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avia
大家很容易理解心情低落時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甜食和酒精的渴望。就拿“安慰食物”來說,各人有各人的心頭好,但最讓人有滿足感的基本不外乎油炸、高糖以及熱騰騰的主食。那么你在吃掉它們之后,受傷的小心靈究竟能不能得到治愈呢?
從長期來看恐怕不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逐漸確認了情緒和心理健康與飲食之間的聯系,尤其是精制碳水化合物。
比如2017年7月發(fā)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長期跟蹤研究中,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公共衛(wèi)生專家分析了包含8000人、超過22年的問卷調查數據。在排除了社會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常規(guī)鍛煉、BMI、吸煙、飲酒和其他飲食習慣的影響之后,仍然有一個趨勢非常明顯:每日攝入糖超過67克的男性,比起每日攝入低于40克的男性,在五年內被診斷出抑郁癥的概率高了23%。
在該研究中,所有被試者只是定期去診所檢查,而不是因為本身患有精神疾病。一天吃糖超過67克也不意味著他嗜甜,要知道一瓶600mL可樂的含糖量就超過了60克。
同樣的結論對于女性也成立。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岡維奇在1994-1998年間搜集了超過7萬名絕經期女性的數據,根據他的研究,高升糖飲食的女性患抑郁癥的風險偏高,而攝入大量奶制品、纖維素和新鮮蔬果(未榨汁)的女性則更少地面臨抑郁癥的困擾。
岡維奇認為原因可能在于,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帶來的血糖波動會影響激素分泌,進而帶來焦慮、易怒、疲勞、容易饑餓、情緒波動等一系列跟抑郁癥相關的癥狀。從這個角度來說,糖竟是像可卡因一樣的東西,多巴胺過度釋放之后,會讓人的情緒重新陷入焦躁或低落。
除此之外,最新研究也表明男性素食者患抑郁癥的風險高于非素食男性,可能跟缺乏Ω-3脂肪酸、B族維生素、鐵和鋅等微量元素有關。盡管我們仍然不能100%肯定,不均衡的膳食就是導致抑郁癥的原因之一,但改善膳食狀況似乎能有效地緩解抑郁癥狀。
2017年1月發(fā)表在開放獲取期刊《BioMed Central》上的一篇論文中,67名正在接受藥物或心理治療的、患有中度以上抑郁癥的患者被分為兩組,實驗組全部切換為地中海飲食,其特點是含有豐富的蔬菜水果、魚類、五谷雜糧、豆類和橄欖油;而對照組則維持原來的膳食結構,并接受社交心理疏導。
12周的實驗結束后,地中海飲食組在蒙氏抑郁量表中的平均指數下降了11分,其中32%的患者不再顯示抑郁癥狀;相比之下,對照組平均指數僅下降了4分,且只有8%的患者康復。
所以說,如果心理醫(yī)生開出了一份健康食譜,你也不必太吃驚?!鞍参渴澄铩彪m能滿足一時口腹之欲,偶爾吃一次也就罷了。
(戴浪薦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