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陳愛民,龔 英
(1.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水工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9;3.江西省九江市水利局,江西 九江 332000)
20世紀90年代“水利計量認證審核”作為23項之一列入了“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設定的水利行政許可項目”,自此水利行業(yè)計量認證逐漸規(guī)范化,水利部也先后頒布《水利計量認證程序規(guī)定》《水利計量認證評審員管理細則》《水利計量認證現(xiàn)場評審細則》[1- 3]和《水利質量檢測機構計量認證評審準則》[4]等,出臺各類儀器設備檢驗和檢定方法行業(yè)標準30多個。
水利行業(yè)計量認證發(fā)展至今已有20多年歷史,隨著水利行業(yè)檢測市場的不斷完善,“重生產(chǎn),輕質量管理”的經(jīng)營模式已不再適于未來日愈激烈的市場競爭。本文結合筆者近5年在首次評審、變更評審、復查評審和其他評審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整理、分析、總結,并對此發(fā)表看法,以供日后同行人員一起探討,達到逐步提高實驗室建設的目的。
2015年7月31日國家認監(jiān)委印發(fā)了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配套工作程序和技術要求,其中《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工作程序》[5]第1條詳細介紹了評審類型及時限,在此要特別注意的有兩點:
(1)評審類型方面:分為現(xiàn)場評審和書面審查兩類,其中現(xiàn)場評審包括首次評審、變更評審、復查評審和其他評審;書面審查包括變更審查和自我聲明審查。檢測機構在準備評審工作時,應找準評審所屬類型,其中擴項評審屬變更評審范疇。
(2)評審時限方面:2015年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發(fā)布的新版《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質檢總局令第163號)[5](下稱“辦法”)規(guī)定:
①檢驗檢測機構應提前3個月向國家認監(jiān)委或者省級資質認定部門提出申請;
②資質認定部門應當自收到技術評審結論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準予許可的書面決定。
因此檢驗檢測機構應注意把握評審時間:如復查評審在資質認定證書有效時間之后進行按照首次評審申請;準予許可的書面決定在資質認定證書有效時間之后獲得,在此之間應禁止一切檢驗檢測行為。
“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是由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jiān)督部門依據(jù)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技術規(guī)范的規(guī)定,對檢驗檢測機構的基本條件和技術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實施的評價許可。檢驗檢測機構在遞交包括《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申請書[5](下稱“申請書”)、典型檢驗檢測報告、質量手冊、程序文件、法人地位證明文件、內審管理評審記錄、固定場所產(chǎn)權/使用權等在內的申報材料時,相關部門會對申報材料進行文審。常見問題如下:
(1)提交的體系文件未依照最新《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下稱“準則”)編寫。2015年7月29日,國家認監(jiān)委在《國家認監(jiān)委關于印發(fā)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配套工作程序和技術要求的通知》(國認實〔2015〕50號)[5]中明確了相關文件試行期一年,并于2016年5月31日正式印發(fā)了《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5],“準則”在條款號和條款內容等都有了較大的調整,但仍有部分檢驗檢測機構仍沿用2015年版本,未進行體系文件的更新。
(2)提交的申請書填寫不規(guī)范。如附表1《檢驗檢測能力申請表》中未及時更新采用的檢測標準(方法),出現(xiàn)過期、作廢標準;附表4《檢驗檢測人員一覽表》中,對人員崗位、職責描述不詳盡,不能滿足“準則”中對關鍵崗位人員的要求;附表5《儀器設備(標準物質)配置一覽表》中采用的儀器設備(標準物質)的受控狀態(tài)在評審時間之前等。
(3)其他文審不符合情況。如提供的法人地位證明文件與實際情況不符合,名稱、地址有出入;內審、管理評審材料不滿足要求、完整性差等。
近年來,水利行業(yè)檢測市場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由單一到綜合的過程,由于質量管理不產(chǎn)生直接效益,一些新成立的檢測機構主要負責人對管理體系重視程度不夠,管理體系的運行僅停留在文字上,檢測機構內部從上到下都形成一種質量管理高高掛起的不良風氣。常見問題如下:
