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羽
青島九中高一七班 山東青島 266000
鄭玄是漢代最著名的經學家。他以經注律的法律思想、禮法并用的法制原則、與時俱進的法律解釋都取得了法律學上的巨大成就。這為后人研究法律制度提供了思路,也為后世歷代的法律學建設奠定了基礎。
鄭玄(127—200年),字康成,東漢末年經學大師、文獻學家、教育家、大司農(未任職),遍注群經、統(tǒng)一經學、創(chuàng)立“鄭學”。山東高密市雙羊鎮(zhèn)鄭公村人,年輕時,曾任“鄉(xiāng)嗇夫”①,這段負責聽訟和收賦稅的小官生涯,也許正是他法律思想開始啟蒙的階段?,F在青島嶗山(即墨東南不其侯國——作者注)還存有的“康成書院”遺跡、“書院村”、“演禮村”、“書帶草”都和鄭玄在嶗山設壇注經講學有關。
鄭玄在經學上的造詣,常使人忽略他在法律學上的貢獻?!堵蓪W章句》是鄭玄以經注律的經典文獻,雖然已經散佚,具體內容不得而知,但在魏定《新律》十八篇時,明帝曾詔:“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余家?!雹谇迥┬抻喎纱蟪忌蚣冶菊勂稹短坡墒枳h》時曾說:“鄭義多在其中?!雹蹚闹幸部梢钥闯鲟嵭诜蓪W上的權威性。
以經注律
鄭玄的法律思想和他的政治、教育、科技、訓詁思想一樣,是以經注的方式出現的。蕭何奉命制定《九章律》④,這部法律雖然崇尚寬簡,但仍體現法家的立法思想。
漢武帝時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⑤成為漢代維護政權的指導思想,董仲舒所創(chuàng)立的新儒學成為漢代基本的治國方略。解釋和修改法律條文成為那個時代的要求,這也是漢代以經注律的動力之源。
漢代“律令繁多而不約,自典文者不能分明”⑥。這種有法不依、有法難依的混亂局面迫切需要國家對法律條文予以準確詮釋和界定,以保證法律的尊嚴和正常有序運行。漢朝一改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之弊,允許民間注釋法律和進行法律教學。以經注律成為經學家不可推卸的學術責任,這也是漢代立法技術走上規(guī)范化的客觀要求。
從俗而禮、由禮而法、禮法并用的漢代法律路線,體現了法律的本質在于維護社會等級制度的嚴肅性和封建禮教的合法性。以經注律符合漢代社會的性質和習俗,促進了漢代立法原則和執(zhí)法標準技術化的進程。
《唐律疏議》⑦也一脈相承了鄭玄以經注律法律思想,可以看出從漢到魏、晉、南北朝、唐的法律發(fā)展特點,從而使?jié)h代以經注律和唐代的以疏證律成為性質很相近的一種連續(xù)立法活動。鄭玄的以經注律對從漢代到唐代法律學的發(fā)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中華法系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禮法并用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世之儀表也?!雹嚯m然鄭玄的《律學章句》已經散佚,但從“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⑨等立法思想中仍能看出漢代法源于君、以禮入法、禮法并用、禮刑結合的法律特征。鄭玄最經典的注經當推《三禮注》,這也說明他以經注律的基礎在于崇尚禮制的政治主張和社會道德標準。
鄭玄認為“德所威則人皆威之,言服罪也;德所明則人皆尊崇之,言得人也”⑩。即只要堅持以德治天下,就可以減少犯罪事件的發(fā)生。鄭玄主張首先以德律己,為民表率。他認為:“君不苛虐,臣無奸心,則刑可以措?!?這表明鄭玄一脈相承儒家的德禮思想,而且充分反映了他的以禮法并用治天下的法律思想特色。
立法方面
以禮制為準則建立的各種法律制度在根本上保證了各社會集團和不同社會身份的人享有不同的法律特權。鄭玄認為“刑不上大夫,不與賢者犯法,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鞍俗h”即《周禮》“八辟”?!短坡墒枳h》認為“八議”是帝王“重親賢,敦故舊,尊賓貴,尚功能也”。此八議之人犯死罪,皆先奏請,議其所犯,故曰“八議”一般從輕處理,而不上刑。
“圣人制法,必因其事,非虛之?!?鄭玄認為法律的制定要與天時、地利和人事相適應?!靶聡?,新辟地立君之國。用輕法者,為其民未習于教。平國,承平守成之國也,用中典者常行之法。亂國,篡殺叛逆之國也,用重典,以其化惡化滅之?!?
