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以勇
[摘 要]
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是尋找“最佳路徑”的切入口,發(fā)展學生學力是“最佳路徑”行程中收獲的能力,構建生本課堂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真正內涵,是一種理性的回歸,自然的回歸。構建生本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掘學生學習的潛能,發(fā)展學生的學力,讓學生樂學、善學、會學,這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自然追求。
[關鍵詞]
探路;引路;行路;學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語文教學的焦點、熱點問題。經過十幾年的探索,人們已形成共識——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主陣地在語文課堂。
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從教學的出發(fā)點走向教學的落腳點,于是兩點之間就有了一個路徑。路徑是一個隱喻,其背后的決定因素往往是組織者、引導者——語文教師。正如世界建筑大師格羅培斯用最簡單的方式設計迪尼斯樂園路徑那樣,語文課堂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低耗高效”,語文教師必須追尋課堂的“最佳路徑”。
一、探路:“適度引領”下的“簡約之美”
語文教學的“簡約之美”具體體現(xiàn)在簡明的教學目標、簡要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簡便的教學手段。語文教學的“簡約之美”并不是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簡單處理”,也不是對文本“蜻蜓點水”式的感悟,它簡去的是復雜的結構、繁瑣的分析、機械的訓練、冗長的引導。猶如國畫大師的一幅寫意畫,常常寥寥幾筆,形神兼?zhèn)洌糁?。語文教學就是于簡單之中蘊含深刻,于平淡之中體現(xiàn)著高超,呈現(xiàn)出一種從容簡約之美。她是繁華之后的樸實,是絢爛之后的平淡。
語文教學的“簡約之美”,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參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在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和發(fā)展思維的同時,領悟生活的哲理與文學的浪漫,實現(xiàn)言語與人文素養(yǎng)的兼得。
(一)簡明的教學目標
教學沒有目標,就如同航海沒有指南針。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更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課堂是一個常數(shù),如果目標太多,每個目標所分配的時間就會變少。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學生言語智慧的生成和素養(yǎng)的提升。相反,如果目標簡明,課堂上就能夠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學生就能夠在反復觸摸文本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例如,筆者在教學《夾竹桃》時,根據高年段的教學要求,制定了這樣一個重點的教學目標:品味散文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感悟夾竹桃的韌性可貴。教學中引領學生通過讀悟,重點體會語段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目標的指向集中了,孩子們有的放矢,更有利于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簡要的教學內容
語文到底教什么?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借文本之力,使學生得語文之力。我們不能僅僅盯著文本內容,滿足于文本意思的獲取,我們要跟著內容跳出內容教。教什么?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將非語文的因素剔除,確保語文不缺位?!苯處熃虒W一篇課文時,首先要思考的是“教什么”,然后再思考“怎么教”。
【案例】《開天辟地》一課,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在“語用”訓練理念下,教者確定的教學內容有:
(1)了解神話特點。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初步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魅力,感受盤古的創(chuàng)造精神,激發(fā)學生對神話這一特殊文學樣式的濃厚興趣。
(2)學會復述。在教師指導下初步學會抓要點,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
(3)仿寫。讀懂第七自然段,并能仿照其構段方式,練習寫話。
明確了“教什么”,然后再考慮“怎么教”。例如,復述這個能力訓練,對于一般學生,需由故事本身,讓學生抓住“混沌一片”“開天辟地”“頂天立地”“化生萬物”4個畫面,走進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話復述。而對于優(yōu)秀學生,可適當提高訓練難度,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重新編創(chuàng)故事。
(三)簡單的教學流程
