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若
中國書法走過了漫漫千年歷史,期間出現(xiàn)了眾多文人大家,有魏晉風骨的王羲之,也有盛唐風華的顏真卿。而在當代,今人書法成就雖不及古人,但仍有大家出現(xiàn),被譽為 “一代草圣”的林散之就是其中之一。他從小勤于學習,六歲便在私塾讀書習字,但卻是大器晚成之書家中的代表人物,其書法藝術真正達到成熟甚至巔峰是在他古稀之年。在七十年代其草書成就得到了眾多業(yè)界文人書家,如啟功、傅雷、亞明等人的高度評價。從此林散之一名遍傳中國大江南北,并且在此后的中日書法文化交流中,日本著名的書法家青山杉雨親自運墨執(zhí)筆為其留下了 “草圣遺法在此翁”的高度評價。以下主要針對林散之書法藝術成熟時期的作品,從用筆、用墨和章法三個方面來研究其具體書法藝術之美。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元代著名書家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的一段話,他明確指出了用筆在書法藝術中的重要性。之于用筆,林老主要承教于黃賓虹先生五筆之法,即: “凡用筆有五種,曰錐畫沙、曰印印泥、曰折釵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紋?!?/p>
除此之外,在行筆方面,他曾言:“運筆直來橫下,看字要著重筆畫中間,逐步養(yǎng)成中鋒習慣,終生受惠?!薄白緩墓ふ觥R恳还P不放松盡全力寫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贝酥兴貜娬{(diào)的是行筆過程中應當注意筆力及行筆中的變化,所謂 “過直則無味”,用筆要盡量做到流暢和力透紙背兼顧,多注重古、拙之意而避免一味求巧。筆斷意連,有意無意,注重整個字中每個筆畫間的協(xié)調(diào)和配合。
除行草書之外,林散之在漢碑的臨習方面用功最多,《禮器碑》是林老隸書臨習作品中的代表,禮器碑的碑刻風格特點就是挺拔瘦勁,方整秀峻兼善,在他所寫的禮器碑作品中最易感受到的就是干凈與剛勁,充滿骨力。隸書往往易得金石氣,難得書卷氣。林散之以草入隸,在汲取漢碑精髓的同時融入草書技法。以筆力控制、虛實結合、黑白對比等藝術表現(xiàn)手法,開拓且豐富了傳統(tǒng)隸書的美學內(nèi)涵層次。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都以中鋒運筆,力至筆尖,舒緩有度。在進行筆畫搭接的部分停頓轉(zhuǎn)折也很巧妙地體現(xiàn)出了碑刻上用筆如刀的感覺,極富藝術性。
“留筆”是林散之書法技法方面的一大特點,而其實質(zhì)就是處理筆、紙之間的疾澀關系,過快過滑,過疾過澀都不行。 “疾澀”二字包含的不僅是行筆速度,更重要的是在疾澀變化之間體現(xiàn)出的筆勢、筆力與書家對筆的控制程度。筆須得留得住,力由筆桿送至毫端,蘊于每個字之中,這是書家筆墨功夫上的重要見證。他曾言:“功夫須在用筆,筆畫中間要下功夫,不看兩頭看中間,筆要能留?!?“用筆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剛勁?!边@一點在他臨摹的《禮器碑》作品中有極多體現(xiàn)。(如圖1、圖2)
圖1
圖2
在草書中,線條質(zhì)感尤以瘦勁有力最為難求。因為瘦勁更能體現(xiàn)筆力和筆跡之美,從而更好地表達出書家在創(chuàng)作時的情緒情感。林散之早年師承范培開、張栗庵,此兩位老先生的書法皆以瘦勁見長,早年的學書風格與基礎對他今后的書法藝術審美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中年師從黃賓虹先生,更是崇尚圓勁。再看林散之先生多年所臨碑帖,漢之《張遷》《禮器》,晉之 “二王”,唐之顏、柳、懷素等,多數(shù)用筆都趨于瘦勁,而如顏真卿這般字形不偏瘦的書家,其字也是蘊勁力于其中,極富氣勢。善于用筆且精于用筆,這兩點充分顯示了林散之先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及扎實的實踐功底。在他書名大震的晚年,仍致力于創(chuàng)新,以篆法寫隸意,用筆最終形成 “方圓結合、剛健勁瘦”的特點。在漫漫的大半生歲月中,林散之師法前賢,不斷探索書法用筆的奧妙,細察古之名賢用筆,善擇各家之長,最終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創(chuàng)作方法,亦展示出瘦勁剛健的字形之美,為世人稱道。
林散之的用墨之法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明代王鐸。王鐸漲、濃、干、濕并用,以大片的漲墨和枯墨的強烈對比融入創(chuàng)作,極富藝術性。他將在中國畫中悟到的用墨之道用于書法創(chuàng)作,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效果和整體的情感表達效果。林散之對王鐸曾有高度評價:“用干筆蘸重墨寫,一筆寫十一個字,別人這樣就沒有辦法寫了,所謂入木三分就是指此。”書畫結合之法林老經(jīng)仔細研究與實踐后在自身作品中也加以運用并積極創(chuàng)新。二是來源于黃賓虹先生的教誨。黃賓虹初識林散之后曾言:“君之書畫,略有才氣,不入時畦,唯用筆用墨之法,尚無所知,似從珂羅版學擬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虧。”之于用墨,林老亦主要承教于黃賓虹先生的七墨之法。即:用墨有七種:曰積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濃墨、曰淡墨、曰渴墨。
圖3 《生天成佛》75*20cm林散之藝術館藏
