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熔珍,羅薇薇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南寧 530000)
我國翻譯專業(yè)碩士(MTI)研究生教育自2006年正式開展以來,發(fā)展迅猛。迄今為止,擁有該專業(yè)的高校已從最初的15 所擴展到現(xiàn)在的200 余所,MTI的數(shù)量日益增長,各高校申辦該專業(yè)的積極性持續(xù)高漲,現(xiàn)在還不斷有學校在申請[1]。但如何能夠真正實現(xiàn)MTI最初的構建使命是所有MTI高校,尤其是地方MTI高校一直思考的問題。其中,翻譯教學如何有效結合翻譯實踐是各地方高校MTI翻譯人才培養(yǎng)一直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具體的社會翻譯實踐。
2016年9月11日,第13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再次成功舉辦。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系已有25周年,正由“成長期”轉入“成熟期”,中國—東盟合作由快速發(fā)展階段轉向提質升級階段。正是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第二屆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也同時拉開了帷幕。
這次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由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其主題是“共建、共享、共贏”, 圍繞“共建‘中國—東盟信息港’”“合作打擊網(wǎng)絡犯罪”“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fā)展”“線上線下融合,促進旅游業(yè)合作”“加強交流合作,繁榮網(wǎng)絡文化”等議題展開討論。該論壇舉辦的目的旨在加深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相互理解和戰(zhàn)略互信,推進中國與東盟全面積極合作。筆者有幸擔任此次國際會議手冊的英譯工作。這是一次真槍實彈的翻譯實踐活動。
此次翻譯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將《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譯為英文。手冊內容涉及:會議主題、活動日程表、嘉賓、發(fā)言題目、報到及參會地點、參會指南、入場須知、通訊錄等。會議手冊是此次論壇的“行動指南”。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是一場高規(guī)格的國際會議。會議舉辦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中國在亞洲乃至于整個世界的形象,而《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的英譯成功與否,則關系到與會外國人士對中國舉辦國際會議的第一印象和水平界定。因此,該會議手冊的英譯工作至關重要。
國際會議手冊的英譯,按照課堂教授的翻譯步驟,首先要考慮的是源文本的類型問題。紐馬克在《翻譯問題探索》中將文本的類型分為三種: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喚型文本(Vocative Text )[2]14。根據(jù)紐馬克的文本定位,信息類型文本的形式往往是標準化的文本,如課本教材、技術報告、新聞報道、科學論文、學術論文、會議紀要和會議議程等[2]44。由此可以得出結論,《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屬于信息型文本,一般采用標準化的文本格式。
確定了文本類型,接下來就是翻譯策略的選擇。對于不同類型的文本,紐馬克提出了不同的翻譯方法和標準。根據(jù)他所提出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策略,信息型文本應該采用交際翻譯方法。紐馬克認為信息型文本的翻譯主要是傳遞信息,實現(xiàn)準確翻譯是可能的,甚至可以做到完美[2]。因此,《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的英譯主要基于交際翻譯理論。
如何在具體的手冊英譯中突出本次論壇的國際性定位,同時又充分展示會議主題 “共建、共享、共贏”,讓與會者產生共鳴,與有榮焉,這是翻譯中須首要考量的問題。其次是如何在翻譯中突出其服務功能,為與會者提供詳細準確的信息,包括時間、地點安排,會議議程,會議發(fā)言人和發(fā)言主題,以及會務人員、各嘉賓的聯(lián)系方式等。最后,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整個會議手冊的編制工作一直處于不停地修改、變更之中。這種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以及高標準的質量要求對整個會議手冊的英譯工作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2016年9月1日到10日之間,手冊的英譯工作就進行了共五版正式稿的審核和修訂,其間重譯、改譯更是不勝枚舉。這種高強度、高要求的翻譯工作讓筆者受益匪淺,感悟到翻譯教學與翻譯實戰(zhàn)之間的差異,故撰文分享經驗,以供參考。