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焙唵蔚慕虒W流程決定對話質量,自由對話,方能達到閱讀教學最高境界。我們的課堂教學基本流程是:情境導入——感知體驗——合作探究——建構生成。這樣的流程易于操作,同時注重兒童情感、心靈、人格的建構,注重培育兒童的精神文化,讓課堂不僅成為知識傳授的過程,還要成為學生對人生體驗的過程,更要成為師生對話的過程,在感悟和對話中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共享。
二、引路:“潛心會文”中的“深處漫溯”
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是一座橋梁,這邊的橋墩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墩站著作者,通過這座橋梁,讀者與作者會面,不僅僅是會面,而且還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人與文的對話,有眼到、口到、心到三種境界,而唯有“心到”,才是人與文的真正相遇。潛心會文,是引領學生走向文本深處的不二法門,是學生自主閱讀的一段歷程,是有效閱讀教學中一塊不可或缺的“基石”。
(一)潛心會文,讀出書中“三味”
潛心會文,可以有效地引領學生個體獨自走進文本世界,與文本及文本作者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做一次心靈與思想的旅程,使閱讀教學不是止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而是自己讀出書中的“三味”來。如在教學《推敲》第七自然段時,在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這個問題上,韓愈為什么認為用“敲”字會更好些呢?請學生再認真讀一讀韓愈的話,并聯(lián)系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他的觀點有道理嗎?這種“反芻”式的潛心會文,向更深處漫溯。唯有自求得之的學習過程,才能把學生真正引入文本深處,獲得屬于自己的原汁原味的語言感覺。嚼別人的饃沒有味道,會自己的文才有勁道。
(二)潛心會文,讀出文本深度
潛心會文,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靜下心來,安安靜靜地把自己的心放置到文本之中,反復地揣摩,仔細地推敲,認真地品味,不斷地咀嚼,走進文本言語的深處,走進作者心靈的深處,去傾聽文本的聲音,去感受文本的色彩,去體驗文本的意境,去觸摸作者的情愫。靜能生智,潛心會文中的“靜思默想”,催生的正是學生對于文本有效、有深度的解讀。讓“心”和“文”貼近,再貼近些,學生和文本之間就會自然產生一種“語言共振”。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作圈點批注,就是營造一種潛心會文的氛圍。讓學生心無旁騖靜思默想地讀,讀出自己的個性思想,言簡意賅、提綱挈領地注下自己的閱讀感悟。
(三)潛心會文,讀出自我體驗
潛心會文,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投射進自己的影子、情感、生活,將自己的知識積累、生活體驗、人生閱歷等置于文本的“召喚結構”之中,從而對文本進行具體化的“二度開發(fā)”。學生在潛心會文中,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議論紛紛,說出自我,可以對文本產生具象化、個性化的解讀。潛心會文是一種有“我”的閱讀,穿越文本激活文字,身臨其境自我體驗。羅曼羅蘭說過:“讀書是為了發(fā)現(xiàn)自己,檢閱自己,超越自己。”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是決定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在閱讀教學中,只有老師引領學生實實在在地潛心會文,才會產生出最佳的閱讀教學效果。潛心會文,就像那絲絲春雨,沒有它來潤澤文本,就沒有萬語千言的滿園春色。
三、行路:“放飛思維”后的“一路飄香”
教師不能帶領孩子周游世界,但可以教給孩子走路的方法。學生在簡約的課堂結構下,在掌握了切實的方法之后,“路”靠自己走,在行路中慢慢收獲學習的能力。學力的發(fā)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慢慢“熬”出來的力量,語文的學力是種子的力量,在行路的過程中播下“愛、語用、思維”的種子,在生命的拔節(jié)中靜待花開,收獲一路飄香。
(一)綻放童化語文魅力,激活熱愛能力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盁釔邸笔乔楦幸彩且环N能力,是對語文課程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高萬同老師說:“語文教學的真諦,就是引領學生借助語言文字,跨越時空,與形形色色的志士仁人相遇、交往,從而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我?!倍W語文是兒童的語文,情趣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將學習內容與兒童的生活方式——游戲相融合,讓學生置身于游戲中,樂此不疲,讓課堂情趣盎然,使兒童從內心生發(fā)對語文學科的熱愛,在潤物無聲中提升能力。
例如,于永正老師在執(zhí)教《我和祖父的園子》這課時,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他讓學生挑出自己最喜歡的充滿童真、童趣的語段,然后于老師先化身為“爺爺”,聲情并茂示范朗讀,指導學生有表情朗讀。接著師生分角色表演對話,在發(fā)現(xiàn)學生沒能很好讀出“我”的天真活潑和調皮時,于老師轉而扮起了蕭紅。角色之間的巨大反差讓學生忍俊不禁,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新奇與興奮,在鮮明的反差中深刻感受人物的形象與特點。
情趣化的語文課堂,是兒童生命成長的樂園。這樣,在課堂的熏陶下,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熱愛母語、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更有信心學好語文。因為熱愛,所以遠方。因為熱愛語文,所以更有興趣玩味語言文字,去體會語言文字無窮魅力。
