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甲 奇
(太原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2)
橋梁結構形式采用三孔等截面圓弧鋼筋混凝土板拱。兩邊孔拱為半圓拱結構,拱軸線半徑2.215 m,拱圈厚度0.45 m;中孔拱為圓弧拱,拱中心線半徑10.5 m,圓心角為140.5°,拱圈厚度0.6 m,橋梁兩側做U槽與兩側道路順接。
在拱上需要設置護拱,采用C20片石混凝土。在護拱根部設有10 PVC泄水管,其橫橋向間距2 m。拱圈上緣布設柔性防水層,采用2 mm厚單層反應自粘型橡膠防水卷材。拱圈上設置俯斜式C槽內填料采用天然砂礫,天然砂礫壓實度不低于96%。
準備工作→地基承載力檢驗及處理→支架的安裝→拱圈底模支設、預壓→拱橋側模制作安裝→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卸落拱架。
在拱架施工前需對地基進行處理,如地基滿足施工要求,需進行換填保證地基承載力達到150 kPa以上,在拱圈澆筑前應對拱橋相應部位預埋件、鋼筋位置及標高拱圈頂板底模、拱上墊梁放樣及高程測量進行檢測及放樣;對基礎墊層混凝土標高嚴格控制,保證地面平整不存積水。
在澆筑好的基礎上按照支架排距、行距的尺寸,以及拱軸線的高程漸變均應做出準確詳細的標注;在底模上進行對拱圈底模高程、平面位置進行控制;對拱架進行預壓并做詳細的記錄,在拱圈澆筑過程及拱架卸落時應進行監(jiān)測。
本橋橋下有河水常年不斷流,受河水的侵蝕。橋下地基承載力不足,在主拱圈施工時應對橋下地基進行軟基處理,并對河水引流入管。
1)對河水引流入管。在橋下水平投影邊線以外20 m開始,從上游至下游挖排水溝,鋪設直徑800鋼筋混凝土承插管,長度合計48 m,管周圍再用混凝土大包加固,然后將河水引入管內。
2)橋下地基的處理。測量橋下地基標高,挖除濕軟的河床土方。處理厚度60 cm,橋下投影邊線以外回填級配砂礫,10 m開始,寬度28 m。振動壓路機分層碾壓、密實。表面抹平然后澆筑20 cm C20混凝土墊層:40×28×0.2=224 m3,砂礫:0.6×40×48=1 152 m3。
本拱架采用碗扣式腳手架桿件拼裝而成。該拱架立桿順橋向間距為0.60 m,橫橋向間距為0.60 m;水平層距為1.2 m。拱架在搭設過程中應隨時檢查高程,平面位置,扣件之間需緊密連接。
立桿頂部頂托上沿縱向放置弧形方木,與支架緊密連接,將拱形大致調出。初部調整后,按支架距設計拱軸線理論距離檢測各支架頂端的誤差后,根據(jù)結果進行精確調整。
拱架搭設完成后需對各個部位、各個節(jié)點進行全面檢查并做好檢查的詳細記錄。要求支架穩(wěn)固,安全性能滿足要求,各部位間連接緊密,不得發(fā)生脫扣,松動,步距偏大,頂托外露長度超出規(guī)范要求等可能引起支架坍塌,實際形成拱軸線與設計拱軸線不符,引起受力變化等病害的發(fā)生。底模鋪設在拱架搭設完成后進行。在拱架頂托上沿拱圈縱向鋪設10 cm×20 cm弧形方木粗調拱圈線形,弧形方木長度同拱圈內弧長,縱向弧形方木鋪設好后,鋪設橫向10 cm×10 cm方木作為龍骨,在方木與頂托的空隙間用木楔填塞緊密。底模厚度為δ=15 mm,平面尺寸為1.22 m×2.44 m的竹膠板)直接用鐵釘釘在方木上。
為保證支架的整體橫向穩(wěn)定性,在跨徑3/8L和1/4L處設置浪風索,捆綁點應上下游對稱交叉設置,且應對等拉緊,整個支架在施工期間應避免雨季水量增大,管道無法全部排除后,河道內水流的沖擊和漂浮物的撞擊,以保證整個施工期間的支架安全。
在河道上游設置緩沖池,用以減慢水的流速,同時可將部分漂浮物進行沉淀隔離。
拱架預壓采用沙袋進行,預壓完成后所余沙也可用于其他部位地基換填處理等的施工。
1)按照支架所受全部荷載的重量準備預壓材料,預壓材料應本著施工裝卸方便,便于計量的原則選用,本工程擬用袋裝沙,按不同重量分別備用,設專人稱量、專人記錄。準備好的沙袋應保持干燥,以免造成預壓重量的變化,向拱架上加載時應采用吊車進行吊裝。
