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知趣
問:我媽經(jīng)常說,你看看隔壁家的二黑多上進,大學畢業(yè)考上了“鐵飯碗”,真體面!但我覺得二黑就是一副諂媚、邪惡的嘴臉,并沒什么體面之處。我們眼中的體面和爸媽的差距就那么大嗎?
答:的確差距很大。你要知道,在職業(yè)方面,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覺得只有醫(yī)生、老師、公務員最體面,一輩子“鐵飯碗”,坐辦公室拿死工資,在公司上班的就是無業(yè)游民,創(chuàng)業(yè)的就是玩和敗家,和村里出門打工搬磚的沒什么區(qū)別。
找工作的時候,我一開始去了民營企業(yè),我媽知道后暴跳如雷,覺得我還不如回家守著村里二畝地。后來我又進了國企,我媽立刻成了“炫女大王”,逢人便說我多奮發(fā)向上,夸張程度,可想而知。而我弟,畢業(yè)后進了一家小有名氣的外企,飛來飛去談生意,挺體面的啊,可是,我媽至今不想跟我弟說話。
也許他們是受到了時代的局限。對職業(yè)的認知有限,但在其他方面,恕我們也不敢茍同。出去旅游的時候,我們想拍“不那么游客”的游客照,低頭或眺望的姿勢,營造出憂傷或晤靜的氛圍,而父母覺得人越多越能顯出旅游的氣氛,最好全程刷屏發(fā)朋友圈。才能讓別人知道又去了哪里。更搞笑的是,我媽覺得朋友圈里點贊多就是體面,發(fā)了一張風景照都讓我去點,雖然我告訴她只有她才能看到那么多贊。
要說最大的分歧,大概就是:我們覺得能用自己的能力讓爸媽過上幸福的生活,就是一種體面,但是爸媽認為只要孩子們過得體就是體面。
問:快遞可以寄很大的包裹,那我把自己裝進箱子里寄出去,給朋友一個驚喜,可行嗎?
答:在1913年以前,美國郵政可以寄送小孩,在小孩衣服上蓋個郵戳,郵遞員就可以全程陪伴小孩到達目的地。但在現(xiàn)代,你就死了這條心吧。首先在寄件環(huán)節(jié)就不符合條件,快遞業(yè)務明確規(guī)定除了大閘蟹、甲魚、大龍蝦等,其他很多“活物”是禁止收寄的。
而且收遞員壓根不敢收,萬一半路上你跑了??爝f丟了怎么賠?寄件保險怎么買。壓死了悶死了摔死了算誰的?好,就算你偽裝成大閘蟹,騙過了收遞員??墒窃谥型具\貨時要不斷地開箱驗貨,人工和機器都要檢測的,一開箱一個大活人蹦出來,而且還會說“你好”,萬一檢測員心臟不好,你就吃不了兜著走。
暫且不考慮暴力分揀和人的生理需求,到了派送環(huán)節(jié)(你根本不可能走到這步),估計箱子也該壞了。收件方(你朋友)一看包裝破損,拒收。假設收件方不在,再派送,多次打電話沒人簽收,按照廢棄物無主物處理啊。有這等工夫,還不如跟當?shù)氐目爝f公司協(xié)商一下。提前幾天自己坐車到朋友那里。等到門口了,自己先鉆進一個足夠大的紙箱里,貼上快遞的貨單,然后讓快遞小哥打電話給朋友。這不也是個驚喜嗎?
問:“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薄凹t塵啊滾滾,癡癡啊情深,聚散終有時?!钡鹊龋瑸槭裁词羌t塵呢?為什么不是黃塵作伴,藍塵滾滾呢?
