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學科的故事性、記憶性等文科課程的特性給教學帶來了一些困難,因此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成為了教師們亟待思考的問題。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進行初步的探究和分析。
關鍵詞:情境;重現(xiàn);理解;記憶
歷史學科雖然具有顯著的故事性,但是許多歷史史實距今年代久遠,對于學生的理解會造成一些障礙,導致學生失去興趣;作為文科課程,其記憶性凸顯,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成效和成績,而記憶環(huán)節(jié)往往也是學生們在接觸歷史課程時的軟肋。作為文科課程的歷史學科,它的記憶需要在了解史實并深入理解的基礎之上開展。根據上述現(xiàn)狀,教師們可以探究更加優(yōu)化的方式來助力教學,具體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熱情
情境的營造可以促使學生快速融入課堂,為知識的順利展開提供保障,并且激發(fā)出學生的主動性,避免“被動學習”帶來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為課堂起到奠基作用。據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有趣的情境,引發(fā)學生的熱情。
比如“民族團結的加強”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輔助學生掌握我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史實并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與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課堂上,我先給學生們播放了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愛我中華》,讓學生們盡情欣賞這首經典歌曲。之后,我問大家:“歌曲里提到了五十六個民族,請問大家,你們能說出這五十六個民族的名字嗎?”大家紛紛搖頭,于是我鼓勵他們將自己的聽說過的民族名稱都說出來,學生們開始踴躍發(fā)言,最后全班一共說出來了二十多個民族,我向他們豎起了大拇指。如此一來,就很自然地將學生們帶入了關于“民族”的情境之中,引發(fā)了大家對于我國眾多民族的熱情。其后,我將大家不熟悉的民族通過多媒體的形式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學生們都感到大開眼界,同時對我國的民族文化和容納如此之多民族的氣魄油然而生了自豪感。趁著學生對各個民族懷有充沛熱情的時機,我問他們:“既然我們的國家包容了這么多民族,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國家是如何管理這些民族的嗎?我們的民族政策是什么?”這一問題引發(fā)了學生們的好奇,同時也巧妙地將新課引了出來。情境的營造不僅完成了導入環(huán)節(jié),更引發(fā)學生的熱情,一舉兩得。
二、 重現(xiàn)歷史,加深理解
有些史實距今時間過長,學生們只依靠課本文字的抽象描寫和教師的復述并不能很好地感知歷史事件,導致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都不到位。對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讓歷史在課堂上重演,比如通過安排播放影視片段的方式等。
在講授“全民族的抗戰(zhàn)——七七事變”這一課之前,我專門拿出了一節(jié)課用來給學生們播放電影《七七事變》《東京審判》的片段和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同學們看得都十分投入,同時也對祖國遭受日軍侵華這樣的災難有了很深的感觸。學生們看過影片之后再聽課堂內容,這樣的方式就對新知識接受得更加快速而高效了。此外,電影和紀錄片帶給學生們更加直觀的感受,這是課本和教師不能給予的,學生們也一致反映很喜歡通過觀看影片學習歷史的方式。通過影片播放的形式,讓歷史在課堂教學中重新上演,不僅以生動直觀的畫面打動學生,使他們更深入地感知了歷史知識,還豐富了課堂教學方式,活躍了課堂氛圍,為歷史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教師們嘗試。
三、 隨堂測驗,輔助記憶
文科課程的共性是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牢固、準確記憶,而這一點也成為不少同學頭痛的問題。歷史課程的知識點繁多,而記憶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要從點滴做起。據此,教師們可以適當地組織課堂測驗,輔助學生記憶重點內容。
每完成一課的講授或者一章的學習,我會利用5~1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測驗,如講完“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這一課后,我讓學生們快速拿出一張紙,然后出了10道小題,題目中涉及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如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的原因、列舉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的英雄故事、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原因及其意義、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的概述、我國政府如果不派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嚴重后果等。這樣的測試首先可以輔助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內容;其次,能夠有針對性地檢驗出學生的聽課效率,從而體現(xiàn)出我授課時的不足之處;再次,測驗的形式還可以激勵學生認真聽課,促使他們邊聽課邊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快速記憶,并且為他們找到課堂的重點所在指明方向。隨堂的測驗融入了督促學生理解和記憶的環(huán)節(jié),同時又能夠反饋課堂的效率,其效果可見一斑。
總而言之,初中歷史的教學可以從有目的地營造情境開始,調動學生的熱情;之后可以創(chuàng)新策略,重現(xiàn)歷史,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后,可以借助隨堂測驗來檢驗授課成效,同時輔助學生記憶重點內容。以上是我關于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優(yōu)化方式的初步總結,希望能帶給大家新的思路。今后我會繼續(xù)鉆研教材、創(chuàng)新教法,爭取將歷史的課堂組織得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謝向明.淺談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9,(11).
[2]李秀娟.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J].廣西教育,2013,(22).
作者簡介:
王雪梅,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橫頭山鎮(zhèn)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