例1 共建、共享、共贏——信息港建設助力中國—東盟共繁榮
此次會議的主題“共建、共享、共贏——信息港建設助力中國—東盟共繁榮”充分體現(xiàn)了活動的主旨要求。如何翻譯好這一核心主旨句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問題。保證翻譯的準確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翻譯教學所要求和強調的?!肮步?、共享、共贏”若譯為“co-establishment,mutual sharing and mutual benefit”,無疑符合在校所學的翻譯經驗要求?!肮病痹谟⑽闹袑木褪恰癿utual”或用前綴“co-”構詞完成。這樣的翻譯,在文法和意義上都沒有錯誤,也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在翻譯考試中肯定是可以過關的,甚至很有可能因為用到“co-establishment”這個高級詞匯而獲得好評。然而最終的英譯定稿是“We Build,We Share,We Benefit”。從語法上說,這不是一個完全忠實于原文的翻譯。但這樣的英譯卻滿足了兩個主旨核心要求:第一,簡潔明了,滿足各種英語水平的理解要求。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是一個在中國南寧舉辦的國際論壇,是有關信息港這樣高端信息技術的論壇,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交流的一個信息平臺。眾所周知,無論是中國還是東盟各國,其母語都不是英語,在這些國家,英語只是一種國際工作語言。但是縱觀中國英語教育多年來的水平及東盟國家的情況,英語也就是交流工具而已。太高級的用詞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和障礙,不利于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的傳播和影響。第二,一語道破主題要義,喚起與會者的主體參與意識。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是一場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舉辦的高新信息技術交流會議,是需要與會各方共同努力推進的國際會議,是信息共享、共贏的平臺。突破語言表面的文字,把握“共建、共享、共贏”的內涵中“共”字對中國與東盟各國主動參與的要求,用“We”一詞落實“共建、共享、共贏”與會各方的主體參與和貢獻意識。“We Build,We Share,We Benefit”這樣的英文表達不僅通俗易懂,而且更接地氣,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會議主題,激發(fā)與會各方共同參會的熱情,體現(xiàn)了主動性,最終實現(xiàn)了大會主旨在形式與內涵兩方面的表達。眾所周知,翻譯的目的是消除語言障礙,讓使用不同語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能夠交流,翻譯的本質是跨文化交際[3]。顯然,翻譯并不僅僅是用詞和語法上的準確,更重要的是超越文字表層的內涵語境要求。國際會議的翻譯,其會議主旨思想、受眾的英語理解水平是最終影響因素。
例2 網(wǎng)絡基礎設施互聯(lián)互通
“網(wǎng)絡基礎設施互聯(lián)互通”是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的議題之一,其英譯同樣需要謹慎思考。突破逐字對應,若將其譯為“The connectivity of cyberspace infrastructure”顯然是沒有語法問題的。然而,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是有關信息港建設與交流的前沿陣地,反映著當下有關信息港的最新技術和信息。雖然在網(wǎng)絡技術發(fā)展初期,“cyberspace”有網(wǎng)絡之意,但是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精深發(fā)展,“cyberspace”更多是指網(wǎng)絡空間。而另一個更簡單易記的詞匯進入人們的視野,那就是“network”?!盎ヂ?lián)互通”在詞典中的對應詞是“connectivity”。從語法、詞匯上來說,“網(wǎng)絡基礎設施互聯(lián)互通”譯為“The connectivity of network infrastructure”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最終的定稿卻是“The 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 infrastructure”。