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永 慶
(山西宏博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祁縣 030900)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東觀鎮(zhèn)喬家堡村。該院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歷經多次擴建于民國初建成,為全封閉城堡式建筑群,是一座集中體現我國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宏偉建筑群[1-3],具有很高的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作為清代的民居,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喬家大院都堪稱中國古代建筑民居的典范。其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是這一宏偉大建筑群經歷數百年風雨而安然無恙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古代建筑大師的高超技藝。
喬家大院是以磚木結構為主的建筑,而這些建筑材料都易潮畏濕。雖喬家大院所處的祁縣屬溫暖帶大陸性氣候,雖以干旱現象最為普遍,但是夏季多雨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2]。所以其在營建過程中也很注重采取各種防水防潮措施,修筑有比較完善合理的排水系統(tǒng)。
喬家大院在初建時,在總體規(guī)劃上就已對排水問題考慮得十分周到,將房址選在村內地勢較高的位置。在隨后的建造過程中亦遵循一個規(guī)律,喬家大院的第一院、第五院都是三進院,其地基也是由南到北逐漸增高,院內隨著地勢的增高,北面的房子地面比南面的地面高出近1 m,這樣巨大的落差使得雨水很難聚集,雨下再大,水都可以沿著地勢落差流走。大院北側后墻可以看出背面正房臺基比院外地面高出3 m~4 m。
臺基為建筑物地面以上,墻柱腳以下的磚石部分。它是建筑物的一個基礎防潮設施。據喬家大院附近居住的老一輩人說喬家大院最初開工建造時,地面基礎工程做得相當扎實。臺基的基礎寬度有2 m多,底部用灰土夯實后再用青磚砌筑,在與地面交接處放置條石,以增強建筑物整體穩(wěn)定性?;A上面兩人推著手推車都不會覺得擠,可見當時喬家對基礎建設的重視。大院甬道兩側房屋外墻底部有寬80 cm,高30 cm的臺明護坡,側面用條磚砌成墻面,上沿鋪設條石,坡面鋪墁條磚。同樣在大院臨街的三面外墻下部也全部都有護坡,這樣確保了墻體穩(wěn)固,起到了防水防潮的作用。
建筑物單有牢固的基礎是不夠的,合理的建筑結構也是保護其屹立不倒的重要條件。喬家大院的屋頂使用的是我國古建筑中較為普遍使用的一種抬梁式木構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設計向院內傾斜的單坡頂,積水皆流入院內,有“水不外流”之意??拷菁箓绕露瘸^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慣性沖出檐處。除了結構以外,屋頂的建筑材料也考慮了防雨和保溫的需要,屋面通過梁架找坡后上鋪椽,椽上面鋪設2 cm望板,望板上再鋪上護板灰,等護板灰干后再鋪設麥稈、黃土、白灰拌和而成的泥背,干透拍實后進行二次泥背施工,最后鋪設青灰背層,等干透后進行瓦施工,瓦的應用有效的防止了雨水對屋頂苫背層的沖刷,更加有效的增強了屋面雨水的排水性能。
