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秦銘澤 周 甜
(東北林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在快速進行,越來越多的居民希望在鋼筋水泥鑄就的居住空間中能有一片“城市綠洲”,同時十八大提出要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對公園綠地的建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園綠地布局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深刻影響著城市居民,特別是城市中的老人、兒童、殘疾人等弱勢人群對公園的使用頻率。然而人口的增長以及社會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造成大量城市用地用于開發(fā)建設,使得公園綠地資源變的短缺。因此如何保證有限的公園綠地能被高效、平等、便捷的使用,不僅體現(xiàn)著社會的公平性,而且也體現(xiàn)著社會人文關懷。
當前我國城市綠地規(guī)劃的評價側重于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城市綠化覆蓋率和城市綠地率3大指標[1]。這些指標只反映出了城市公園綠地量與人口數(shù)量間的關系以及城市間公園綠地建設水平的比較,忽視了公園綠地的服務效率和綠地資源的公平分配[2]。近年來許多學者強調為人服務的規(guī)劃理念,應用景觀生態(tài)學的分析方法,考慮多種因素對城市綠地規(guī)劃指標提出了優(yōu)化建議,其中可達性是最有代表性的新增公園綠地評價指標之一[3]。
可達性最早是在交通領域被提出,Hansen最早提出可達性的概念,認為可達性是通過某一交通工具從源點到目標點的便利程度,即到達過程實現(xiàn)的難易程度[4,5]。公園綠地可達性是指從源點通過克服空間阻力到達公園綠地的方便程度,通過人們到達公園綠地所需的交通費用、空間距離、到達時間等來衡量可達性的優(yōu)劣。能夠評估公園綠地的服務潛力、選址的科學性、空間布局適宜性等方面,能夠更好的優(yōu)化城市綠地格局。
公園綠地可達性的影響因素非常多,如公園綠地周邊土地類型、交通便利度、地形地勢、交通費用、人口密度、公園綠地面積、公園綠地類型等,考慮到公園綠地主要以人為本,即方便人們到達公園且提高公園綠地的服務效率。因此公園綠地可達性的主要影響因素有5點,即交通成本、城市公園的吸引力、城市居民分布以及居民特征、周邊土地利用性質、周邊地形地貌特征[6-8]。
1)交通成本。居民點與公園綠地之間的空間阻力大小或連通性強弱。一般以時間、距離、費用來表示。從源點到達公園綠地的時間越短、距離越近、費用越低,則連通性越好,可達性越強。
2)城市公園的吸引力。城市公園對居民提供的服務能力。主要受交通距離、公園面積、公園活動內容的豐富度等影響。交通距離越近,則居民進入公園的可能性越大;公園面積越大,則對居民的容納量越大,提供的服務水平越高;公園活動內容越豐富,則會吸引越多的居民訪問公園。
3)城市居民分布以及居民特征。城市居民分布的疏密程度會影響公園綠地的訪問量。對于人口密度較高的區(qū)域,公園綠地的訪問率越高,則公園綠地的可達性越好;反之亦然。而居民的年齡、性別、民族等特征會影響公園綠地的使用頻率,如60歲以上老人相比于其他年齡段人群對公園的使用率要高。
4)周邊土地利用性質。公園綠地周邊土地利用類型制約著其可達性。若周邊用地以居住、商業(yè)等用地為主,則公園綠地使用率較高,可達性則較強;若周邊用地以工業(yè)、倉儲等用地為主,則公園綠地使用率就較低,可達性則較差。
5)周邊地形地貌特征。公園綠地周邊地形地貌特征會影響其可達性。若公園綠地與周邊高差較大,則會降低其使用率;若公園綠地一側臨水,且無橋梁與其相連,則會限制其連通性。
當前對城市公園綠地可達性的分析研究主要有以下3類6種。
1)統(tǒng)計分析法。通過統(tǒng)計各類公園的個數(shù)、大小、類型、游人容納量等指標來分析評價公園的可達性,其中指標越高則可達性越好。優(yōu)點是操作方法簡單,結果便于解釋和理解,考慮的因素比較全面;缺點是數(shù)據(jù)獲取較為麻煩,誤差較大且耗費的人力物力較多,效率較為低下。
2)旅行距離或旅行費用法。通過計算公園綠地和居民間的交通成本(距離、時間和費用),將分析結果的可視化,能夠清晰直觀地顯示各處地理位置對居民到達公園綠地的阻力值。包括緩沖區(qū)分析法、費用加權法、網(wǎng)絡分析法。a.緩沖區(qū)分析法。以公園入口作為源點,以最大服務范圍作為半徑建立多重緩沖區(qū)。包括點緩沖和面緩沖兩種形式。優(yōu)點是方法簡單易操作,考慮到不同的公園綠地類型和其服務半徑,能夠反映不同公園類型在可達性上的差異;缺點是此種方法是以直線衡量可達性范圍,沒有考慮城市交通路網(wǎng)、景觀異質性和前往公園過程中的景觀障礙,因而容易高估公園的服務范圍。b.費用加權法。以城市用地的柵格數(shù)據(jù)作為依據(jù),給各類土地單元賦值,運用最短路徑搜索法計算到達公園的累積阻力(時間、距離、費用等),計算區(qū)域內每個居住組團到達公園入口的累積成本。