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亞
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中文學(xué)院 陜西西安 710128
穴居是我們祖先最原始的居住方式?!赌印まo過》:“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焙髞黼S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chǎn)的發(fā)展,人們逐漸走上高土,建筑起遮風避雨的房屋,過起了穩(wěn)定的生活,從此以后,“安土重遷”的觀念也就逐漸得到形成和鞏固。
古漢字里,作為漢字構(gòu)件的“穴”和“宀”通用,但真正與建筑物有關(guān)的漢字所使用的構(gòu)件,最多的還是“宀”。
房屋的主要功能是遮風避雨,所有的房屋都具有這種功用,必須首先滿足這種需求,才能逐漸發(fā)展對其他功能的追求,如講究裝飾是為了滿足審美需求,房間布局能夠體現(xiàn)出居住者的地位差別。
《說文解字》中有一部分“宀”部字訓(xùn)為“安”。據(jù)筆者對這些漢字及其異體字的調(diào)查,有六組四十一個漢字與漢民族“安居”思想緊密相關(guān)。
“寍”本義為安定。會意字。甲骨文從宀(房子),從皿(食器)。金文另加義符心,由宀(室)、由“心”在“皿”之上會意。盛食物的“皿”,表示豐衣足食,生活安定;后來又加上“心”,表示“安心”“安寧”的意思。
篆文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寍。是“寧”的本字。
“寧”《說文》認為“寧”:“願?也?!边@種解釋應(yīng)該是誤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願?也。其意爲願則其言爲寧。是曰意內(nèi)言外。寍部曰。寍、安也。今字多假寧爲寍。寧行而寍廢矣?!?/p>
朱芳圃、徐中舒等多位學(xué)者也認為《說文》以願詞訓(xùn)寧,而以安訓(xùn)寍,卜辭用寧之意為安,二者本為一個字,願詞是假借義。后世假“寧”為“寍”,“寧”行而“寍”廢。
《說文》收有寍、寧、甯等三字,“甯”字是從寧或?qū)|中分化出的后起字。它們古音相同,并有安寧義,是一源之派生分化?,F(xiàn)代整理漢字時,又把“甯”作為“寧”的異體正式淘汰,又借用《說文》的“寧”表“寧”的簡化字,“寧”就成了同形字。
“寍”“寧”和一部分異體字,在字形方面,都包含“心”(或其變體)這個后來增加的部件,可以推測人們追求的是內(nèi)心的平靜。心安的物質(zhì)保障在于居住場所和飲食充足。
(3)Al2O3:1~3質(zhì)量及分子14.71、144,15.82、150,13.82、135;4~6質(zhì)量及分子18.99、186,14.07、183,15.66、156;7~8質(zhì)量及分子17.07、168,11.31、111;
風雨無憂,飲食無慮,是最基本的需求?!皩|”“寧”及其異體字表現(xiàn)了中國古人樸素的價值觀。
在商代甲骨文中,“定”的聲符“正”是由一個口形和一個人腳形組成的。在西周金文中,這個口形變?yōu)樘顚嵉拈L方形或圓形。后來逐漸變?yōu)橐粰M。
《說文》:“定,安也。從宀,從正?!睍饧嫘温曌帧?/p>
對于“定”的本義,有兩種解讀:
⑴字的上部是“宀”,表示房屋;下部是“正”,表示方正。房屋方正則安定。
⑵由“宀”和“正”或其變體構(gòu)成?!罢弊直硎鞠蚰康牡刈撸麄€字的意思是走到了家,由此產(chǎn)生不走了的含義。引申表示不變、確定、使確定、安穩(wěn)、安定等。
以上兩種看法,主要分歧在于認定“正”的含義。第一種觀點的“方正”有賴于古人對外部形狀的認識。
第二種觀點“正”實際上是“止”和“一”的組合,而這種組合更符合甲骨文形體。并且在古籍中,“定”“止”連用為“定止”,既指固定的處所、止息之處。所以“止”為定之原意可信,“安定”是建立在“止息”的含義基礎(chǔ)上的。與后世提出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處世哲學(xué)相契合。
而“定”具有“止息”“安定”的含義。所以筆者認為“止”“安”“靜”三種含義是相通的、具有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
“寍”和“寧”表現(xiàn)的是古人對基本生活條件滿足后的內(nèi)心平靜,“定”則通過具體動作表現(xiàn)出安定的狀態(tài)。
“宓”,《說文》:“安也。從宀必聲?!?/p>
對于“宓”的原意,尚無清晰的認識。就其最初的甲骨文形體,應(yīng)為兵器存放在室內(nèi)之意?!板怠笨赡芘c“戰(zhàn)事停止”有關(guān)。戰(zhàn)事停止,兵器存放到室內(nèi),人們獲得安寧。
“密”,形聲字。《說文》:“山如堂者。從山宓聲?!鄙奖硪?,指樣子像堂屋的山;宓表聲,宓有安定義,山地三面高中間平坦,能使人安居。本義是形狀像堂屋的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假爲精密字而本義廢矣。”假借指空間小、距離近。
從訓(xùn)詁的角度來看,“宓”和“密”有三個相同的含義,即⑴止。⑵安,安寧。這個特點與“定”“寧”相對應(yīng),可知中國古人概括出了安居生活必備的幾個要素:有固定的住所、充足的食物來休養(yǎng)生息,沒有外敵的侵擾,保持平靜的生活狀態(tài)。
宐、宜應(yīng)為一字,在用法、意義方面完全相同,《古文字詁林》沒有對兩個字進行區(qū)分。
象形字。在商和西周時,都像兩塊肉在俎上之形。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宜與俎為一字?!薄凹坠俏?、金文皆象肉在俎上之形?!薄墩f文》古文以后,斷開的弧形演變成為“宀”。
《說文》:“所安也。從宀之下、一之上。多省聲?!钡墩f文》對“宜”字的說解,有誤。
本義應(yīng)為菜肴、用牲之法?!稜栄拧め屟浴罚骸耙?,肴也?!庇纱?,也能推斷出“宀”在“宜”中,不是指建筑物,而是指類似蓋子的器具。
“宜”,還指代祭名?!稜栄拧め屘臁贰澳肆②M?,戎丑攸行,起大事,動大眾,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謂之宐”,“宜”字其甲骨文形象應(yīng)是古代祭祀時盛放牛羊等祭品的禮器。高田忠周據(jù)此認為“春秋書有事于大廟,又有事于武宮,皆謂祭事。故知祭為有事也,謂之宐者。謂宐祭必于且廟。此字之本義也。宐者所以安大事也?!?/p>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古人相信向神靈、祖先禱告,能夠獲得他們的保佑,既而可以維持安穩(wěn)的、興旺的生活狀態(tài)。
通過分析“安”義“宀”部字及其異體字,可以一窺中國古人對安定生活的追求。其中既體現(xiàn)出個人對基本生活條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反映出在社會生活方面,人們希望國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