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泰山 權玉龍
摘要: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量農(nóng)村剩余勞動力轉(zhuǎn)移到城市,農(nóng)村留守學困生數(shù)量也隨之增長。農(nóng)村留守學困生的心理問題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需要我們廣大教師群體的關注和關愛。
關鍵詞:留守學困生;心理問題;對策
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留守學困生的主要問題以及教育對策,結合了筆者的實踐經(jīng)驗和一些想法,特別分享如下:
一、 留守學困生的現(xiàn)狀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許多農(nóng)村青壯年勞動力到城市謀生。因此各種問題的出現(xiàn)和限制,使得他們不得以將子女留在農(nóng)村,這就是“留守兒童”的由來。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缺乏家庭的溫暖,學習上得不到應有的輔導和督促,許多孩子存在心理上的問題,成績偏低不甚理想,淪為了留守學困生。
二、 留守學困生心理問題分析
1. 性格的缺陷。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父母,最好的學校是家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和他們的聯(lián)系還有陪伴少之又少,他們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容易形成孤獨、自卑甚至是消極的心理。而由于監(jiān)護的不力,留守學困生對學習無望,這在無形中讓他們的性格變得更加自私、霸道還有逆反。
2. 認知的水平較差。孩子的人生觀、道德觀的最早形成是父母的影響,這些最初的價值觀念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于自己以外的世界非常的敏感,再加上缺少父母的教育,使得他們很容易在思想和觀念上認識的水平較差,甚至是有所偏差,以至于將來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
3. 行為的偏差。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的結果往往是隔代教育或者是親戚撫養(yǎng),這樣孩子的基本生活雖然得到了保障,但是孩子與他們有著代溝和隔閡,心中的煩惱不能訴說,心中的痛苦不能發(fā)泄,便有可能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來宣泄。而對于孩子,祖父母和孩子的親戚,只要孩子不犯特別嚴重的錯誤,一般不會進行有效的管束,這就讓孩子的惡習愈演愈烈,造成行為上的偏差。
三、 “留守學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對策
“留守學困生”這個問題是長期存在的,這些學生的健康成長,未來的道路如何,牽動著廣大家庭的心,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我們作為一線教師,要把這當成一種責任和義務,勇敢的面對,積極的行動。
1. 家庭對“留守學困生”教育措施
(1)父母應經(jīng)常性地與孩子聯(lián)系,或者至少保證父母一方在家,和孩子多做一些溝通,聽聽他們的心里話,了解他們在想什么,并且督促他們好好學習,遵守學校的各項紀律,做一名優(yōu)秀的少年。
(2)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代理監(jiān)護人不能熟視無睹,要學會及時的處理和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可以聯(lián)系孩子的父母,還有孩子的老師,不能讓孩子一直處于困惱之中。
2. 學校對“留守學困生”教育措施
(1)發(fā)揮集體的力量,溫暖孩子的內(nèi)心。孩子遠離自己的父母,肯定會有孤單無助的感覺,所以要發(fā)揮班級的力量,讓孩子們多在一起溝通和玩耍,讓孩子不感到孤單。除老師熱心輔導外,班級也應組建學習小組。學習小組內(nèi)建立相互交流、幫助機制,以便及時解決學習中的困難。
(2)成立心理咨詢角,制定宣傳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課程,聘請專業(yè)的心理教育教師,為留守學困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和教育,讓他們的內(nèi)心陽光起來,活潑起來。讓他們清楚的認識生活和學習,樹立信心,尋找解決困難的途徑,勇敢的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艱辛。
(3)建立檔案。在開展調(diào)查分析基礎上,我們?yōu)樾睦斫】荡嬖谝欢▎栴}的學生建立專門檔案,把留守學困生的基本情況以及各階段變化情況記錄下來,落實重點對象的幫“困”措施,開展個案研究。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實行獎勵。關注留守學困生中的“問題學生”的教育。我們應該把問題學生按學習、行為、心理等三大類建立個案研究檔案,并落實重點對象的幫“困”措施,進行跟蹤幫扶,努力做好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 社會對“留守學困生”教育措施
(1)在社會環(huán)境上來說,要建立健全留守學困生的教育和監(jiān)管體系。明確監(jiān)護人的責任和義務,以及社會義務輔導員,鼓勵身邊沒有小孩的父母進行義務教育。還可以舉辦多種的社團活動來豐富留守學困生的生活,并且對游戲室、網(wǎng)吧等等場所進行制度管理,嚴禁青少年進入。
(2)對于法制建設要加強力度,建設良好社會風氣,讓學困留守學生少接觸消極文化。留守學困生大多有很多自由的時間,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他們比較多的興趣就是看電視、打游戲、游玩鬧事,這些都要得到有效的監(jiān)管,讓監(jiān)護人擔負好職責。
總之,留守學困生是目前一個不小的社會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而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盡可能的去幫助他們溫暖他們,讓他們可以順利健康的成長,更好的推動教育的開展,以及和諧校園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楊曉玲.關注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J].中國市場,2007,(2).
[2]李寶峰.農(nóng)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干預[J].教育探索,2005,(5):82-83.
[3]陳文德.學習困難兒童指導手冊——感覺統(tǒng)合積極療法[M].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
胡泰山,權玉龍,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