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芬
[摘 要]
人文情懷是學生個體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素養(yǎng)。對于初中英語教師來說,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可回避的教學目標之一。要落實這一教學目標,英語教師可以從挖掘教材的人文素材入手,在課堂教學過程上開展人文情懷的滲透,從而幫助學生培育人文情懷。
[關鍵詞]
人文情懷;課堂教學;滲透;人文教育
一、引言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正式發(fā)布。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蘊含了六大學生核心素養(yǎng):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這六大核心素養(yǎng)還可具體細化成18個要點: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人文情懷”培育的缺失
(一)英語課堂的人文氣息不濃
基礎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人格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然而,由于考試制度的影響,現在很多初中學校的教育似乎都放棄了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追求,片面地重教書、輕育人。英語課堂的人文環(huán)境也不盡如人意,不能給學生營造一個交互和動態(tài)開發(fā)性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學生很少能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體悟出語言中的文化意義或用心去體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二)一些英語教師的人文觀念淡薄
初中生閱歷尚淺,他們獲取人文知識、得到人文素養(yǎng)熏陶主要是依賴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將教材中所負載的人文精神、思想和情感進行深層分析來得以理解和領悟。因而,作為傳授這一切的教師,他們對人文情懷培養(yǎng)的重視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很好地構建起自己的人文精神。然而,很多英語老師的人文觀念比較淡薄,認為只要把書本教完就可以了,但卻放棄了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育。
(三)英語教材的人文內涵被忽視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Go For It》(2012修訂版)更加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更注重提高學生文化意識及其人文素養(yǎng)。但部分初中英語教師未能充分利用好新教材的優(yōu)勢,不能深度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而還是單純地沿用傳統的灌輸語言知識的落后教育方式。
本課題基于以上兩大教育教學背景和現狀,從英語教材內容出發(fā),立足于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試圖通過挖掘英語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通過英語教學滲透人文教育,以求達到培養(yǎng)初中生人文情懷的目的。
三、國內外關于學生人文情懷培育的研究綜述
2013年2月,UNESCO發(fā)布報告《走向終身學習——每位兒童應該學什么》。該報告基于人本主義的思想提出核心素養(yǎng),即從“工具性目標”(把學生培養(yǎng)成提高生產率的工具)轉變?yōu)椤叭吮拘阅繕恕保谷说那楦?、智力、身體、心理諸方面的潛能和素質都能通過學習得以發(fā)展。
國內對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重點是針對當代大學生,包括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學生、職業(yè)技術學校大學生和成人教育學校大學生。相關的著作有肖忠花主編的《人文素養(yǎng)》,崔淑琴、李艇主編的《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與人生》、石亞軍主編的《人文素質論》、張杰和王世紅主編的《人文素養(yǎng)》等。以上著作力圖構建人文素質的理論體系,旨在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關于在英語課堂中培育初中生的人文情懷方面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
四、人文情懷的內涵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文化基礎這個方面可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兩大素養(yǎng),而人文底蘊又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三個要點。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指出:人文情懷是指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fā)展和幸福等。
五、人文情懷在英語教材中的具體表現
修訂后的人教版《Go For It》更加注重語言教學的交互性和人文性,也更加注重學生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新教材隨處可見文化滲透和人文關懷,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在日常的口語交際方面
例如:
Good morning! (七上,S1)
How are you? (七上,S3)
Excuse me! (七上,P14)
Have a good day?。ㄆ呱?,P8)
Hi, hows it going?(七下,P38)
Long time no see.(八上,P2)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八上,P65)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八下,P17)
How was the welcome party for foreign students last night?(九,P74)
…
以上口語交際用語在注重語言交互性的同時也體現出了口語交際的人文性,即說話人雙方的互相關心與尊重。
(二)在文本的遣詞用句方面
例如:
I love the clean air and sunshine. 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 (七下,P47)
The best way to relax is through exercise. Its healthy for the mind and the body. (八上,P13)
Exercise such as playing sports is fun, and you can spend time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as you play. (八上,P13)
And remember, “Old habits die hard.” So start exercising before its too late.(八上,P13)
Just make sure you try your best. Then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八下,P51)
Although the storm broke many things apart, it brought families and neighbors closer together. (八下,P35)
The spirit of these climbers shows us that we should never give up trying to achieve our dreams.(八下,P51)
Its very important for parents to be there for their children. (九,P30)
Never to fail to be thankful to the people around you. (九,P110)
…
以上列舉的文本句子既有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也有對永不言棄的精神的鼓勵。這些正是學生人生成長歷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財富。
(三)在文章的話題選擇方面
(四)在文本格式方面
如留言條、失物招領、尋物啟事、電子郵件、電話對話、廣告宣傳、通知公告、詩歌、演講稿等,這些文本體裁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是承載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人文交流。
六、“人文情懷”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培育策略
(一)從教師層面出發(fā)——開展教學研討,引起教師對人文情懷培育的重視
英語教師是英語教學的引領者,從教師自身來說,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教師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更要重視人文情懷的培育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基礎作用,堅持把育人、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放在首要位置。筆者建議多開展一些教學研討會,以教研組內互相學習交流和邀請專家指導答疑相結合的方式來引起英語教師對學生人文情懷培育的重視。
(二)從學生層面出發(fā)——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引導學生對人文素材的自主探究
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體,從學生角度來說,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比比皆是,然而,任何一種素材都包含豐富的內涵,僅僅依靠教材獲得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教師需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教材中涉及到的人文素材進行更加深入地挖掘和探究,學生可以通過查閱圖書或者搜索引擎或者實踐調查等方式開展探究,其探究結果可以PPT展示、知識競答、辯論賽、海報制作等不同形式來展現。
(三)從教材入手——剖析教材內容,挖掘教材中人文內涵的所在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傳遞人文信息的媒介。修訂版的《Go For It》非常強調語言教學的交互性和人文性,所以,教師需不斷研究文本,挖掘其隱藏的人文內涵,為英語教學對“人文情懷”的培育做好內容上的準備。
(四)立足課堂——開設課堂展示,踐行師生對人文課堂的探索
“人文情懷”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培育是需要老師和學生雙方共同配合、共同努力來完成的。多開設一些人文課堂的展示課,通過展示課反映出來的情況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以“實踐—總結—改進—實踐—提升”的方式進行研究,以求達到良好的人文情懷培育效果。
(五)改善評價方式——開展多元評價,體現評價對人文培養(yǎng)的作用
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就必然要改變以往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把評價貫穿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不僅要重視學習結果的評價,更要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
七、結束語
作為英語教師,教授語言知識僅僅是語言教學的表層意義所在,而如果真正關注到語言背后的人文素養(yǎng)則不僅僅更加拓展和豐富語言的內在意義,更是有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教師不只是要教學,更要育人。在英語課堂教學上,教師需利用好教材里蘊含的人文元素,不忘記培育學生的人文情懷,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參 考 文 獻]
[1]龔亞夫.英語教育新論:多元目標英語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魯子問.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劉道義.劉道義英語教育自選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