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華
彌渡縣德苴鄉(xiāng)初級中學 云南大理 675605
在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在課堂上盡量把課文講深講透,唯恐有遺漏;盡管有時也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也是圍繞著教師的灌輸而進行的。一句話,教師的閱讀教學方法陳舊,已不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我認為要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大膽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法。下面結合我在實際教學中的經(jīng)驗,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法創(chuàng)新的一些分析[1]。
一、語文教師講讀課文以“講”(教師講解課文)代“讀”(學生閱讀實踐),以“聽”(學生聽講和做筆記)代“讀”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教師帶著他們閱讀,便一講就懂;可是如果拿一篇文章給學生自己閱讀,他們便不知道怎樣去讀。這是因為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也是難以提高的。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反復訓練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穩(wěn)固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言功能發(fā)展和語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條件之一,對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語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閱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良好的讀書習慣。良好的讀書習慣能使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方式,成為他們在語文閱讀活動中的一種心理需要和行為定勢。
二、把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作為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參與到閱讀教學之中?,F(xiàn)在語文教育界中,閱讀課最流行的程式就是:教師在解題之后對課文進行劃分段落結構、剖析講解,然后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色。許多教參和教案書上對課文的分析往往也就是這幾個方面,教師循規(guī)教學自然省事得多。這種程式教學不但造成了課堂教學的枯燥呆板,還嚴重租礙了學生思維的全面發(fā)展和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整體”是指一篇完整的文意,“部分”是指構成一篇文章的詞、句、段。從文章的結構來看,詞、句、段是服務于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從屬于文章的;從閱讀的目的來看,人們是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詞、句、段的。教師在教學一篇文章時必須按照唯物辯證法中關于整體與部分統(tǒng)一的原理,正確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學生閱讀課文時往往首先想知道文章寫了什么,而不是想知道文章可分為幾部分[2]。
三、教師必須清醒地認清啟發(fā)式這種教學指導思想,精心設計一兩個能帶動整篇課文閱讀的中心提問,以強化學生深入思考,深入地領會課文的特點、重點和難點,從而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結構。閱讀理解一篇課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篇課文可提的問題是很多的,即使是一篇短文,除思想內容外,僅就語文基礎知識而言就有“字、詞、句、段、篇、語、修、邏、文”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使一篇課文成為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我們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突破課文,其他的次要矛盾也才會迎刃而解。以課文的主要矛盾為切入口設計一兩個中心提問,往往能帶動整篇課文的閱讀理解。如果教師能夠設計一兩個關鍵問題就可以打破這種模式,引出課堂教學的高潮,激起熱烈的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節(jié)奏不再是平淡無奇,而是起伏有致,生機勃勃。這無疑會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也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結構。例如,教學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教師只要抓住一個中心提問“濟南的冬天總體上有什么特點”,并指導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到濟南的冬天的特點就是“溫晴”,那么,進而了解課文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濟南的冬天的特點,那就不是一個那么棘手的問題了。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生不斷提高閱讀能力對今后的學習乃至發(fā)展均有很大的作用,為了不斷提升閱讀課的教學質量,達到最佳的閱讀效果,以上是我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法創(chuàng)新所做的一點分析,有待于今后教學實踐的檢驗。在今后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定會不斷的結合實踐,總結經(jīng)驗,使語文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理念真正貫徹到我的日常工作中,不斷提升學生對閱讀課的興趣,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