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科學課就是以實驗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們進行探究活動,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提供空間。既然小學科學以實驗為基礎,那么實驗設計的好壞直接關(guān)系到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好的實驗有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教材內(nèi)容的完成。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實驗存在著一些不足,給我們留下許多遺憾和困惑,需教師適時改進創(chuàng)新。
關(guān)鍵詞:實驗;創(chuàng)新;科學
一、 實驗體會的不夠及改進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空氣的熱脹冷縮》中,觀察空氣是否具有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學生配套實驗包中只有一個已粘連的小氣球。課文插圖中的錐形燒瓶及氣球更適合老師做演示實驗。瓶內(nèi)的空氣遇熱體積膨脹,瓶內(nèi)的空氣就會往外擠,氣球皮鼓脹起來。瓶內(nèi)的空氣遇冷體積縮小,瓶內(nèi)的空氣就會往里縮,氣球皮癟下去。分析氣球的脹與癟能反映出空氣的熱脹冷縮,而導致氣球脹與癟的是溫度的不同,冷熱不同。因此學生的分組實驗也需要準備熱水、常溫下的水、冰水,還需要一大堆的瓶瓶罐罐,同時還要保證氣球與錐形燒瓶接口的密封性,復雜異常。實驗效果比較明顯,但對學生的感官刺激不夠強烈。我感覺最好能讓學生用簡單的器材自己動手做,體會更深刻一些。
改進:實際上關(guān)于空氣的熱脹冷縮早就有成熟的經(jīng)典實驗,采用試管+橡膠塞+直角玻璃導管。實驗時用手掌捂,使試管內(nèi)的空氣熱脹冷縮來移動玻璃導管中的一段紅水。教學中可利用教師的演示實驗來設計“比一比誰的熱量大的教學活動”吸引全班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達到教學的目的。
又如:《空氣占據(jù)空間嗎》,讓學生把一團紙巾放入杯底,再將杯子垂直倒扣入水中,取出杯子,觀察紙巾是否浸濕。這個實驗簡單有說服力。但部分學生實際操作時將杯子垂直倒扣入水中,總會有一些小誤差。于是我為了加深學生的切身體會,改進了一下:用兩個透明飲料瓶,把瓶蓋擰下來背靠背粘貼在一起,在兩個瓶蓋中間鉆上小孔,再把瓶蓋擰到其中的一個空飲料瓶上,接著把帶蓋的飲料瓶倒立,擰緊到另一個帶有顏色水的飲料瓶上。實驗器材準備好了,接著提醒學生思考并觀察:我現(xiàn)在把帶有顏色水的飲料瓶上倒過來放到上方,水會不會嘩啦啦流入下方的空飲料瓶里?學生通過思考甚至爭論,再觀察現(xiàn)象,此實驗效果明顯,趣味性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印象更深刻一些,體會更多一點。
二、 實驗材料的不足及創(chuàng)新
我們學生配套的小學科學實驗材料包對學生的一些實驗操作有一定幫助,但有些材料易碎易弄丟,可操作性缺乏,存在著一些先天不足。有些孩子甚至當垃圾扔掉了。結(jié)果就是老師浪費精力和時間,學生挫傷了科學探究積極性。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熱》單元《熱是怎樣傳遞的》有兩個活動:(一) 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通過實驗讓學生感知熱是怎樣傳遞的,明白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二) 課文實驗:要求在一段鐵絲上每隔一定距離用蠟粘上一根火柴,將鐵絲固定在鐵架臺上,火柴都向下懸掛,用酒精燈給鐵絲的一段加熱。觀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來。課文的要求是用蠟粘,課前我讓學生進行嘗試,等到上課時,學生就向我抱怨,都說粘不牢,成功者寥寥無幾,那么簡單的實驗為什么會不成功呢?問題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找問題:通過了解又自己親身實驗終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我們都知道蠟燭燃燒時流下的蠟會在桌上凝固。由于蠟先要熔化成液體,然后滴在鐵絲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蠟的凝固時間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難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進:改蠟為醫(yī)用的凡士林或者黃油也行。找來了一些醫(yī)用的凡士林交給學生去嘗試,經(jīng)過一番忙碌,教室里響起了陣陣歡呼聲。
三、 實驗材料缺乏及尋找
有些科學實驗材料儀電站沒有配發(fā),也買不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要做實驗,你老師還得去費一些周折,提前去找好材料來呀!例如:三年級上冊材料單元《比較韌性》里,研究長短、厚薄、寬窄一樣的鐵條、木條、塑料條、紙條哪種材料更有韌性?要完成實驗,必須先準備這些材料:塑料條的米尺市場有賣,木條和紙條也可以自己做,我想用鋼尺代替鐵條,可是厚薄又不一樣,很難達到教科書的要求,只好將就著完成了實驗,但心里總有點兒不踏實的感覺。
我熱切盼望能改進一些實驗方法,或能有配套的實驗器材,至少讓老師完成演示實驗時不會勉為其難。
又如五年級上冊《光》單元《影子》實驗時,實驗室里的太陽高度儀幾乎是一次性用品,軸心讓學生一插一拔,差不多全斷了。于是孩子們自己設計實驗,用一支鉛筆或者圓珠筆的筆芯穿過一張白紙,再固定插入一塊橡皮里,通過實驗,每個小組測出了物體的長度和影子的長度,匯總后分析、比較數(shù)據(jù),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所有的影子的長度和物體長度頂點的連接點、角度相似,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影子有什么特征,物體和影子有什么關(guān)系,并且又產(chǎn)生疑惑:巧合還是規(guī)律?這樣為“太陽的位置在斜線的延長線上”“光沿直線傳播”的學習打下基礎。
“我看見了,我聽到了,就可能記住了;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身參加實驗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關(guān)鍵。隨著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推進,科學課堂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如:學生配套實驗包操作有些難度;實驗設計有些難以實施;實驗抽象難以直觀等等。對于這些現(xiàn)象,一線的教師須因地制宜適時改進。教學實踐證明,實驗設計的好壞直接關(guān)系到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教學中有困惑才會想著去解惑,在解決迷惑不斷想辦法的過程中,你一定會有所收獲。相信自己,也相信學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參考文獻:
[1]直擊新課程學科教學疑難——小學科學.
[2]小學科學實驗教學.
作者簡介:
涂艷容,湖南省益陽市,益陽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