鄭玄反對嚴刑苛法,但主張肉刑?!稌x書 刑法志》記載:“是時,天下將亂,百姓有土崩之勢,刑罰不足以懲惡,于是大司農鄭玄等咸以為宜復行肉刑。”另一方面,鄭玄贊成輕刑省罰,但又不主張赦法,“法雖輕,不赦之,為人易犯”?。這兩種主張表面上似乎矛盾,實際上是禮法并用的深化和標本兼治原則的有效執(zhí)行。
執(zhí)法方面
鄭玄關于執(zhí)法者以身作則,真實執(zhí)法的主張是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觀念的繼承和延伸。鄭玄贊成“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的執(zhí)法方針。并把“五聲”作注:“觀其出言,不直則煩;觀其顏色,不直則赧然;觀其氣息,不直則喘;觀其聽聆,不直則惑;觀其眸子,不直則眊然?!编嵭J為:執(zhí)法者采取各種合理措施以確保案情能夠調查到最真實的情況極為重要,這也是嚴肅執(zhí)法的前提。
鄭玄主張“郵罰麗于事”?。他認為“郵,過也。麗,附也。過人、罰人,當各附于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也”。以事實為依據定罪量刑是執(zhí)法的根本依據,不能因為執(zhí)法者的個人好惡而出現賞罰偏差的情況。即使貴為天子,對重大案情也應該征求大臣、官吏及民眾的意見,也是后世必須嚴格執(zhí)行的一項審判制度。
鄭玄認為殺君是最大的犯罪。“凡自內虐其君曰弒,自外曰戕……取殘賊之意也?!?
他的這一觀點印證了“法源于君”的封建法系的根本特征。以法的形式來維護尊卑貴賤之別的等級秩序,也是統(tǒng)治階級必須大力強化的外在手段。
鄭玄推行順應自然性的“權時法”。春生“廣大”,夏長“遠大”,秋收“閔下”,冬藏“監(jiān)下”?!扒筇熘畾⑸數们镆??!?這種根據四季變化規(guī)律來執(zhí)法的方式,表明了鄭玄對莊子“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也是對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的繼承和發(fā)展。
釋法方面
鄭玄在釋法上也做到了“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冊裁繁誣,刊改漏失?!?對后人理解漢代法律條文、注解有極大的幫助和指導意義。
“上服”與“下服”,《周禮 秋官 小司寇》:“聽民之所刺宥,以施上服、下服之刑?!编嵭ⅲ骸吧戏婺病?;“下服,宮刖也”。殘害肢體的刑罰、野蠻、失去人性——作者注。
“五刑”,《尚書 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编嵭ⅲ骸拔逍蹋耗?、劓、剕、宮、大辟。”又稱上古五刑,隋唐后五刑為笞、杖、徒、流、死——作者注。
“人民”,《周禮 秋官 朝士》:“凡得獲貨賄、人民、六畜者,委于朝,告于士?!编嵭ⅲ骸叭嗣瘢^刑人、奴隸逃亡者?!薄叭嗣瘛痹拓浳?、六畜、奴婢意思相近,但隨時代發(fā)展、階級分化、語言壞境變化,詞義發(fā)生相應變化——作者注。
以上這些簡單例子只是為了說明鄭玄對法律概念的解釋具有準確性和明晰性的特點。
鄭玄以經注律的法律思想,禮法并用的法制原則,與時俱進的法律解釋,對漢代以及后世的法律學的發(fā)展和變革產生積極影響。晉代張斐、杜預注律,唐代孔穎達疏律,清代沈家本修法都在形式上傳承了鄭玄的章句體風格,在內容上直接引用鄭玄的注解。鄭玄在法律學儒家化、立法技術規(guī)范化、執(zhí)法標準嚴格化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他對漢代法律學的發(fā)展和中華法系的形成做出了特殊歷史貢獻。
注釋:
①《后漢書》本傳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曰:“鄉(xiāng)有嗇夫,掌聽訟收賦稅也?!?/p>
②《漢書 刑法志》
③《重刻唐律疏議序》
④《漢書 刑法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蕭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p>
⑤《漢書·董仲舒?zhèn)鳌吩挒椋骸巴泼骺资?,抑黜百家?!雹蕖稘h書 刑法志》
⑦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永徽律疏》,是東亞最早的成文法之一。
⑧管仲《管子 明法解》
⑨長孫無忌等十九人著《唐律疏議》
⑩《禮記 表記》“德威惟威,德明惟明”語注。
?《禮記 緇衣》“為上易事也,為下易知也,則刑不煩矣”語注。
?《禮記 曲禮上》語注。
?鄭經《發(fā)墨守》
?《周禮 秋官 大司寇》“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語注。
?《禮記 王制》語注。
?《周禮 秋官 小司寇》
?《禮記 王制》
?《駁五經異義 補遺》
?《禮記 月令》
?《后漢書 鄭玄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