因為“互聯(lián)互通”已成為電子商務領域中的一種專門術語,表述運營商的網(wǎng)絡與不在該網(wǎng)絡中的設備或設施之間的物理鏈路,而其在英文相同領域中的對應詞是“interconnection”。在英文中,“inter-”表示相互作用的意思,而“connectivity”沒有突顯出相互之間的關系。此次主題想要展現(xiàn)的就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網(wǎng)絡互通,而不是單向的或者單方面的網(wǎng)絡發(fā)展情況,所以用“interconnection”一詞能更好地突出雙方之間網(wǎng)絡相連相通的現(xiàn)狀,展現(xiàn)交流的互動性,號召雙方人員積極參與到中國與東盟的網(wǎng)絡建設中。顯然,會議主題的翻譯,不僅要關注用詞的對應和語法的準確,還要關注會議主題及其涉及領域的前沿科技用詞以及行業(yè)用詞狀況。這樣的翻譯才能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又滿足會議的規(guī)格和層次要求。
例3 分會場、食宿
《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粗略看來并沒有多大的翻譯挑戰(zhàn)和難度,用詞和句式等沒有想象中的難譯。最初手冊中的“分會場”,直接就對應譯為“Parallel session”,而“食宿”同樣直接譯成“The room and board”。這是在學校學過的習慣表達,沒有語法錯誤,也沒有理解障礙。然而,正如紐馬克在《翻譯教程》一書中指出的一樣,信息型文本一般都采用標準化的文本格式[2]。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是一場國際型會議,與會者都是國內外的行家里手,他們大都有參加各種國際會議的經歷,對國際會議的相關慣例和常規(guī)表述等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認同。因此,在南寧舉辦的國際會議,其會議手冊的英譯應符合國際會議的慣例和格式要求。這些知識往往不屬于具體的翻譯領域要求,而屬于國際會議禮儀要求。國際會議中常見的“分會場”一般用“Sub-forum”,而“食宿”則是“Accommodation”。這樣的翻譯處理更貼近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國際會議的規(guī)格要求。因此,國際會議手冊的英譯要參照國際會議的慣例和常用表達,或者說標準化文本的格式要求。
例4 時間、地點
與“分會場”“食宿”這樣的標準化譯法相同,會議手冊上時間、地點的英譯也要遵循國際慣例表達。一種語言功能可以由多種語言形式來表達,同一種語言形式也可以表達不同的語言功能,由于這種復雜的關系,要想真正理解一句話的交際功能,受眾必須參照多種信息。在最初的英譯稿中,時間的英語表達基本上都是課堂教學中常見的表達模式,或全英文、或阿拉伯數(shù)字加英文、或12小時制的阿拉伯數(shù)字、或24小時制的阿拉伯數(shù)字等,每一個表達都準確,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最終定稿遵循國際會議慣例,統(tǒng)一采用24小時制阿拉伯數(shù)字表達,這樣既簡潔明了,又節(jié)省篇幅。而地點的英譯表達則要求具體寫明樓層房間號,方便與會人員明確方位。對一個英語專業(yè)的研究生而言,時間和地點的翻譯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然而,《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的英譯工作卻讓筆者深刻體會到,翻譯絕不僅僅是在學校學習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語言最終要進入現(xiàn)實應用,而現(xiàn)實應用中的場景和語境同樣非常重要。一場國際會議的手冊英譯工作要細致到具體時間、地點的表達,這些都要遵循國際會議慣例表述和格式。這才是現(xiàn)實中的翻譯,而非僅從書本上學到的翻譯。
例5 對領導人的尊稱 (His Excellency)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例子讓筆者深刻感悟到翻譯的功夫超越了翻譯教學中所要求的詞匯、句法、語法及文化等層面,那么《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英譯中對領導人尊稱的翻譯則讓筆者深刻感受到翻譯的服務功能,或者說社會功能在對外翻譯中的重要性。
