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婷
廣州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6
多年來,語法教學一直處于不斷發(fā)展中。教育者們在總結了以往常用外語教學法的經驗后,認為外語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同時不能忽視語法的重要性,并主張?zhí)嵘Z學習過程中語法內容掌握的靈活性。如戴煒棟(2006)認為學習者適當注意語言形式對提升其對目標語語言知識的歸納能力有利無害。而學生的這一種歸納能力實質上就是在范疇化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的。范疇化就是將具有共性或相似性的事物進行歸納和分類。英語語法項目規(guī)則繁多,應試體制下的機械記憶不利于學習者語法知識系統(tǒng)的形成。因此,巧用范疇化理論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有效歸納和吸收語法條目。
范疇化是概念形成的基礎,是語言運用的出發(fā)點,是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內容之一。范疇,又可稱認知范疇,是范疇化的產物。人類的所有認知來源于對世界的感知與體驗,始于對事物的范疇化,先獲得范疇,再形成概念,概念系統(tǒng)是根據(jù)范疇組織起來的(王寅2007:95)。
由此,在認知語言學中,范疇化是人腦重要的認知過程,它支撐著人類對比和概括事物的能力,它既是一種有序的分類過程,又是一項系統(tǒng)的歸納工作。而任何一種學習過程都是思維的過程,語法學習也不例外,語法習得過程也存在著種種范疇化的過程值得深入探究。
人腦對世間萬物的理解都是基于范疇化過程,語言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符號,人類亦可對這種符號進行范疇化。受種族、文化、地域等因素制約,英漢兩種語言在范疇分類系統(tǒng)上也存在差異。學習者的目的語產出受到已成形的本族語語法范疇的影響,常常發(fā)生中介語、石化等語用失誤現(xiàn)象。因此,學生在語法學習中應意識到英漢語言范疇的差異所在,努力克服母語范疇對英語語法范疇的影響,自主建立目標語外顯知識系統(tǒng)。而在語法學習中實施再范疇化就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再范疇化就是對已被歸納或已理解的范疇予以加工,進行二次認知,它有助于學習者對所接觸的語法條目認知表征的形成,對形式與意義和功能關系的認識的深化,從而促進對語法知識的掌握。另外,再范疇化還有利于學生將英漢語法范疇特征進行對比,再將新舊知識范疇加以連接,在此過程中不斷更新和擴展語法知識范疇。
有鑒于此,再范疇化過程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法歸納能力,又豐富了對語法的感知,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這樣就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畏難情緒,有益于對語法知識的靈活掌握。
1、四維教學
傳統(tǒng)語法教學中重形式輕意義的模式使其逐漸被社會淘汰,而形式與意義兼顧的教學模式又日漸顯露出其忽略語用的局限性。由此,當下二語教學提倡三維語法教學模式,即在語法教學中應該關注形式、語義和語用三個維度。
隨著二語習得研究不斷發(fā)展,語法教學的第四個維度已經被教育者們發(fā)掘,即語用差異對比,也就是對英漢兩種語言在某一語法范疇上的使用異同進行比較。文化差異使同一語法形式在不同語言中產生了不同的語用意義,致使不同文化中的語用原型產生差別。語用原型是一種常用語用模式,它是在有差異文化背景下的相同場合中形成的(梁曉波等,2006:71)。語用原型的差別同樣會造成語法范疇使用上的問題。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目標語的語用原型,或受母語語法認知模型的干擾,英語學習者往往在使用英語過程中缺乏對應情境,造成語用失誤。語用差異對比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就此突顯。英語語法教學應在形式、語義、語用以及語用差異對比四維框架下進行,才能真正有可能促進學習者完整地建立特定的目標語語法范疇。
2、明暗結合
明示教學法與暗示教學法是英語教學中相輔相成的兩種教學方法。明示教學觀指出,并非所有語法都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下習得的,有順序、有計劃、有系統(tǒng)、少量多次地進行語法教學非常必要(Mitchell,2000:281)。Nunan(2001)的暗示教學觀主張除了機械記憶與操練以外,學習者還應自主發(fā)展目標語法系統(tǒng)。以意義為中心的暗示法提供給學生一個語法學習的語境,使其獲得感性認識,有利于范疇成員聯(lián)系的建立,但這種聯(lián)系缺乏系統(tǒng)性。而以形式為主導的明示法的作用是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梳理語法知識,加以適當?shù)膹土曥柟?,經歷反復的再范疇化過程,逐步完成范疇各成員明確關系的建立,從而實現(xiàn)相對完善的目標語語法范疇系統(tǒng)的建立。
考慮到中國語境下英語學習者真正能夠體驗外語的機會有限,明示教學法存在機械死板等弊端,而暗示性教學法又存在高耗低效等缺陷,由此,語法教學應倡導以明示為主,暗示為輔,“明暗結合”進行教學,促進學生形式與意義的習得。
3、循序漸進
同范疇成員一樣,幾乎所以英語語法范疇中都存在邊緣項目。例如,動詞的時態(tài)范疇中,動詞過去式的規(guī)則變化形式就是典型成員(原型),而不規(guī)則變化形式則是非典型成員(邊緣成員)。范疇中原型成員的突顯性決定了其在認知過程中的優(yōu)先性。由于學習的過程都是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學習者對某一語法范疇的學習順序也應先學習典型的規(guī)則和用法,而后再逐漸掌握非典型的,即先原后邊。
外語教師也應在語法教學中避免主次不分和一次性灌輸,注重分層、有序的輸入,遵循先原后邊原則,以符合學生的認知及學習規(guī)律。同時,語法教學的四個維度也應循序漸進地滲入。首先要讓二語學者對所學語法范疇的典型形式與意義有基本的感知與理解,而后創(chuàng)設適用情境,使學生在較真實的語境中感受其語用功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如何使用該語法范疇。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更順利地從每一個低階向高階晉級。
中國的英語教學長期處于應試背景之下,語法又是二語學習中最重要也最難掌握的部分,很多教師則采用反復操練的方法,導致學生僅僅學到了一些語法條目,卻未真正習得語法知識。這種機械操練無疑會促使二語學習者產生對語言學習厭倦感和焦慮感,不利于語法知識的構建。
在語法教學中適當滲透范疇化理論具有一定的可行價值,外語教師應該對范疇理論有一定了解,認識到語法范疇也是一種原型范疇,語法學習中的范疇化既能符合語法學習規(guī)律,又可增強的語法學習的系統(tǒng)性,還有助減輕學習負擔,舒緩焦慮情緒。在這種語法教學環(huán)境中,才能真正有可能促進二語學者目標語法知識系統(tǒng)的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