平房頂略有坡度向檐邊傾斜,每間隔2 m左右設有一處排水口,部分平房屋頂的排水道修筑在前墻墻體內部,屋頂排水大量采用有組織的自由落水方式。排水口設置在女兒墻的墻跟處,屋面平面位置開方形或圓形的洞口,洞口下部設置溝眼,并從溝眼處伸出排水槽。排水槽是屋頂坡度最低的地方,下雨時雨水大多匯集到該位置。為了使墻面免受雨水的侵蝕,排水槽通常都會由四五層磚以疊加的方式砌筑向墻外挑出,并在底部疊放瓦片鋪砌,端部設有“滴水”,或者直接安裝鑄鐵水槽代替。部分院落正房會對排水口進行磚雕,“滴水”也采用具有裝飾性圖案和紋理,以其考究的磚雕作為屋頂裝飾的手段,反映出當時喬家的資本雄厚,也代表了當時民間建筑工匠的高超工藝。對于另外一種不設女兒墻的屋頂,在房屋的檐墻與屋頂相接的部位用筒瓦做成圓角,用于擋水,其中筒瓦中間開設溝眼,屋面雨水順著溝眼流到檐口滴水處。有抱廈和坡檐的前檐墻屋頂設置正脊和垂脊,溝眼設置的屋脊的下部,水順著屋面瓦流向地面。
喬家大院的院內地面多以方磚鋪墁,方磚不僅起到散水作用,較大的雨水可順著地面迅速流入排水溝進入甬道,較小的雨水則順著方磚的毛細孔滲入地下。院內地勢一般中間高兩邊低,下雨時,雨水沿著地面與建筑物臺明形成的落差順勢而下,快速排到出水口,這樣即使雨天院內中間也不會積水。
在地面正門臺基兩側墻腳各設一處出水口流入院內。院內多數水道為磚灰結構的暗水道,有的水道左、右、下方還砌有石制槽體,防止雨雪水滲入地下損壞地基,上面鋪墁方磚與地面保持水平。其進、出口都以石料雕如意頭等勾滴形式進行裝飾,既美觀又可抵抗水流沖擊。各個院落的水不隨便向外開通流出,其水路都自成體系。里外院的水流干道相互連接,水口或明或暗,許多水路穿門道或房屋而過。每個正偏偏院落的水流最后匯集一起從一個總出水口向甬道流出,每逢雨天,雨水從屋面流入地面后進入地面的排水孔,逐層下落流經過暗排水從石質水渠流入甬道??蓪⒃簝鹊挠晁查g排盡,尤其是大雨滂沱之時,各院虎口石質水渠噴水,蔚為奇觀。喬家大院甬道由厚度300 mm條石于兩側靠臺基和護坡處縱向鋪設,中間則橫向交錯鋪設。條石具有較強的憎水性,可使各院落匯集的雨水能夠快速通過甬道,條石本身較強的抗壓性及條石本身的重量保護了甬道兩側墻體的臺基,也能承受車馬進入的重壓,使得基礎不會下沉變形。
大院整座古建筑群的總出水口位于甬道盡頭的大門,為便于排水,大院的中軸線甬道地形自東向西逐漸升高,甬道南北兩側的院落地勢也順次逐級抬高,符合“前低后高,子孫英豪”的風水觀念,也迎合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俗語[4],院中東西向的甬道明顯地體現了這一特點。大院建筑群以甬道為中軸線,把六個院落分為南北兩大部分,這些院落的地勢則由南、北兩側分別向中間的甬道傾斜,即甬道以北的三座院落北高南低,甬道以南的三座院落則為南高北低,雨水經彎彎曲曲的地下水道,從各院門旁的出水口流入甬道,最終這些水流都匯聚甬道,從宅門旁的總出水口流出大門外,有“盤龍水道,水旺財足”之說。這樣各個院落的水皆會流入甬道,再由甬道自西向東流向大門之外。
喬家大院歷經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卻依舊穩(wěn)固如山,這得益于當時工匠高超的建筑智慧,因地制宜地采用先進的建筑格局和排水工藝,使得像喬家大院這一我國為數不多的民居古建筑群能夠完好的保存下來,其規(guī)模宏偉的院落布局都成為珍貴的歷史遺存,為我們研究清代民居建筑排水工藝等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喬家大院的院落布局、建筑形式、裝飾細節(jié)等無一不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宗法禮制、尊卑秩序和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人生哲學以及當時社會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時尚[5]。反觀現今社會,鋼筋水泥,機器轟鳴,現代化的技術似乎已解決了所有難題。光鮮外表的籠罩下,是人們難以掩埋的對自然的膽怯,與古人倡導的因勢利導不同,現今的人更熱衷于用現代的科學力量去改造自然。但現代技術在自然面前顯得那么不堪一擊,高樓林立的光鮮之下卻是那般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