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著名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強調(diào)道德實踐和實際行動對于道德教育和修養(yǎng)的重要性,只有用“知行合一”的道德觀作為指導有助于解決當代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知行合一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041-02
一、青少年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1.道德意識淺薄和缺失
青少年處于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在青少年道德意識由他律向自律轉換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信仰迷茫,道德意識淺薄和缺失,主觀道德意識缺失,道德情感缺乏,道德實踐欠缺,難以將道德知識轉換為道德實踐等問題。
2.德育課程模式單一
學校的德育課程結構單一,內(nèi)容固定死板的教學模式滿足不了現(xiàn)代德育教育對于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培養(yǎng)要求,從課堂到課堂,從理論到理論,從教材到教材的德育課程模式導致德育實效性低,無法培養(yǎng)出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3.德育評價模式單一
德育教育評價模式大多采用量化的評價方式,但無法真正檢驗出學生對德育知識的接受程度以及具體的德育實踐程度。量化的評價體系難以對青少年道德實踐程度作出正確的判斷,造成了“知”和“行”的分離。
二、“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認識論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陽明“知行合一至良知”的認識論認為知則必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真知則必行,不行終非真知,知不限于思想,行不限于行動,知即行?!爸焙汀靶小钡南嗷リP聯(lián)性是一個系統(tǒng)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并以此構成了整個行為實踐的過程。
2.“知行之為合一并進”
王陽明提出“知行并進”之說,認為學、問、思、辯、行皆可為行,并把它們視為一體,從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層面,在良知踐行的意義上論證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青少年處于道德意識形成的關鍵期,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德育教育思想對于培養(yǎng)青少年德育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知行合一”道德觀對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啟示
1.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識
王陽明主張使主體的人能夠獨立思考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并認識到自我和社會的價值同一,只有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的德育以上,克除私欲,省察克己,將知識的充實和道德素質的完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才能將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實踐。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道德認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主觀道德認知,增加道德情感,幫助學生處理好內(nèi)部道德認知和外部道德要求之間的矛盾,為道德知識轉換成道德實踐提供思想基礎。
2.完善“知行合一”的德育課程體系
德育課程應以學科性德育課程為基礎,以活動性德育課程為主導。
學科性德育課程是我國中小學德育教育的基礎和主要的課程類型,有專門的教材和教師進行講授,對于形成學生正確的道德認知的認識具有重要的作用,“知”是學生行為實踐的開始,是進行“知行合一”德育教育的基礎;活動性德育課程是通過活動的形式,增加學生的道德生活實踐,以生活、體驗等內(nèi)容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道德認識,提高學生道德情感體驗,將學生的道德認知轉換為道德實踐的德育課程,在德育課程體系中應以活動性德育課程為主,注重課內(nèi)和課外的結合,把課堂與實際生活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一起。
3.改善道德評價模式
學校道德教育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幫助學生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培養(yǎng)“知行合一”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接班人,道德評價不應只采用量化的評價方式判斷學生道德的優(yōu)劣,應采用多方面多角度的實踐檢驗標準。
個人道德的完善不僅受外部的評價影響,更主要靠個人意識的覺醒,自我調(diào)節(jié)在人的行為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道德評價,將他人評價與自我道德評價相結合,以教師和外部評價為指導以自我評價為補充,讓學生在評價中了解自己改進自己,成為知行統(tǒng)一的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接班人。
4.培養(yǎng)“知行合一”德育師資隊伍
德育教師要想培養(yǎng)出“知行合一”的學生,不僅需要掌握道德目的,懂得到的規(guī)律,更要起到“知行合一”的榜樣示范作用,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成為專業(yè)化“知行合一”的教師需要具備一下的素質。
(1)高尚的道德情操
德育教師在學生德育生活起著榜樣的作用,德育教師不僅應掌握充分德育知識,更應通過良好的道德行為影響學生,言傳身教的影響能夠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知”與“行”的統(tǒng)一。
(2)正確引導學生能力
根據(jù)“知行合一”的原則,教師不僅需要正確掌握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還應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實踐活動,德育教育的過程是根據(jù)內(nèi)在的道德需要,經(jīng)過獨立思考,和選擇判斷后,內(nèi)化道德認知和外化道德行為的過程,所以道德教育應以學生的體驗為核心,教師應從個人的行為發(fā)現(xiàn)其背后的動機和意義,從而重新評估行為和行為者,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增加學生的良好的德育教育體驗,促進學生“知行合一”。
(3)運用積極正確的語言
在進行德育教育的溝通與交流之中,教師應通過正確積極的溝通和傳遞方式,讓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增強他們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有利于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激發(fā)學生改善自我,形成將道德認知轉換為道德行為的動力。
四、結語
“知”是行為實踐過程的開始,“行”是行為實踐過程的結束,只有將認識轉化為行動,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知行合一”將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相結合是改善青少年德育的基本途徑。
參考文獻:
[1] 班華.現(xiàn)代德育論[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49.
[2]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余文武.王陽明思想研究[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4] 吳光主.陽明學綜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 王守仁.傳習錄[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6] 唐擁軍.“知行合一”教育模式在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實施與應用[J].學校體育學.2012,(26).
[7] 董平.王陽明哲學的實踐本質[J].煙臺大學學報.2013(26):15.
[8] 徐燕.我國德育課程的知行問題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
[9] 陳麗.中小學德育面臨的問題及德育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0(3):36.
[10] 田筠.王陽明德育思想的再認識[J].大學時代.2006,(9).
作者簡介:孫新宇(1993.9-)女,漢族,內(nèi)蒙古牙克石市,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