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志,蒙秉新,譚茜
(海南省人民醫(yī)院,海南???70102)
慢性濕疹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炎癥反應,發(fā)病率極高,病因較為復雜,有文獻報道Th細胞分化紊亂是引起濕疹的重要原因,Th細胞可分化產(chǎn)生Th1和Th2等細胞亞型,可分泌產(chǎn)生多種白介素家族細胞因子,進而誘導機體免疫反應,刺激嗜酸性粒細胞,促進IgE釋放、,最終誘發(fā)變態(tài)反應[1-4]。臨床將其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期,流行病學調(diào)查表明該病在一般人群患病率為7.5%,可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發(fā)生,但以老年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5]。臨床對該病的治療常采用抗組胺藥、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糖皮質(zhì)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劑類藥物進行治療,均取得了一定療效。氯雷他定作為二代抗組胺藥物,在過敏性鼻炎、蕁麻疹以及皮炎等疾病的治療均有一定的療效[6-7]。白芍總苷是中藥白芍的提取物,研究表明其具有較好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8]。本研究旨在探討氯雷他定聯(lián)合白芍總苷對慢性濕疹患者免疫功能及細胞因子的影響,為臨床提供指導。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2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蕁麻疹病例84例,按入院順序進行編號,并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19~64歲,平均(37.4±5.7)歲,病程6周~7年,平均(17.4±6.2)個月;觀察組患者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齡18~64歲,平均(36.1±6.2)歲,病程6周~6年,平均(16.9±2.8)個月。2組病例各項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方案報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病例納入與排除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確診為濕疹患者,病程≥6周;②年齡18~65歲;③近期(1個月內(nèi))未服用抗組胺藥及免疫調(diào)節(jié)劑者。排除標準:①心臟病及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tǒng)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②對氯雷他定、白芍總苷過敏或不耐受者;③近期有服用大環(huán)內(nèi)脂類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劑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氯雷他定片(上海先靈葆雅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60821),給藥劑量10 mg/次,1次/d,連續(xù)治療3周;觀察組采用氯雷他定聯(lián)合白芍總苷進行治療,氯雷他定給藥方案與對照組一致,白芍總苷膠囊(寧波立華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70217),給藥劑量為0.6 g/次,2次/d,治療時間為3周。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①皮損評分參照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shù)(EASI)方法[9],分別在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皮損情況進行評分;②臨床療效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皮損評分降低超過95%為痊愈;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皮損評分降低超過70%,不足95%則為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有一定好轉(zhuǎn),皮損評分減少超過30%,不足70%則為好轉(zhuǎn);臨床癥狀、體征未見好轉(zhuǎn),皮損評分降低不足30%為無效。③Th細胞變化采用FAC-Starplu流式細胞儀檢測治療前后患者Th1、Th2細胞變化。④白細胞介素類細胞因子水平測定采用雙抗夾心法測定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IL)-2、IL-5、IL-10的水平。⑤IgE和嗜酸性粒細胞(EOS)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測定治療前后2組患者IgE水平;采用直接計數(shù)法測定嗜酸性粒細胞(EOS)數(shù)。
1.5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2.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比較組間差異,采用秩和檢驗分析等級資料組間差異,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有效率比較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Th細胞變化組內(nèi)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Th1、Th2細胞所占百分比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Th1/Th2值均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Th1、Th2細胞所占百分比以及Th1/Th2值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h1,Th2細胞所占百分比顯著低于對照組,Th1/Th2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Th細胞變化
2.3 治療前后2組患者白細胞介素變化組內(nèi)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IL-2水平顯著升高,IL-5和IL-10水平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IL-2、IL-5和IL-10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L-2較對照組明顯升高,IL-5和IL-10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2組患者白細胞介素變化