(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發(fā)展語用能力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語用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挑戰(zhàn)超越文本中發(fā)展,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中體驗,既加深對文本感悟理解,更發(fā)展了語用。
在課堂實踐中,教師需帶領學生抓住核心問題,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讀寫結合,質疑解疑”等手段,撥動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例如,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法,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寫一寫人物的典型事例,要求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質,巧用對比襯托的方法;批注式閱讀,注一注,從關鍵詞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補白式閱讀,讓學生想象補白,30年后,作者再來看掃路人,老人會是什么樣的?他們相遇后又會說些什么?教學完這課后,布置學生為這位老人寫一段“感動中國”頒獎詞。這樣,教師在帶領學生解讀文本自身的高度上,帶領他們去超越自己,獲得新的生命成長,還要帶他們去生命的遠方,從語文中獲得能力的提升,獲得智慧的生長,從而發(fā)展學生的語用能力。
(三)切實地讓對話發(fā)生,發(fā)展思維能力
日本佐藤學教授在《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一書中指出:“所謂‘學習,是同教材的相遇與對話,是同伙伴與教師的相遇與對話,也是同自己的相遇與對話。通過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樣的思想的碰撞,實現(xiàn)同教材的新的相遇與對話,從而產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所以,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相遇中有約束、有意境的對話。
【案例】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這課時,引領學生以疑促讀,辯中悟情,辯中發(fā)展思維,通過辯論會讓學生充分感受老人樂觀開朗、自強不息的精神。
師:老人看上去年紀很大,每天還要掃天游峰,他累不累?細細品讀課文后,說說自己的觀點,準備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辯論。
累的理由:
生1:在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老人每天一上一下要掃一千八百多級,怎能不累呢?
生2:游客們僅僅是看風景,還常常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而老人還要清掃路面,說明老人這份工作真不輕松。
……
不累的理由:
生1: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氣,而且還有花鳥作伴,老人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所以他不覺得累。
生2:因為老人喜愛這份工作,就如同我喜愛唱一首歌,不管唱多少遍都不會覺得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人以苦為樂,當然不會覺得累。
……
師:同學們剛才各抒己見,辯得有理有據。從你們的辯論中,我們又看到了一位怎樣的掃路人?
就這樣,在學生似懂非懂處“引”,在漸入深處時“推”,讓師生換位體驗,層層深入,學生也就能夠走進語文學習的深處。這樣的對話“在場”,學生會有自由感,在課堂中你來我往的愉悅對話,讓學生形成閱讀興趣,在關鍵的文本處咬文嚼字,向著學生思維深處漫溯。特級教師孫雙金說:“好的課堂像登山,登山的樂趣在過程中,雖然艱辛,但樂在其中。”發(fā)展學力的課堂應該這樣,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維的高山。
四、結語:發(fā)展學力,帶領學生走向美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睂W生在熱愛的激情下,有效地與文本對話,在學生的心中悄然播下學力的“種子”,這粒粒“種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生根發(fā)芽,成為流淌在血液中、駐扎在精神里一股強大的力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苯虒W有法與“教無定法”是辯證統(tǒng)一的,教學規(guī)律的可尋性與教學方法的靈活性也是辯證統(tǒng)一的。追尋小語課堂的“最佳路徑”是一種美好的向往。引領學生向往美好,帶領學生走向美好,是小語課堂永恒的價值追求。它指向語文學科能力的發(fā)展,它指向語文素養(yǎng)——“語言的發(fā)展,思維的發(fā)展,精神的豐富”的協(xié)調發(fā)展。
行走在小語教學的路上,遵循“優(yōu)化課堂結構,發(fā)展學生學力”的宗旨,從學生的最佳起點出發(fā),尋找最美的風景,追尋“最佳路徑”,定能更加愉悅地抵達“青草更青處”。
[參 考 文 獻]
[1]孫雙金.孫雙金老師講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高萬同.相似與互構[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
[3]魏書生.魏書生談語文教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
[4]佐藤學.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