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黃河邊的中國》,其副標題為《一個學者對鄉(xiāng)村社會的觀察與思考》,作者歷時半年,足跡涉及豫東、豫南、豫西、豫北,通過沿途記實,為中原鄉(xiāng)村拍攝了一部“紀錄片”。
進入一個陌生的社會環(huán)境,以何種方式進入調查現(xiàn)場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最先,曹先生考慮兩種進入現(xiàn)場的方法,一是獲取一份通行全國的記者證,憑記者身份進入調查現(xiàn)場,但幾經努力,無法獲得;二是與中央或省的有關黨政部門取得聯(lián)系,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而后自上而下的進入調查現(xiàn)場,但這一效果較差。最終,他想出了一個中國人最為熟悉并習慣了的老辦法:“沿著私人親情朋友關系網絡進入社會調查現(xiàn)場”。正是用這種方式,曹錦清拿到了一手的材料,并通過其淵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才能,使訪談很快從官場匯報過渡為朋友間的推心置腹的討論,使其順利地進入了中原農村體系,并且不斷融入這片土地。
為了獲得人們的信任,曹先生在進入現(xiàn)場時,首先會有一段聲明“調查材料只供學術研究之用,決無‘向上匯報’之責,對地方對個人決無妨礙……”然而報告中,不管受訪者愿不愿意,不愿意的原因是什么,都不事無巨細的被寫入報告,試想如果研究對象被告知這些的話,還會不會有人坦誠相見?該書揭露了諸如計生罰款、農民負擔、干部作風、買官賣官、貪污腐敗、達標檢查等大量敏感事實,而這些敏感事實也許會給參與者帶來某些傷害,這樣對于那些受訪者來說是不是意味著一種欺騙呢?所以我們在進入調查現(xiàn)場前,是否需要考慮倫理問題,這是我們依舊要討論的課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所以每個人頭腦中都有一定看待問題的思維模式,對不熟悉的問題,頭腦中可能首先會形成一種刻板成見,雖然固有的經驗和見解能幫助我們在一定時間內快速認識某一事物,但也會影響對其的客觀認識。在認識事物時,要將頭腦中已有的經驗、概念、理論先“懸置”起來,將自己頭腦中已經存在的觀念清空,讓自己完全處于一種無知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保持事物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能夠原汁原味的反應事實,這也是保證我們的思考和觀察能夠觸及到事物本質的關鍵。我們想要對每個事物都保持敏銳、精確的洞察力,就需要在認識新事物時,清空我們頭腦中固有的理念,用一種全新的態(tài)度去認識事物。曹先生在調查前就讓自己處于一種“透明”狀態(tài),排除先入為主的觀念,重新直觀的感受鄉(xiāng)村社會本身,最大限度貼近社會現(xiàn)實。
曹先生的調查面是指豫東、豫西、豫南、豫北整個中原大地,調查點是指一個具體的村落、農戶。先生指出:對河南農民、農村、農業(yè)與基層政權作廣泛的社會調查,必須采用點面結合的辦法。有點無面,失在狹窄,有面無點,失在空泛。以點為主,以面為輔,點面結合,方能完成本次調查的預設目標。所以他在選擇調查面的時候盡可能廣泛,在豫東、豫西、豫南、豫北都選擇了若干縣、鄉(xiāng),深入每一個調查點,盡量住在農戶家,與村民和地方干部廣交朋友,很多頗有戒備的人,與曹先生交談幾句,就會放下戒備,與之推心置腹,這種點面結合的方法真實、全面、詳實、嚴重的將整個中原地區(qū)農村存在的問題擺在讀者面前。
“以點為主,以面為輔,點面結合”也存在一定缺陷。作者的調查是有體系、比較完整的,但作者的調查范圍相對較大,所以對一個調查點無法進行長期的細微跟蹤調查,無法從具體問題的發(fā)生、發(fā)展、解決方式中剖析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和鄉(xiāng)村基層政權的運作軌跡,從而無法得出新鮮的社會理論。所以,《黃河邊的中國》最大的貢獻是比較詳實的反應了中原農村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困境與難題。
曹先生所獲得的很多第一手資料都是通過與被訪者的閑談中得出來的。比如在9月27日,村支書的貪污新論提到,在車近滑縣時,和作者一起上車的鄰座小伙子,成為了其極好的訪談對象,在于小伙子閑談的過程中,作者發(fā)現(xiàn)他關于鄉(xiāng)村合作制企業(yè)“合得快、散得也快”的判斷,與作者的觀察與分析暗合,所轉述的貪污新論也是作者前所未聞的。還有很多對于細節(jié)的描寫也是細致入微。比如5月23日,一場意想不到的風波?!爱斉阃覀冋{查的老劉被叫出時,并沒有引起我的注意。數(shù)分鐘后,神色慌張的老劉跑進屋來……老劉神色黯然取出凳子讓他們坐定,倒上茶水”。這些對在場者神態(tài)的觀察,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當時的情境與氣氛,也可以把握當時整個現(xiàn)場的情況。這些細致的觀察與閑談,讓作者快速的掌握第一手資料,也讓整個報告詳實客觀。
作為一個新聞人,我們不能僅僅將《黃河邊的中國》當作一本社會科學的本土化著作,而應將其做調查的經驗與方法進行批判的接受,將曹先生的經驗引入新聞實踐,也許會從某種程度上改寫調查研究方法論,而在調查方法中所凸顯出來的問題也需要我們進一步去論證與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