(1)評審工作準備不夠。現(xiàn)場評審組一般由2名評審員組成,如遇較大檢測機構可適當增加評審員,評審時,評審員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審查文件材料并考察實驗室的環(huán)境條件、儀器設備狀態(tài)等是否滿足檢測的要求,這就要求檢驗檢測機構在人力調配方面充分配合評審組,然而由于日常質量管理工作僅落在幾個人身上,現(xiàn)場評審常常讓檢驗檢測機構忙得措手不及,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評審工作進展和效果。
(2)人員職責不清楚。一個檢測機構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人員素質,然而新成立的檢測機構人員通常僅夠滿足資質要求,加上“重生產(chǎn),輕質量管理”的思想,機構人員僅在評審初期因為資質需求忙于應付技術負責人、質量負責人、內審員、授權簽字人等培訓考試,臨到現(xiàn)場評審提問、座談會考核,對自身職責范圍內的評審準則要素知之甚少。
記錄作為檢驗檢測機構有效運行的可靠證明,其控制和管理的好壞至關重要,現(xiàn)場評審查看文字材料主要通過質量技術和技術記錄來反映。常見問題如下。
2.3.1 記錄設計不合理
在水利工程質量檢測中很多會涉及到通過平行試驗取平均值,如土的含水率、密度的測定等,但是部分檢測機構在原始記錄表格中僅記錄1次,或者記錄表格僅有1次檢測結果。
2.3.2 記錄中數(shù)字修約不準確
在進行原始記錄時,沒有按照規(guī)范要求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修約處理,如鋼筋拉伸試驗,伸長率修約到±0.25;水質分析試驗中,溶劑滴定修約到4位有效數(shù)字等。
2.3.3 記錄受控管理欠缺
原始記錄表格、報告記錄表格應按照《評審準則》(2016版)要求進行嚴格受控,但經(jīng)常遇到同一個檢測參數(shù)在不同的人手上出具的報告不同,受控編號管理形同虛設,表格按照個人的喜好隨意進行調整的現(xiàn)象。
2.3.4 其他質量記錄實施效果差
樣品描述過于簡單,良好的樣品描述可為最后檢測結果提供技術資料,但大部分檢測機構描述過于簡單,僅填“完好”等;進行了人員培訓,但效果評價缺失;人員、設備檔案長期不更新,資料整理未及時到位等。
2.4.1 試驗檢測用房使用面積不達標
試驗檢測環(huán)境應滿足所開展的檢測項目要求,水利行業(yè)目前暫未出臺試驗檢測用房使用面積先關要求,但對照《公路水運工程試驗檢測機構等級標準》等相關行業(yè)要求,我省部分檢測機構在試驗檢測用房使用面積上仍不能滿足試驗開展的需求。
2.4.2 實驗室功能分區(qū)
空間布置上不便于試驗開展。如混凝土配合比制樣室未設置砂、石存放區(qū);現(xiàn)場試驗時實驗室臟亂不堪;戶外可攜帶設備堆放隨意,臨時用起來到處抓瞎等。
2.4.3 實驗室環(huán)境條件
天平室要求防塵、防潮、避免陽光直射、臺面平穩(wěn)等,但是現(xiàn)場考察實驗室天平隨處安放,臺面臟亂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水質分析用滴定的化學藥劑直接裸露在外,未進行隔離、避光保存;部分實驗室溫濕度記錄監(jiān)控記錄缺失,如養(yǎng)護室、水泥室、土工布的溫濕度調整等;通風采光不夠,如瀝青及瀝青混合料室的通風;芯樣未進行標準養(yǎng)護而直接進行檢測。環(huán)境條件無法控制,設施環(huán)境記錄不全等都會對檢測結果帶來很大的偏差。
為更好的實現(xiàn)水利行業(yè)檢測機構的管理,結合本人近5年從事質量管理工作的經(jīng)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隨著國家對資質認定獲證檢驗檢測機構監(jiān)督管理力度的加強,過去臨時抱佛腳的質量管理運行方式早已不再適用。為積極做好實驗室內部質量管理,各崗位人員應充分認識到資質認定工作在檢測機構運行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加大日常監(jiān)督力度,注重資質認定日常工作的完善,真正在質量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隨著科技的創(chuàng)新,水利行業(yè)試驗方法也在不斷進步,標準規(guī)范更新快,這對檢測從業(yè)人員的標準理解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檢測機構應通過培訓、評審、學術交流及其新標準宣貫等方式不斷提高檢測人員的能力,為檢測機構的有效運行提供一定的技術保證。
最高管理者應需要更新觀念,高度重視質量管理工作的貫徹執(zhí)行,鼓勵機構全體成員參與和配合質量管理工作。同時機構內部應理順關系、嚴格落實各級人員質量管理方面的職責,尤其是關鍵崗位人員職責,對執(zhí)行不到位或拒不執(zhí)行者給予一定的處罰,真正使管理體系的運行成為每位員工工作內容的一部分。
隨著資質申報管理的不斷成熟,水利部或各級主管部門會不定期的新增設一定的考核條件或調整考核辦法。如:2014年,水利部將全國水利建設市場信用信息平臺建立信用檔案登記納入到甲級水利工程質量檢測機構申請的條件;2015年,國家認監(jiān)委印發(fā)15份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配套工作程序和技術要求配套工作程序和技術要求。
近年來,國家水利投資計劃逐年增長,“十三五”規(guī)劃中水利發(fā)展改革投資規(guī)模達2.43萬億。而隨著水利行業(yè)檢測市場的逐漸市場化,檢測機構數(shù)量也在逐年攀升,截止2017年7月,在全國水利建設市場信用信息平臺備案的水利行業(yè)檢測機構有400余家,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情況下,“打鐵還需自身硬”,檢測機構應加大力度提升實驗室“軟硬件”,抓住未來“水”機遇,為水利工程質量安全工作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