林散之書畫兼善,在藝術通感的高端方面具有“貴在深造求其通”的優(yōu)勢,加上他自幼學書,以童子功加之長期練習,手上技法功力深厚,可以輕松駕馭極軟長鋒羊毫。與此同時參用繪畫皴法,其最典型的用墨技巧就是以破鋒、散鋒、絞轉(zhuǎn)的巧妙化用體現(xiàn)墨色的干枯濃淡。皴法在山水畫中有多種,用筆多側(cè)鋒入紙,與書法用筆有很大差別。在中國山水畫中,最明顯的就是墨色的深淺與干濕的對比,林散之先生在晚年時對墨與水有了極深的感悟,故而他晚年的書法作品多有濃墨與水暈的對比展現(xiàn)以及淡墨的使用。(如圖3)渴筆枯墨時縱橫涂抹,澀進急阻,提頓轉(zhuǎn)折,似欹反正,將倒復起,每當筆枯墨盡之時,則蹲鋒重擦,或絞轉(zhuǎn)、翻轉(zhuǎn),墨華隱現(xiàn)一片化機。林散之在風格成熟的草書作品里,淡墨、濃墨與渴墨常常一起運用。由于長鋒羊毫蓄墨量較大,亦可含水,行筆中途不作停頓,直到筆中的墨傾瀉干凈為止,所以黑白虛實對比極為豐富,體現(xiàn)不假修飾的趣味。
封章布局是書法作品整體效果的基礎保障,在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中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唐·孫過庭《書譜》:“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nèi),殊衄挫于毫芒……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鼻濉⑽踺d在《書概》稱:“書之章法有大有小。小如一字及數(shù)字,大如一行及數(shù)行,一幅及數(shù)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笔芡蹊I草書的影響,林散之的作品氣勢連貫,筆意流暢,縱橫揮灑,其書法作品的布局、章法與其他書家也不盡相同。他成熟的草書作品,在章法布局上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風格模式。
林老在 70年代所書的《毛澤東詩詞清平樂·會昌》,(圖4)整體布局以虛實避讓為主,其間富于變化。第一列的前三個字 “東、方、欲”重而緊湊,下面的字受墨色及用筆的影響開始變虛,字有大有小,左右穿插?!皷|方欲曉,莫道君行早”這一整句,林散之先生飽蘸濃墨,一筆呵成,字勢連貫,觀之,似有氣行于字。到 “踏遍”二字時,雖筆中墨已近無,但林老并未止筆,而是繼續(xù)以枯筆運墨,此時字由濃到淡,由實到虛進行變化,豐富了作品的層次。接著又另起新筆,從 “青山人未老”起筆寫到第一列末,在寫到第二列開始 “邊、獨、好”的時候,此時毛筆已近枯,字形較大且虛,這樣的話第一列前幾個字的實與第二列的虛就在此處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緊接著另起新筆書寫 “會昌城外高峰”,前面 “會、昌、城”三個字,用墨濃黑,“會”“昌”二字緊而密, “城”字較為疏朗闊達,而 “外、高、峰”三個字筆速斗起,線條纖細但勁力十足,令人有酣暢淋漓之感。第二列列末的倒數(shù)第三個字 “戰(zhàn)”全以枯筆枯墨寫就,與下面的 “士”“指”兩字的濃密亦形成了極強的對比,豐富了作品內(nèi)蘊的情感與藝術表現(xiàn)。整幅作品未依字心對行心的普通規(guī)則,卻虛實相生,別有意味。
圖4 《毛澤東詞 清平樂 會昌》1972年作105*35cm宋玉麟藏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走得更遠。成大器者必前承先賢,加之刻苦鉆研,后又多有創(chuàng)新,以啟后人??v觀林先生的一生,為了藝術,可以說歷盡艱辛,即使歷經(jīng) “文革”這樣的文化浩劫,都沒有放棄對于書法藝術的追求與探索。他始終堅持臨習優(yōu)秀的石刻碑帖,以古人為師,在對自己的學書歷程進行總結時提到:“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zhuǎn)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彼詡鹘y(tǒng)為源,遍臨歷代名家,學習各名家書法特色,加以糅合進行創(chuàng)作。中年時為提高技藝,他遠行至上海,去拜會崇敬已久的黃賓虹先生,從黃老那兒學到了 “五筆七墨”。于上海這三年,在黃賓虹先生的指點下林散之的水平大進。為師造化,先生遍游祖國名山大川,終得畫稿八百余幅。在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同時將繪畫技法融入書法,二者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技巧風格,這一創(chuàng)新為后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提供了參考,也為書法藝術的傳承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但這一路行來可謂歷盡艱辛。先生一生勤奮刻苦,不斷進行書藝上的磨練與創(chuàng)新,以摹碑臨帖為日課,遍臨漢碑以及傳世的著名法帖。有了漢碑及行、楷書深厚的基本功力,終究成就了先生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1]歷代書法論文選 [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林散之書法選集·自序》[M].林散之
[3]林散之書法選集 [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7.9
[4]林散之談書法 [M].林散之.書畫藝術,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