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
(廣州珠江外資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000)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教育單位里建筑設計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校建筑尤其是校園建筑設計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校園空間的建設特別是中小學的建筑設計,應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對于中小學生的成長,獨特的校園空間是他們成長的舞臺和背景,校園環(huán)境將成為未來記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具有獨特的情感寄托。本文將通過一個實例作為學校建筑規(guī)劃設計理念的主線,并對當前學校建筑設計與規(guī)劃進行了探討。
該學校位于我國某省的某市,總用地面積6.5hm2。屬于不規(guī)則地形,起伏很大,具有山地地形的特征,落差最大可達20m左右,條件復雜。學校建設規(guī)模為36個標準班,包括教學樓(教學樓、辦公樓)、生活區(qū)(學生公寓、食堂、體育設施)(250m跑道的標準運動場和體育場)等。校園功能齊全,設施先進,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和生活條件,完全符合新世紀時代要求下學校建設的要求。
學校的規(guī)劃設計必須考慮社會需求,設計時的內部和外部空間的校園規(guī)劃與建設也應該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以供學生活動,努力打造合適地校園建筑和環(huán)境使其成為學生健康教育成長的保障。據調查,從實際情況看,中小學的使用和管理相對獨立。符合在東部建設小學,西側安排中學的建設規(guī)則。從經濟上看,中學的土地一般建設在地形平和的東側且營地方式也較為方正。其次,考慮到城市景觀,所有的人都是由西入口進入該市分布呈由西向東,所以小學在南部的道路上。這個方位也是從外進入某市的主入口之一,小學安排在這是非常合適的。小學低層和高層的樓按西向東按照排列,具有從低到高的視覺原理,而且也符合地形,使建筑形式很有層次感。
圖1 總平面圖
校園用地按不同功能分為教學區(qū)、體育區(qū)、學生生活區(qū)、學生就餐區(qū)。規(guī)劃一個南北空間軸線,沿軸線和兩側安排主要校園人口,以廣場和主體綠地為主,形成校園景觀主軸和游覽時間軸。景觀主軸線通過教學區(qū)、體育區(qū)和學生生活區(qū),形成校園主校區(qū)區(qū)域景觀格局和綠化布局。景觀軸分布在各個地區(qū)。形成流動空間和景觀節(jié)點,配以布局更生動、更宜人的環(huán)境。高低層次不同交換呈現形成一個合理的結構,鑄造了功能分區(qū)清晰,連接方便的校園空間環(huán)境。
學生生活區(qū)位于地區(qū)的中部,是相對獨立的,與各個入口區(qū)域有便利的聯系,而且也沒有與教學區(qū)與食堂區(qū)形成交錯干擾,設置十分合理。教學區(qū)由教學樓和辦公樓組成,連接小學校舍教室和辦公室,使用“U”形結構。建筑本身形成了一個內部的廣場,與操場空間形成了對外開放的空間——另一個廣場,簡稱二廣場。廣場、兩廣場、相互滲透、互相呼應、合理緊湊布局。
運動區(qū)域根據不同的運動特點和受開采條件限制的土地使用情況,布局相對分散。體育運動區(qū)位于地塊西南角,形成開放的空間,對籃球、排球和乒乓球的主軸線的空間布局相呼應、并聯系學生生活區(qū)緊密,避免干擾教學區(qū)。
總結:建筑面積對于中小學來說相對來說比較緊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場所,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為學生的培養(yǎng)提供良好的鍛煉場地,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總體設計空間規(guī)劃是中小學設計的基本出發(fā)點。在分析教學基地、概念、考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可以找到設計的起點;分區(qū)是功能模型,人口的空間結構可以是外部連接,也可以是建筑材料。但起點是校園空間的中心,主要是圍繞空間和開放空間的組合變化而展開的。
開放空間是建筑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筑的關鍵。灰空間的應用和開放空間設計的重要手段就是這樣,它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的,是室內與室外空間之間的過渡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筑內外空間;它的邊界,使它們成為有機的??臻g為建筑虛擬,通過灰色處理,使空間連接統(tǒng)一,營造出一個內外一致的建筑,消除內外空間的縫隙,給人一種自然的有機感。如走廊和平臺的使用,垂直開口,室外樓梯,步行橋,增加空間和景觀水平,提供學生內外空間的融合。具體方法有:教學樓樓梯走廊設計端為開放式設計;開放平臺;在擴展空間交界處建設擴大,建設半開放式的處理平臺,聯系教學和行政大樓,滿足功能要求;提供合適的灰空間的設計,如流動的空間描述的概念。只有在建筑中人們才能感受到“內在”和“外在”的空間,才能跨越想象的界面,讓空間在不同人的自我情感中流淌。以下兩個單體設計在建筑空間施工中的應用舉例:
小學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教室和辦公樓,平面為半圍式結構,樓梯末端作為空心把手,讓立體面更加生動活潑。也符合小學建筑的要求。由于中小學和大學有不同的室內空間,一般做點線組合是很少做點線組合的。每個房間、房間、辦公室的空間都是一個點,走廊就是這樣的一個空蕩蕩的系列,由樓梯和走廊的縱橫串聯組成,如果條件允許在走廊、樓梯、走廊等一些地方展開,形成一個斷裂點,用來給學生進行課余休息。
小學宿舍樓設計成L型,利用地形高程,按梯排列,南北高低。這種方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字型布局,使單一建筑在空間上呈現出靈動、明快的特點。
旨在促進地區(qū)的現代建筑,對建筑(包括材料、空間結構、結構、)的真實反映和邏輯生成,面臨共同的“現代鄉(xiāng)土建筑”多使用象征表面的語言拼貼植入;這忽略了把握深層結構,只是表面的結構的影響,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形式主義。
功能和整體校園規(guī)劃及教學樓風格不一致。
如前所述,空間由結構措施和材料應用組成。圍固材料和有限的空間,除了完成基本功能和創(chuàng)造空間外,本身以不同的形式,也不同于室內外空間的肌理產生不同的效果,是以建筑空間的形式出現。使用粗糙的粗石、木材、混凝土等材料可以形成定性意義和不同的空間效果。特別是玻璃材料,其明亮透明的質感,改變了建筑的形式;在公共空間和靈活的應用中,如門廳、樓梯、閱覽室,使其更具空間感。有些室外材料可以在室內封閉空間得到,體現了室內室外的均勻質感,獨具特色。
如磚材料的使用不僅在外形和內部層次上,也形成了豐富而豐富的肌理、木、石等。這些可用于混合灰色空間樓梯,戶外平臺和。但不是在室內大型石材產品的使用,因為人和內部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的空間使用,如果材料太粗糙,不利于人的使用,當然,可以根據室內效果改變材料,房間里的材料在封閉體在完成額外的效果。
在中小學校舍設計和規(guī)劃中,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日本在建筑領域取得了一些比較好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體現在空間上的設計更加靈活。日本教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人,學會與他人相處。這也是日本教育家歷來十分重視的問題。規(guī)劃設計在建筑空間教學中,具有高度的自由空間,同時注重增加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設計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需求,滿足學校的要求。建筑空間設計的靈活性使學校充滿活力,學生可以逐漸形成積極參與這種客觀環(huán)境的習慣,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方式。
(2)體現在課堂設置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群體模式,建立了幾種不同的班群,是從3~5班為一組的模式,或者是在一個大型的教室和一個大的活動空間,或將班與班之間的劃分拆除,因此在實際使用中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根據任何教學內容,轉變教學空間和自由,使學生能充分理解空間活動的帶來的影響。
(3)體現在人性化設計和教學建筑的功能立體組合上。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日本中小學生問題的能力,所以設置一些公共空間和交往的場所,而且還經常利用圖書館、大型會議室舉辦各種活動,提高道院藝術博物館的力量,往往設置一些表椅子提供更方便的學習條件和交換學生。學校食堂的使用也能體現人性化的設計和關懷。例如,學生食堂可以用作公共展覽館,學生就餐時應進行文化宣傳。
中小學校園環(huán)境質量可以通過優(yōu)化校園功能布局與空間設計來提升,通過連廊、平臺、景觀綠化等方式加強校園各建筑之間的聯系。校園建筑的形態(tài)以方正為主以提高空間的使用率,建筑的立面可用不同的顏色進行裝飾,使得建筑的立面形象更多活躍。以人為本的設計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現代化、安全、實用、舒適的校園環(huán)境。
[1]潘安.建筑設計方法解析系列叢書——教育建筑.2010(35).
[2]郭建宏.中小學建筑設計的探索——以上海曹楊二中教育園區(qū)規(guī)劃為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5(11).
[3]王兵.校園建筑規(guī)劃設計理念和實踐——西安高新第一中學高中部規(guī)劃建筑設計方案[J].城市建筑與商業(yè)網點,2008(17).
[4]貴州.中小學校園空間及單體建筑設計探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21).
[5]孫冰.中小學校園建筑的文化職能研究——以荊州中學新校區(qū)規(guī)劃及單體設計為例[D].華中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