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恒強
“我離開了故鄉(xiāng)、家庭,還有我的工作,我還要更高聲吶喊。若非如此,就是對那些被投入監(jiān)獄者的背叛。那么多人無法出聲的時候,我可以開口?!弊鳛橛浾叩目ㄊ婕?,在言論紅線上,與沙特政府屢屢發(fā)生沖突。而這一切在10月2日徹底結束,走進沙特駐土耳其大使館辦理結婚登記的他,再也沒有出來。
10月7日,土耳其方面向BBC透露,卡舒吉被確認死亡,之后沙特否認了這一說法,堅持10月4日“卡舒吉死前已經離開領事館”的說法。
然而,十八名來自沙特軍方或安全機構的公民被逮捕;包括王儲顧問以及王室主要成員在內的高官遭到罷黜;卡舒吉遇害時留存的錄音等證據相繼流出;土耳其警方進入領事館搜查時,領事館內只剩下被粉刷一新的墻壁。這一切行動都表明沙特默認了卡舒吉死亡的事實。
一直以開明形象示人的沙特領導人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另一面則是對政敵的鎮(zhèn)壓,去年9月,王儲就將數十名神職人員和伊斯蘭知識分子送進了監(jiān)獄,其中幾位是卡舒吉的朋友。
彼時,如果卡舒吉同時被逮捕,也不至于遇害,但一切沒有如果。據《人物》的相關報道,10月2日進入領事館后的他被肢解,以一種極其慘烈的方式死在了伊斯坦布爾沙特領事館內。
記者卡舒吉
在記者的身份之外,卡舒吉還有著更為復雜特殊的身份,他是沙特王室的反對者,也曾是王室高層的顧問。與體制內的人關系密切,也與草莽悍匪淵源頗深。
上世紀七十年代,卡舒吉參加伊斯蘭遜尼派政治團體“穆斯林兄弟會”。1985年,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畢業(yè)的他回到沙特,開始從事記者職業(yè)。九十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時,大量關于伊斯蘭激進分子到阿富汗抵抗蘇軍的報道出自他手,而在這些激進分子中,最著名的當屬沙特青年奧薩馬·本·拉登。
對本·拉登的采訪,讓卡舒吉名噪一時。他對本·拉登的采訪前后跨度很廣,他曾到阿富汗托拉波拉山區(qū)的山洞里采訪過本·拉登,1995年又在蘇丹進行過采訪。2011年,卡舒吉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采訪時坦言:“在過去,自己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跟本·拉登是一致的,包括采用非民主手段,比如滲透政治體系,或者采取暴力手段,目的是推翻腐敗政權,解放阿拉伯世界。”
除了與本·拉登的聯系之外,卡舒吉在沙特神秘的權力體系中也有著深厚的人脈關系。BBC報道稱,那是一種可以“勾肩搭背,稱兄道弟”的關系。2003年和2010年,他因為寫文章抨擊當局政治勢力,兩次被迫辭職。辭職期間,他成為王儲費薩特的私人媒體顧問。費薩特是沙特前情報機構負責人,后來又出任駐美、駐英大使??ㄊ婕S其在美國和英國工作多年。
與此同時,卡舒吉經常在接受外媒采訪時批評沙特王室是“一統(tǒng)天下的絕對權威”,坦言為了國家穩(wěn)定需要實行民主。2010年阿拉伯之春運動爆發(fā)以后,他與埃及和突尼斯呼吁變革的反對派站在一起。這樣的立場和沙特的官方立場正好相反,他因此直接冒犯了當局。之后,在沙特與美國、卡塔爾等對外關系的處理上,他多次發(fā)表反對意見。
2017年,卡舒吉移居美國,理由是沙特實權人物,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鎮(zhèn)壓異議人士,令他無法忍受。而此時的他與沙特政府的關系已經十分糟糕。他對沙特王室的反對態(tài)度并沒有因為他離開美國而改變,他為《華盛頓郵報》供稿,在專欄上寫道:“我會說,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行為就像普京。他在推行有高度選擇性的司法體制?!?/p>
他的抗爭止于10月2日。不久之后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派國務卿蓬佩奧訪問沙特,力圖解決卡舒吉遇害一案。但是特朗普也表明這不會影響美國與沙特之間1100億美元的軍火生意。當然,背后自然也少不了石油的緣故。
那些罹難的記者
總部位于日內瓦的“新聞標志運動”在今年5月2日發(fā)布報告稱:“在2018年前4個月里已經有44名記者在18個國家遇難,這一數字比去年同期增長57%?!?/p>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6年公布的報告顯示,在過去的10年這一數字達到了827,相當于每4.4天就有一名記者遇害。自1996年以來死難的記者中,被謀殺的比例高達65%。
更令人沮喪的是,所有記者遇害事件中,大多數的施暴者沒有得到懲罰。數據顯示,十年來的記者遇害事件中僅有7.6%得到解決。
2018年2月26日,斯洛伐克調查記者揚·庫恰克與女友一同被槍殺。警方懷疑該記者的死與其正在進行的調查報道有關,在其關于稅務欺詐的調查中,涉及黑手黨與政府高層之間的聯系。