優(yōu)點是該方法考慮了各類城市用地性質,計算了居民穿越各類用地的阻力,有了一定的進步;缺點是在給各類土地單元賦值時,因其阻力值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忽視了內部單元的異質性,往往對分析結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c.網(wǎng)絡分析法。是對交通路網(wǎng)、城市基礎設施分布特征等進行可視化和立體化。該方法是通過分析某種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車、公交車或自駕車),以交通路網(wǎng)為基礎計算城市公園在某一阻力值下的覆蓋范圍,常以出行范圍大小和出行時間為評價指標。優(yōu)點是關注交通網(wǎng)絡布局,以居民進入公園的實際方式為基礎,真實反映了居民進入公園的出行情況;缺點是需要依賴完整的城市道路分布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獲取較為困難,沒有考慮周邊的人口分布狀況和公園對居民的吸引力。d.最小距離法。將居民聚集地和公園綠地的入口抽象為點,通過分析點與點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來評估公園綠地的可達性。優(yōu)點是方法形象直觀,易于理解,且在計算過程中不需任何參數(shù),多用于城市公園服務公平性研究;缺點是只考慮了人口分布,忽視周邊景觀障礙和空間阻力,易高估公園服務范圍。
3)引力勢能法。該方法是萬有引力定律的延伸,認為公園對居民的吸引力隨著到達公園成本的增加而遞減,隨著居民對公園綠地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優(yōu)點是不僅考慮了居民到達公園的距離影響,也將公園自身的吸引力如面積大小、景觀質量等作為參數(shù),同時考慮公園與居民之間的引力作用;缺點是計算模型較為復雜,且計算方式各種各樣,尚無統(tǒng)一標準,而且難以解釋說明和直觀判讀。
當前多采用緩沖區(qū)法或最小路徑法等線性分析方法作為公園綠地可達性的研究方法,只計算了居民到公園的直線距離,而忽視居民抵達公園的實際路徑;或考慮居民到達公園的實際路徑,但忽視公園周邊用地性質、人口分布、公園對使用人群的吸引力等。在分析評價公園綠地可達性中,由于影響因素的考慮不夠全面,常常高估公園綠地的實際服務范圍,造成公園綠地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合理,使得公園在公共服務的功能上出現(xiàn)了服務盲點的情況。
公園綠地作為建設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重要一環(huán),其可達性不僅能夠反映出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綠地資源的分配效率和生態(tài)效益。由于當前可達性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且每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尚未形成統(tǒng)一成熟的可達性分析評價。因此需要更全面考慮公園綠地可達性的影響因素如交通成本、城市公園的吸引力、城市居民分布以及居民特征等,將多種公園綠地可達性的評價方法相結合,盡可能的提高可達性評價結果的精度,以優(yōu)化公園綠地空間格局。
[1] 程 巖,劉 敏,李明陽,等.基于2步移動搜索法的城市郊區(qū)公園綠地空間可達性分析[J].中南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11(3):31-35.
[2] 孫振如,尹海偉,孔繁花.不同計算方法下的公園可達性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2(S1):162-165.
[3] 李 博,宋 云,俞孔堅.城市公園綠地規(guī)劃中的可達性指標評價方法[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618-624.
[4] Hansen W G.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u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59(25):73-76.
[5] Harris B.Accessibilit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and Statistics,2001,4(23):15-30.
[6] 邵大偉,吳殿鳴,丁金華,等.南京中心城區(qū)綠地可達性分析[J].北方園藝,2014(5):78-81.
[7] 秦 華,高駱秋.基于GIS——網(wǎng)絡分析的山地城市公園空間可達性研究[J].中國園林,2012(5):47-50.
[8] 桂昆鵬,徐建剛,張 翔.基于供需分析的城市綠地空間布局優(yōu)化——以南京市為例[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5):12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