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文
近日,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其中語文課程標準引發(fā)較大關注,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要求背誦數(shù)量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高中語文大幅增加了古詩文背誦的篇目,與當前一直強調的“減負”理念是否相違背?高中生究竟要不要背誦這么多古詩文?一時引發(fā)較大爭議。
修訂:古詩文背誦篇目大幅增加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于今年秋季學期起開始執(zhí)行。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這次課標修訂的重點之一,各學科結合自身特點,豐富充實相關內(nèi)容。其中,語文課標最突出,大量增加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內(nèi)容。
修訂后的高中語文課標,涉及中華優(yōu)秀古詩文的面更廣,在“課內(nèi)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論語》《孟子》《莊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記》等文化經(jīng)典著作,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古詩文,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并且明確規(guī)定“課內(nèi)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應占1/2”。在學習要求上,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shù)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學習要求。
這72篇“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分為文言文和詩詞曲,前者為32篇,后者為40首,具體目錄如下。
“必修”的文言文共計10篇,包括《論語》《勸學》《史記》選文,以及《諫太宗十思疏》《師說》《阿房宮賦》《六國論》《答司馬諫議書》《赤壁賦》《項脊軒志》。
“選擇性必修”文言文共計10篇,包括《論語》《禮記》選文,以及《報任安書》《過秦論(上)》《陳情表》《歸去來兮辭(并序)》《種樹郭橐駝傳》《五代史伶官傳序》《石鐘山記》《登泰山記》。
“選修”有文言文12篇、詩詞曲40首。文言文包括《老子》《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莊子》選段和《諫逐客書》《蘭亭集序》《滕王閣序》《黃岡竹樓記》《上樞密韓太尉書》,以及“古代文論選段”(選自《毛詩序》《典論·論文》《詩品序》《與元九書》《題畫》《人間詞話》)。
“選修”的詩詞曲,時間跨越先秦到明代,包括《詩經(jīng)》《古詩十九首》選段,以及戰(zhàn)國時期的屈原,三國兩晉時期的曹操、鮑照,唐代的張若虛、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溫庭筠、李商隱等,五代的李煜,宋代的柳永、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李清照、辛棄疾、陸游、姜夔等,元代的王實甫,明代的王磐等名家的作品,共計選了40首較有代表性的古代詩詞曲。
修訂后的高中語文課標大幅增加古詩文背誦篇目,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提升其閱讀品味,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拓寬閱讀視野、領略人類社會文化,進一步堅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信。
討論:為何要背誦這么多古詩文
在介紹修訂后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新聞發(fā)布會上,有媒體記者提問:“我們發(fā)現(xiàn)新修訂的課程增加了古詩文的背誦篇目,從14篇增加到72篇,這樣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呢?”
對此,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做了回答。他指出,這要從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對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有沒有價值、有沒有貢獻的角度來看,有價值有貢獻,就不能簡單認為是負擔,這種負擔不應該減,應該減少的是那些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負擔。
申繼亮認為,學習古詩文,就得背誦名篇佳作,因為要用到。對于高中語文來說,過去推薦背誦14篇,現(xiàn)在變成72篇,是在評估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對加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具體落實,因為高中生學習古詩文的能力提高了。
