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高偉,高子怡,趙二勞
(忻州師范學(xué)院 化學(xué)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枸杞為茄科枸杞屬植物,是我國傳統(tǒng)藥食兩用同源植物之一,我國資源豐富。黃酮為枸杞中重要的功能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提高人體免疫力和預(yù)防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種生物活性[1-2]。研究枸杞果及葉中黃酮的提取純化,對深度開發(fā)應(yīng)用枸杞資源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本文綜述近年來我國枸杞黃酮提取純化研究進展,為枸杞黃酮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溶劑提取是依據(jù)“相似相溶”的原理,把枸杞黃酮從枸杞中溶解出來。韓秋菊等[3]研究了枸杞中黃酮的乙醇浸提,優(yōu)化的最佳工藝條件為:乙醇濃度60%,料液比 1∶10(g/mL),浸提溫度 80℃,時間4 h。該工藝下黃酮提取率為1.71%。王立暉[1]研究了枸杞黃酮乙醇回流提取,確定的最佳工藝為:乙醇濃度70%,枸杞粒徑70目,料液比 1∶ 17.59(g/mL),提取時間2.5 h。該工藝下黃酮提取量為14.57 mg/g。吳韶梅等[4]確定的枸杞黃酮回流提取最佳工藝為:乙醇濃度70%,料液比 1∶26(g/mL),提取時間3.5 h。該工藝下黃酮提取量為0.8102%。溶劑提取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廉、無需特殊儀器等優(yōu)點,但也存雜質(zhì)較高純度差、回收率低、耗時長等問題。
超聲波輔助提取是利用超聲波的振動和空化等效應(yīng),破壞樣品細胞壁,加速提取成分的溶解,提高提取率。吳韶梅等[4]利用正交試驗優(yōu)化的最佳工藝為:乙醇濃度50%,料液比 1∶ 40(g/mL),溫度 80℃,超聲時間60min。該工藝下黃酮提取量為0.9382%。張鷹等[5]研究了枸杞葉中黃酮的超聲輔助提取,確定的最佳提取工藝為:乙醇體積分數(shù)80%,料液比 1∶30(g/mL),超聲功率270W,超聲時間35min。該工藝下黃酮提取率為5.62%。韓愛芝等[6]則研究了黑果枸杞葉片中黃酮的超聲輔助提取,優(yōu)化的最佳工藝為:乙醇濃度70%,料液比 1∶25(g/mL),超聲功率400W,溫度 58℃,時間30min。該工藝下黃酮得率為1.62%。超聲輔助提取具有操作簡單、提取速度快、重復(fù)度高、節(jié)能高效等優(yōu)勢,受到學(xué)者較多關(guān)注。但由于超聲設(shè)備放大使用的問題尚未解決,目前超聲輔助提取枸杞黃酮僅停留在實驗室研究中。
微波輔助提取是利用微波輻射產(chǎn)生的高頻電磁波穿透萃取介質(zhì),到達物料內(nèi)部,并且將微波能轉(zhuǎn)化為熱能,從內(nèi)部加熱使物料細胞膨脹破裂,從而加速活性成分溶出。韓秋菊等[3]研究了微波輔助提取枸杞中黃酮,優(yōu)化的最佳工藝為:乙醇濃度80%,料液比 1∶10(g/mL),微波功率560W,微波時間90s。該工藝下黃酮提取率為1.59%。高岐等[7]以水為提取劑,優(yōu)化的枸杞黃酮微波快速提取工藝條件為:料液比 1∶15(g/mL),微波功率462W,微波時間4min。該工藝下總黃酮提取量為26.04mg/g。范艷麗等[8]則研究了枸杞葉中黃酮的微波輔助提取,確定的最佳工藝為:乙醇濃度70%,料液比 1∶70 (g/mL),預(yù)浸60min,微波功率700W,微波時間7min,提取次數(shù)3次。該工藝黃酮得率為23.76%。微波輔助提取操作簡單,選擇性好,提取時間短,污染小,提取率高,但也存在微波升溫迅速較難控制,易使黃酮失去活性。
酶輔助提取是根據(jù)植物細胞壁及細胞間質(zhì)構(gòu)成,利用各種酶能高度專一性有效分解其的方法,分解植物細胞壁及細胞間質(zhì),促進活性成分溶出[9]。高建德等[10]研究了果膠酶輔助提取枸杞黃酮,優(yōu)化的最佳提取工藝為:果膠酶用量0.22%,酶解溫度43℃,酶解時間1.2h。該工藝下黃酮得率為2.3829%。酶輔助提取枸杞具有專一性高、提取環(huán)境溫和、能耗低、操作簡單、提取率高等特點,但相對成本較高。近幾年國內(nèi)該方面的研究很少,僅有一篇文獻報道,需深入研究。
結(jié)合兩種提取方法協(xié)同輔助提取物料中活性成分,實現(xiàn)幾種提取方法的優(yōu)勢互補,提高活性成分提取率,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輔助提取技術(shù)。孫昊等[11]研究了先纖維素酶后微波聯(lián)合輔助提取枸杞黃酮,優(yōu)化的最佳提取工藝為:在乙醇濃度45%、纖維素酶用量0.3%、料液比 1∶25(g/mL)、酶解溫度50℃、溶液pH值4.0的工藝下,先酶解2.5 h,后在微波溫度65℃,微波提取4min。此時枸杞黃酮提取率為1.560%。劉明等[12]研究了枸杞果渣中黃酮的超聲協(xié)同纖維素酶輔助提取,確定的最佳提取工藝為:酶加入量4.0 mg/g,乙醇濃度75%,料液比 1∶10 (g/mL),溶液pH值4.6,超聲功率750W,超聲溫度60℃,提取時間55min。該工藝下黃酮提取率達0.701%以上。協(xié)同輔助提取雖可明顯提高黃酮提取率,但工藝相對復(fù)雜,近年來國內(nèi)學(xué)者研究較少,僅有2篇相關(guān)報道,也僅限于實驗室研究。