答:在古代,日出日落前后,光線最為奇異,云彩是金色的,草木是紫色的,飛塵是紅色的。古時候都是土略,車馬過后揚起塵土,恰好此時日光是紅色的,給飛塵也蒙上一層紅色,紅塵因此而得名。同時,紅塵正對應早晚忙碌的景象——日出前,萬物蘇醒,忙碌的—天開始了;夕陽下,塵埃泛出紅顏色,一天的喧囂即將接近尾聲了?!斓募娂姅_擾,一天的忙忙碌碌,會想到英雄末路、美人遲薯。于是,紅塵成了人世間的代名詞。
在現(xiàn)代,霧霾太厚,陽光根本穿不透,別說什么黃塵、藍塵了,一眼望去全是灰塵。但紅色仍然是最有生活氣息的顏色,它代表世間種種的誘惑,代表一種繁華、一種熱鬧、一種煙火氣息。它離我們很近,離人世很近。紅色最俗套,卻也最動人。你可以想象,你中意的女子在你叫她的名字時,紅著臉沖你回頭嫣然—笑。那,綠著臉呢?
知心
問:一個人獨來獨往會被視為異類嗎?有時候一個人做事情覺得很自由,但又會覺得很自卑。
答:和你的想法恰恰相反。一個人是有多自卑才硬著頭皮去合群?網(wǎng)絡上流傳一張孤獨等級表,一個人去逛超市,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去吃火鍋,一個人去咖啡廳……可這些事,我挺喜歡一個人去做啊。有次,我一個人去看電影,恰好碰到同學,結果回頭全班都知道了,人人都來憐憫我。我很可冷嗎?真沒覺得??!我是真心喜歡一個人去看電影啊!沉默著在電影院享受劇情,毫無顧忌地去微笑或是流淚,即便燈亮起來,還可以一個人靜靜地等著彩蛋。
還有一次和朋友去吃自助燒烤,吃著吃著,隔壁位置上來了一個人,他一個人拿了一桌菜,我們這一桌開始七嘴八舌地猜測他是失戀了還是破產(chǎn)了,為何-如此想不開。當他離開座位去取餐時,我們還擔心他的餐具會不會被服務員收起來??墒牵曳浅Aw慕他,安靜地享受美食,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沒有人在一旁嘰嘰喳喳“你真能吃”或者“你要減肥啊”。
為什么大眾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去判定一個人是否孤單呢?我就是喜歡一個人看電影、一個^跑步、一-個人聽歌,內(nèi)心隱秘而歡愉,多愜意啊。人這一生,大多數(shù)時候活在自己不想要的喧鬧中。有些事情,自己想去做就去做吧。
問:開學時,別人都是自己鋪床、買洗漱用品,但我自己總是做不來,父母全程陪同。我的住校生活簡直是一團糟,早上起床找不到襪子:昨天做的卷子做完不知道放哪了:臟衣服攢一個星期然后帶回家……生活中一切一切瑣碎的事情都得依賴父母。有同學說我很嬌氣、生活不能自理,我很難過,怎么辦?
答:很多年前,彼得·潘的故事家喻戶曉,他生活在夢幻般的“永無鄉(xiāng)”里,永遠也不想長大;2015年,又有一大波自稱“寶寶”的成年人;2016年“巨嬰”一詞開始流行……這些流行詞都反映—個事實,即心理年齡停留在嬰兒時期的成年人。他們的生活不能自理;從不做家務活;父母包辦一切;愛玩,情緒化,喜歡依賴他人;一遇到問題便會手足無措……
其實我挺羨慕這些人的,有幼稚的資本。我從小沒有公主命,五六歲踩著凳子上灶臺做飯,初中開始住校,在我成長的這二十多年,生活中的任何事幾乎都是自己處理。以至于得到別人幫助,就會受寵若驚,覺得欠了別人許多人情。你要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人需要打起精神,挺直腰板,獨立地在這個世間存活。一旦倒下去,也就是一聲轟鳴,沒有人會在后面為他撐著。
你說住校生活簡直是一團糟,接受不了別人的指點,這不是生活無法自理這么簡單,而是精神上完全不能獨立。當面對社會劇烈殘酷的競爭,你會感到恐懼,想像只鴕鳥一樣埋起頭來什么都不管不顧。而我們這些被逼著獨立的人,身上有奪不去、打不倒的那股勁,哪怕受到嘲笑、污蔑,也能面不改色地和對方較量。既然認識到這樣是不好的,那就盡早正視自己,走出依賴、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吧。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