學習古代詩文,“熟記能誦”是基本要求,也是經(jīng)過千百年實踐證明打好古詩文基礎、豐厚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許多學問大家往往都下過這樣的“童子功”。曹雪芹對各種詩詞典故的運用信手拈來;蘇東坡晚年依然能背誦《漢書》;蘇步青能背《左傳》;陳寅恪更是可以全文背誦《十三經(jīng)》。現(xiàn)實生活中,也經(jīng)常有這樣的例子,不少人兒時背出的詩文以為忘得干干凈凈了,突然在某一天或在某種情境下,那些詩句會自己跳出來,這也是“童子功”。有這種“童子功”的人,學習能力不會差,并因此會受用終生。
“從14篇到72篇,背誦推薦篇目的增加,確實會給高中生帶來一定壓力,不過無論從語文學習還是未來發(fā)展的角度看,學生的收獲肯定大于付出?!焙贾輰W軍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特級教師傅巖說。他認為,遵循語文學習規(guī)律,記誦經(jīng)典很有必要,對高中生的未來成長大有裨益,有些經(jīng)典篇目這個年紀的學生可能暫時無法完全理解,但現(xiàn)在先記熟,以后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會有自己的感悟,甚至成為人生成長的力量。
胡適回憶小時候背過的兩句詩,叫“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當時只覺得順口有趣,多念幾遍就記住了,沒想后來隨著年歲增長,才覺越品越有味(胡適《四十自述》)??梢?,很多詩文也只有在記住之后,才可能在未來更長久的歲月中細嚼慢品、加深理解。
古詩文本身就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跟科學并不矛盾,像錢學森、蘇步青、竺可楨等老一輩科學家,古詩文的修養(yǎng)都非常好。因此,學習古詩文,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完成課標的要求,也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厚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更好地感悟人生。
引導學生背誦古詩文的過程,是讓他們接受中華五千年人文思想熏陶的過程,也是他們汲取優(yōu)秀古典文化養(yǎng)分不斷塑造自己人格的過程。
延伸: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
現(xiàn)代人和古人的生活節(jié)奏、客觀條件畢竟不同,面對海量的信息來源、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如何引導學生靜下心來背誦古詩文呢?
把古詩文背誦與考試掛鉤,當然是一個方法,但這個帶著強制色彩的方法,容易敗壞學生的“胃口”,許多學生往往在考試過后,不愿再去回憶背誦過的古詩文。
怎么辦?激發(fā)興趣是不二法門。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指出,如果能把古詩文與現(xiàn)代學生的生活、情感聯(lián)系起來,使他們在誦讀中享受詩文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人性美,興趣和共鳴就會在他們心間油然而生,背誦也會成為一種自覺的生命追求。
黃玉峰認為,要引導學生與古代文學對話,教師首先要能夠跨越時空與作者、作品對話。只有教師真正愛文本、被文本打動,拿自己的修習積累和心得與學生交流,不人云亦云,才能起到一個很好的“點燃”和“帶入”作用,學生感動了、喜歡了,自然就想背、愿背了。
在實際教學中,黃玉峰老師十分注重創(chuàng)設情景,努力還原古代詩詞的意境,再現(xiàn)歷史的現(xiàn)場感,營造愉悅的背詩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他帶領學生走訪蘇軾、白居易等人的故居,與學生邊走、邊觀賞、邊誦讀他們的詩文,師生們“陶醉其中,樂而忘歸”。
引導孩子背誦古詩文,父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想培養(yǎng)孩子對古詩文的興趣,為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與孩子一起背誦都是十分必要的?!吨袊娫~大會》第二季總冠軍武亦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武亦姝上幼兒園時,其父母就經(jīng)常和她一起誦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類的唐詩佳句。她的母親還鼓勵女兒穿上漢服,感受古代服飾的飄逸之美。武亦姝漸大后,父母還經(jīng)常和她一起玩“詩詞接龍”游戲。從上幼兒園到讀高中,武亦姝從未疏遠過詩詞,別人出門是手機不離手,她出門是詩詞集子不離手。她的母親說,女兒“捧著一本詩詞集,仿佛就擁有了全世界”。2016年,15歲的武亦姝被復旦附中提前錄取時,腦海中已經(jīng)有近2 000首古詩詞的儲備了。
總之,中華優(yōu)秀古詩文教育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應急功近利,而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古詩文教學的特點,尤其要改變“為考試而背誦”的應試思維。真正的詩教,不是簡單的背詩,而是體悟詩中的美;理解與感悟,讓古詩文活起來,才是古詩文“正確的打開方式”。
(綜合教育部網(wǎng)站、中新網(wǎng)、云南網(wǎng)、《解放日報》、《錢江晚報》)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