在翻譯教學中,大多數(shù)的翻譯技巧訓練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詞、句或者篇章層面上的形式或內容上的對應。然而,這一次《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國家領導人的頭銜英譯卻突破了簡單的形式和內容上的對應。如在英譯東南亞國家某位領導人的頭銜時,除直接翻譯為“President XX”或者“Minister XX”之外,往往還要在其頭銜前面加上H.E.這樣的縮寫,以示尊重。還要注意與會人員中同等身份必須予以同等翻譯處理,而且不容出錯。這里的翻譯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對或錯的問題,而是翻譯服務質量和翻譯服務規(guī)格的問題。翻譯直接影響到會議的服務質量和層次定位。顯然,在國際會議手冊的翻譯上,翻譯不僅要體現(xiàn)文本所涵蓋的信息和情感意義,而且要體現(xiàn)其服務功能和服務質量。這就要求譯員必須具備國際社交禮儀常識和服務意識。
從上述《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的英譯總結出來的經驗不難看出,翻譯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不斷提升學生對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的掌握。不得不說這其實是MTI高校中較為普遍的翻譯教學方法。然而,短短的課堂教學不可能兼顧到所有的社會文本。不同行業(yè)有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文本又有不同的格式要求?!?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屬于信息型文本,正如紐馬克所關注的一樣,信息型文本通常具有其所在行業(yè)的標準化文本格式要求,而這樣的標準化文本格式往往要在具體的行業(yè)中才能夠很好地理解和把握[1]。如何才能讓學生熟練掌握各行業(yè)的標準化文本格式的翻譯技巧是MTI高校翻譯教學需要考慮的問題。顯然,進入社會行業(yè)進行具體的翻譯實踐,從行業(yè)中把握文本的翻譯格式不失為一條很好的學習途徑。但是學生多、實踐少,同樣也是一個問題和挑戰(zhàn)。這就要求翻譯教學要有效地整合翻譯實踐,以教學指導實踐,同時以實踐豐富教學。以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學院每年積極委派教師和學生服務于東盟,以真實翻譯實踐材料和翻譯項目材料構建各種文本語料庫,不斷促進翻譯教學,提升學生的實踐翻譯能力。從每年受服務單位大力表揚的情況來看,這一進入文本行業(yè)語境促進翻譯教學的方法效果顯著。
《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的英譯實踐表明,除了翻譯上的各種要求外,進入到行業(yè)中的翻譯事實上都應該考慮文本的服務語境。如果翻譯僅僅是考慮翻譯中涉及的文字上的詞義句式對應和文化對應,而沒有考慮到其具體的文本服務功能,那么這種翻譯就很有可能使一場原本莊重嚴肅的國際會議出現(xiàn)瑕疵。細節(jié)有時候往往決定成敗。進入行業(yè)的翻譯不應該僅僅是文字上的表現(xiàn),更多的應該是服務上的精心和用心。《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的英譯讓實習的學生也意識到學習翻譯要注意理論知識聯(lián)系行業(yè)實踐,那么這些對MTI高校的翻譯教學同樣提出了挑戰(zhàn)。
《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英譯不僅是一場翻譯實戰(zhàn)演練,而且是一場翻譯教學與翻譯實踐之間的相互檢驗和相互促進。本文從基于會議主旨思考的翻譯、基于國際會議慣例表述和格式要求的翻譯、基于服務功能考量的翻譯三個角度,以具體翻譯實例論證國際會議手冊的翻譯策略:第一,翻譯并不僅僅是用詞和語法上的準確,更重要的是超越文字表層的內涵語境要求。國際會議的翻譯,會議主旨思想、受眾的英語理解水平是最終影響因素。第二,國際會議主題的翻譯,不僅要關注用詞的對應和語法的準確,還要關注會議主題及其涉及領域的前沿科技用詞以及行業(yè)用詞狀況。這樣的翻譯才能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同時又滿足會議的規(guī)格和層次要求。第三,國際會議的手冊英譯還要考量國際會議的慣例和常用表達。第四,國際會議手冊的翻譯不僅簡單地體現(xiàn)文本所涵蓋的信息和情感意義,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其服務功能和服務質量。
此外,《2016中國—東盟信息港論壇手冊》的英譯實踐給MTI高校翻譯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啟示,指引翻譯教學應該關注具體翻譯實踐中以往有所忽略的地方,緊密結合行業(yè)需要,促進翻譯實踐與翻譯教學之間的互補互進。翻譯教學培養(yǎng)翻譯人才,而翻譯實踐打造翻譯人才。
[1]何剛強.“四重憂患”伴“三關失守”——我國翻譯專業(yè)研究生教育何去何從?[J].上海翻譯,2016(1):1-5.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賀顯斌.歐盟的翻譯對傳統(tǒng)翻譯觀念的挑戰(zhàn)[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4):28-31.
[責任編輯亦 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