目前,天然產(chǎn)物粗黃酮的純化技術(shù)不少,但近年來國內(nèi)有關(guān)枸杞黃酮純化的研究不多,僅有溶劑浮選純化和大孔吸附樹脂純化兩種。
溶劑浮選純化就是利用分離組分的親氣疏水作用,使其吸附在氣泡表面被帶入水相不溶的有機層中以達到純化的效果[2]。高中超等[2]利用正交試驗的方法,確定了枸杞黃酮溶劑浮選純化的最佳工藝:溶液pH值6.0,用NaCl控制離子強度為0.06mol/kg, 20℃下浮選75min。該工藝下枸杞黃酮回收率65.41%,純度77.86%。該法純化枸杞黃酮可避免有機溶劑的大量使用,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回收率高等優(yōu)勢。
大孔吸附樹脂純化就是依靠樹脂與待純化成分間的范德華力和氫鍵的作用,以及大孔樹脂巨大的比表面積進行物理吸附而實現(xiàn)分離純化[13]。張崇堅等[14]確定的枸杞黃酮大孔吸附樹脂純化工藝:HPD-100樹脂為吸附樹脂,上樣濃度0.6mL/mg,上樣流速0.5 mL /min,95%乙醇為解析液,解析流速0.5 mL /min。該工藝下,枸杞黃酮回收率為85.64%,黃酮含量可達43.31%。劉明等[12]研究了枸杞渣粗黃酮的大孔樹脂純化,確定的最佳工藝為:HP-20樹脂為吸附樹脂,上樣量25mL,上樣pH值4.0,上樣流速2.0 mL/min,89%乙醇為洗脫液,洗脫流速2.0 mL/min。純化后黃酮含量為64.24%。大孔吸附樹脂純化枸杞黃酮具有選擇性強、解吸條件溫和、吸附容量大、方法簡單、純化效果好、回收率高的優(yōu)勢,值得深入研究。
枸杞黃酮諸多的功能活性使其在醫(yī)藥衛(wèi)生、食品等領(lǐng)域具有廣泛的應(yīng)用前景,日益受到人們關(guān)注。但目前我國對枸杞黃酮的提取、純化研究還不很充分,這不利于我國具有豐富資源的枸杞開發(fā)應(yīng)用。因此,有必要加大研究力度,借鑒其它天然產(chǎn)物中黃酮提取純化技術(shù),嘗試、創(chuàng)新枸杞黃酮的提取純化工藝,實現(xiàn)枸杞黃酮的高效提取純化,使枸杞黃酮在促進人類健康生活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立暉.響應(yīng)面法優(yōu)化枸杞總黃酮提取工藝的研究[J].保鮮與加工,2017,17(5):22-24,29.
[2]高中超,張 煒,陳元濤,等.溶劑浮選法分離純化枸杞黃酮中的總黃酮[J].化學(xué)世界,2017(5):262-276.
[3]韓秋菊,馬宏飛,李寧豫.3種方法提取枸杞黃酮效果的比較[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3,41(2):271-272.
[4]吳韶梅,哈 婧,冀亞敏.枸杞總黃酮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J].中國食品添加劑,2013(5):133-137.
[5]張 鷹,朱思明,蔡潔琳.枸杞葉中粗黃酮的超聲法提取及抑菌活性[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7,38(6): 56-59.
[6]韓愛芝,白紅進,耿會玲,等.響應(yīng)面法優(yōu)化超聲輔助提取黑果枸杞葉片總黃酮的工藝研究[J].西北林學(xué)院學(xué)報,2013,28(1):114-118.
[7]高 岐,何麗娟.微波快速提取市售枸杞中總黃酮含量的研究[J].農(nóng)業(yè)機械,2013(9):79-80.
[8]范艷麗,龔 媛,梁 飛,等.微波輔助提取枸杞葉黃酮的工藝研究[J].中國食品添加劑,2013(4):83-89.
[9]展俊玲,高子怡,皇甫陽鑫,等.紅花黃色素提取工藝研究進展[J].山東化工,2017,46(18):67,75.
[10]高建德,朱曉玉,宋開蓉,等.星點設(shè)計-效應(yīng)面法優(yōu)化果膠酶酶解提取枸杞總黃酮的工藝[J].中藥材,2017,40(2):421-424.
[11]孫 昊,牛紅軍,王 芃.酶-微波聯(lián)用提取枸杞總黃酮[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7,38(9):85-89.
[12]劉 明,馬寧安,耿春峰.柴達木枸杞果渣中黃酮和多方的制備工藝研究[J].食品科技,2015,40(4):268-276.
[13]蔡錦源,王萌璇,韋坤華,等.銀杏黃酮的提取及純化方法研究進展[J].應(yīng)用化工,2017,46(5):982-985.
[14]張崇堅,杜志欣,吳正奇,等.枸杞黃酮的純化[J].食品科技,2015,40(6):2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