隨后,這一命案持續(xù)發(fā)酵,該記者未完成的調查報道2月28日見諸媒體,民眾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集會抗議。其調查報道稱,意大利的黑手黨組織“恩德蘭蓋塔”在斯洛伐克東部地區(qū)做生意,獲得歐洲聯盟補貼和資金,掌握巨額資產,與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建立聯系。此外,曾為模特,現為總理羅伯特·菲佐助手的瑪麗亞·特羅斯科娃以及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威廉·亞?!俺鲎砸幻谑贮h成員的圈子”,“如今每天能見到總理”。
庫恰克遇害之后,民眾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游行,最終調查報道中提及的兩位官員引咎辭職,文化部部長馬雷克·馬賈里奇則稱“無法忍受”自己任內有記者遇害,也主動引咎辭職。此外,全國游行最終直接導致總理下臺。
在2017年,以調查貪腐聞名的馬耳他共和國女記者加利齊亞,在住處附近駕駛汽車時被事先安裝在汽車上的炸彈炸死。
其家人反映,有人試圖縱火燒毀他們的房子,他們的寵物狗會離奇死去,“經常遭受恐嚇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加利齊亞的兒子說。該事件引發(fā)了馬耳他的全國大游行,位于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為其降半旗默哀,聯合國責令馬耳他將兇手繩之以法,最終多名嫌疑人在2017年12月受到起訴。
報道歐盟資金涉嫌腐敗問題的30歲保加利亞女記者馬里諾娃,則于近日慘遭奸殺。據《今日俄羅斯》報道,該女記者的尸體于當地時間10月6日在魯塞市的一個公園里被發(fā)現。調查人員表示,女記者馬里諾娃遭到強奸和毆打,致頭部受傷,隨后窒息死亡。她的手機、車鑰匙、衣服均不翼而飛。
與此同時,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新聞自由代表哈林·德希爾呼吁當局要“迅速確定”該起謀殺案是否與“女記者的工作有關”。當地媒體稱,馬里諾娃最近和一群同行合作報道了一起腐敗案件,涉及對當地政府管理的歐盟資助基礎設施項目的調查。
根據法新社報道,他們的記者由于在馬里諾娃的節(jié)目上揭露歐盟資金腐敗的調查,目前正處在危險之中?!榜R里諾娃的死是一個例子,類似于一個警告”。
記者安全如何保障?
記者職業(yè)高危的本質是言論高危,當記者觸及不為人知的政治或者商業(yè)秘密,相關利益方有時會不惜謀害記者以保護自身的利益。頻發(fā)的記者受害案表明,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記者安全已經十分迫切。
時至今日,除了譴責和默哀,更需要從根本上保障記者安全,尤其是那些披露政治、經濟利益爭端的記者們的安全。目前,已有多個國際組織介入該領域。2012年10月18日,全球眾多知名記者、編輯以及專家,媒體管理者等齊聚英國廣播公司新聞學院,簽署了呼吁各國政府阻止對記者的殺戮和干擾的宣言。
此外,相關的媒體組織也開展多重合作,加大對記者的安全自救培訓。緊隨其后,2015年2月,由路透社、彭博社、CNN等傳媒機構,以及與新聞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和一批記者共同發(fā)起的“安全文化聯盟”成立。聯盟旨在制定并推廣自由撰稿人安全原則,并協助新聞從業(yè)人員更便捷地獲取保障自身安全的資源。
針對記者的安全培訓也越來越規(guī)范化,成立于2011年的“全球記者安全”是一家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咨詢公司,主要為新聞工作者(包括公民記者和非政府組織員工)提供安全訓練和顧問服務。該公司也為發(fā)達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訓練安保隊伍。
有觀點認為,在眾多旨在保障記者安全的組織成立和立法得到推進的情況之下,記者的安全仍然屢屢受到威脅,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的長期缺位,無論記者如何進行安全培訓與防范,相比明處或者暗處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都是弱小者。在《日內瓦公約》以及兩個附加議定書中明確表示:記者跟隨軍隊行動時,若為非戰(zhàn)斗人員,則受到與平民相同的保護。當被俘獲的情況下,則享有和戰(zhàn)俘相同的待遇。當記者處于沖突區(qū)域時,其安全和人身權利是受到國際法保護的。然而,目前的狀況是沖突各方對《日內瓦公約》的普遍漠視,記者傷亡事件屢屢發(fā)生,這一情況在中東以及非洲等部分國家尤為明顯。
在遵守公約的同時,政府更應該給予本國記者充分的保護,增加他國實施犯罪的成本。根據目前的國際人道法的實施情況來看,對于相關的違法國家的制裁難以實施,而制裁背后又摻雜了國際間的利益博弈,種種原因使得以主權國家為權力來源的國際組織判決容易卻制裁困難。這就需要各國政府推進相關法律的實施和制裁的有效執(zhí)行,使國際人道法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然而,值得探討的是,在國際政治關系以及國家利益面前,政府是否會因為更大的利益,而在記者安全問題上做出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