要綜合考慮總人數(shù)、空位數(shù)、大船和小船的數(shù)量、需要的金額等一系列的變量與不變量。
三、思考——“全方位”加以改進
(一)通讀教材,把握起點
四年級下冊的“租船問題”是本冊第一單元四則運算的最后一個例題。教材設計用兩三步計算解決租船問題,意在讓學生合理、靈活地運用四則運算的意義、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解決實際問題。然而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的難點并不在于計算,而是解題的思路和策略。因此,教學時應注意不能把這個問題孤立化,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二年級和三年級的“租船問題”,喚醒學生的經驗。新課前不妨讓學生先嘗試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我們一共有28人,每條船最多坐6人,至少要租幾條船?
(2)我們一共有28人,大船最多坐6人,小船最多坐4人,如何租船可以坐滿?
第1小題是幫助學生復習二年級有余數(shù)除法的知識,為后面學生運用“進一法”做好鋪墊。第2小題旨在讓學生復習三年級時的列表解決策略,引導學生有序思考,并且讓學生體會同一個題目可以有多種解題的方法,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刨根問底,深入理解
解決“租船問題”必須抓住兩個關鍵的地方:(1)理解租大船平均每人的租金比租小船的少;(2)理解節(jié)省空位是節(jié)省租金的途徑。在讓學生全面理解題意,為分析解決問題奠定基礎后,教材先由“租哪種船便宜?”開始,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接著,由“如果不空座位,會不會更省錢?”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調整方案。相比一一列表法,這樣的確可以更快找到最省錢的方案。然而,為什么節(jié)省空位就可以節(jié)省租金?如何想到這點?學生心中免不了會有疑惑。
實際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多“走一步”,在求出最終金額時,算一算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錢?如:
(1)租6條大船:總金額是180元,180÷32≈5.6(元);平均每人5.6元。
(2)租5條大船和1條小船:總金額是174元,174÷32≈5.4(元);平均每人5.4元。
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1)為什么平均每個人的租金比5元多?多出來的這部分錢哪里去了?
(2)平均每人5.4元是不是最便宜的方案?
通過思考,學生就能想到是因為空出來的座位也是要付錢,如果能把座位坐滿,那么就不會浪費了。至此,對于“節(jié)省空位是節(jié)省租金的途徑”就很自然而然深入到學生的思想中,學生就有了考慮沒有空位的需求和欲望。以后碰到這類的問題,學生也能意識到不但要找便宜的,還要考慮座位的利用率。
(三)因錯而動,辨中優(yōu)化
對于租船問題,很多學生第一個想法都是假設全部租小船,或者全部租大船,再利用“進一法”算出最終的金額,最后進行比較,選取最便宜的方案。具體解答如下:
如果都租小船:32÷4=8(只) 24×8=192(元)
如果都租大船:32÷6=5(只)……2(人) 5+1=6(只) 30×6=180(元)
因此,全部租大船便宜。
實際上,這種方法體現(xiàn)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解題策略還是停留在二年級,而且頭腦中沒有想到“兩種船一起租”的情況。這時,教師不妨適當引導:還有沒有更省錢的方案?通過進一步的思考,學生并不難想到給剩余的2人租一條小船會更省錢。至此,“兩種船一起租”的情況就順勢而出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還有沒有比租5條大船、1條小船更省錢的方法?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解決空座位”的情形,逐步尋找更省錢的方法。通過這樣不斷嘗試、對比、調整,讓學生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尋找最優(yōu)的解題策略,有效滲透優(yōu)化的思想方法。
四、結語
學生的思維水平是有差異的,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也是不同的。面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教師不應感到“失望”。教師應加以利用,探索錯誤背后的“真相”,幫助學生在思辨中發(fā)現(xiàn)尋找最優(yōu)方案。
【作者單位:東莞市寮步鎮(zhèn)橫坑小學 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