2)預壓施工前在拱架上布置好控制點,應按照施工順序對支架逐漸加載,通過加載過程中觀察數(shù)據(jù)與原始數(shù)據(jù)的變化做出適當調整,保證拱架預壓過程中受力均勻。每次預壓荷載施加完畢后暫停20 min,對拱架進行測量,觀察其受力變形情況,確保安全后再進行下一級預壓加載。待全部加載后觀察24 h,再按照加載的逆順序逐級卸載、逐級測量并詳細記錄。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停止加載,分析原因,及時進行補救處理。
拱圈底、側模均采用竹膠板,由于拱圈弧度的原因,在鋪設完成后,竹膠板與鋼管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隙。因此,在加載后,需及時測量支架的變形及下沉數(shù)據(jù),重新計算確定預拱度,按拱軸線線型確定各節(jié)點的預拱度值,用以保證設計拱軸線的線型準確,控制非彈性變形引起的拱軸線偏位。
模板安裝前應嚴格檢查其尺寸,同時涂刷脫模劑,在調緊對拉螺栓前應對模板整體線型及高程進行檢驗,如有偏差應及時調整,對拉螺桿間距按照60 cm設置,考慮到澆筑時對模板沖擊力較大,故對下側2層對拉桿選用雙螺帽進行擰緊,對模板間的縫隙采用雙面膠進行封堵,模板接頭處均設置為企口縫,在模板頂面設置定位方木,保證接縫平順,線型美觀。
拱肋側面模板一定要按樣板分段制作,然后拼裝在底模上,模板在適當長度內應設置變形縫,寬度2 mm,以免拱架沉降時模板頂死,拱圈拱頂處應設置活動模板以免清除雜物,在拱軸線與水平角傾角較大的區(qū)段,應設置頂面蓋板,以防止混凝土溢流。
拱圈應該從拱腳向拱頂順序依次澆筑,最后拱頂處合龍。由于拱架位置較高,需采用車載泵進行混凝土澆筑,施工中應控制好混凝土下落高度,減小支架處動載的增大,造成底模變形,使支架的安全穩(wěn)定性受到影響。
澆筑順序應按拱圈全寬度,由拱腳處向拱頂對稱澆筑,并且應該在兩側拱腳混凝土初凝前全部完成整個拱圈的澆筑,若由于現(xiàn)場原因不能在限定的時間范圍內完成拱圈澆筑,則需在拱腳處預留隔縫,并在最后澆筑隔縫混凝土,該縫寬度設為0.5 m,混凝土標號高于拱圈混凝土一個標號,同時該縫應與拱軸線垂直。
若在澆筑過程中出現(xiàn)跑模、漏漿或支架發(fā)生較大變形時,應停止?jié)仓幚砗笤傩惺┕ぁS捎诨炷梁穸燃皾仓娣e較大,故按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guī)范進行混凝土施工,分層澆筑厚度不大于30 cm?;炷翝仓瓿珊?,及時收面,避免出現(xiàn)平整度差、表面裂縫等質量問題的發(fā)生,待二次抹面完成后盡快予以覆蓋和灑水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為7 d。
為使原由拱架承擔的橋跨結構的重量逐漸向拱圈自身轉移,故拱架卸落需按一定的順序均勻卸架。拆架順序:先拆除邊跨1/4L~3/4L處支架,再拆除中跨1/4L~3/4L;接著拆除0~1/4L處支架,最后拆除中跨0~1/4L。
卸落量開始宜小,以后逐漸增大,縱向應對稱均衡卸落,而沿橫向則應同時卸落,卸落前應在卸落設備上做好擬卸落的數(shù)量標記,拆卸拱架時應對拱圈的混凝土強度質量,拱圈拱軸線的坐標位置,卸架設備的準備情況,氣溫的變化情況,臺背填土的情況進行全面了解核查,均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落架。
應安排專業(yè)測量人員嚴格檢測卸落過程中各工程部位的變化情況,避免因位移變形而產生拱圈的裂縫。卸架的施工時間宜在白天氣溫較高時進行,這樣便于觀察,便于保證施工時人員及機械的安全,減少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拱橋施工中,拱圈的施工是最重要的施工部位,一定要做好支架地基的處理,支架變形的消除,混凝土澆筑的順序、拱架的卸落順序等,只有在施工前對方案進行可行性的研究,施工中加強各項工序的檢測頻率,做好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保證拱圈的拱軸線線型準確,才能高質量的完成拱橋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