2.4 治療前后2組患者IgE水平和EOS數(shù)比較治療前后組內(nèi)對比,2組患者IgE水平在治療后均顯著降低,EOS數(shù)均顯著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IgE水平,EOS數(sh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gE水平較對照組顯著偏低,EOS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2組患者白細胞介素變化
目前,關(guān)于濕疹發(fā)生的原因研究認為免疫功能紊亂是主要因素,具體表現(xiàn)為T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失衡,進而影響其分泌功能,使體內(nèi)多種細胞因子水平異常,進而影響了機體的生理功能[11]。氯雷他定是臨床常用抗組胺藥,在蕁麻疹、濕疹等皮膚炎性疾病治療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而白芍總苷能夠通過多種途徑抑制機體自身免疫反應,抗炎作用確切[8,12-14]。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討氯雷他定聯(lián)合白芍總苷對慢性濕疹患者免疫功能及細胞因子的影響,為臨床更有效的治療濕疹提供依據(jù)。
T淋巴細胞分為輔助性T細胞(Th)、抑制性T細胞(Ts)以及細胞毒性T細胞(Tc)亞群。根據(jù)Th細胞表面標志及功能的不同,可將其分為Th1、Th2和Th17細胞亞群,Th1細胞能夠分泌IL-2,IL-2能夠促進T細胞增殖,刺激B細胞產(chǎn)生抗體,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會引起IL-2水平降低。Th2細胞分泌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主要為IL-5和IL-10,這些因子可抑制IL-2的釋放,從而進一步抑制了機體免疫排斥反應。此外,Th2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還能夠刺激IgE產(chǎn)生增多,以及嗜酸性粒細胞的增多。更有研究表明IgE與濕疹的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其水平高低與皮損的嚴重程度也密切相關(guān),其能誘導肥大細胞釋放的組胺,加重細胞受損程度。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h1、Th2細胞所占百分比顯著低于對照組,Th1/Th2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2高于對照組,IL-5和IL-10水平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gE低于對照組,EOS數(shù)少于對照組。上述結(jié)果說明氯雷他定聯(lián)合白芍總苷可更有效的改善紊亂的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目,以及IgE水平,從而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濕疹的臨床效果。其原因可能是氯雷他定能夠選擇性的拮抗外周H1受體,進而降低白三烯和組胺的釋放量,進而改善組胺所引起的過敏癥狀,改善慢性濕疹癥狀。白芍總苷是從中藥白芍根中提取得到的多種成分的混合物,包括芍藥花苷,芍藥苷、羥基芍藥苷等物質(zhì),能夠平衡Th1/Th2細胞,從而調(diào)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而濕疹的發(fā)病與Th1/Th2的比例失調(diào)密切相關(guān)。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可能存在較好的協(xié)同作用,從而有助于臨床療效的提高。這與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jié)論,氯雷他定聯(lián)合白芍總苷可調(diào)節(jié)慢性濕疹患者的免疫功能,升高IL-2水平,降低IL-5、IL-10水平,能夠有效治療慢性濕疹,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趙廣瓊,陽小敏,傅旭,等.IL-17在急慢性濕疹皮損中的表達及意義[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13,36(2):128-130.
[2]莊殿英,馬長孝.濕疹患者血清IL-10,IL-12p40及IL-18水平監(jiān)測及其臨床意義[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3,22(21):2350-2352.
[3]龍嘉,許翠,楊佳,等.炎癥性皮膚病的DNA異常甲基化[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42(1):15-18.
[4]楊敏,郝洪軍,張春媚,等.老年濕疹患者T輔助細胞相關(guān)細胞因子水平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2,31(4):316-318.
[5]顏艷,顧恒,陳祥生,等.南京地區(qū)部分中小學生皮膚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2,31(10):662-664.
[6]吳實,鄧列華,胡云峰,等.氯雷他定聯(lián)合冰黃膚樂軟膏治療亞急性及慢性手部濕疹的臨床觀察[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yī)學版),2012,33(6):608-611.
[7]高翔.枸地氯雷他定片聯(lián)合加味龍牡二妙湯治療皮炎濕疹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2017,28(9):1508-1510.
[8]種樹彬,蘭海梅,曾抗,等.濕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達及白芍總苷的干預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3):645-646.
[9]趙辨.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shù)評分法[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1):3-4.
[10]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6.
[11]Eyerich K,Pennino D,Scarponi C,et al.IL-17 in atopic eczema:linking allergen-specific adaptive and microbial-trigger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9,123:59-66.
[12]李傳應,王春,魏偉,等.白芍總苷對小鼠慢性皮炎-濕疹的治療作用及其部分機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8,24(10):1366-1369.
[13]劉濤.老年濕疹患者外周血白細胞介素-17、-23的表達及白芍總苷的干預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5):1213-1215.
[14]劉密.鹽酸左西替利嗪片聯(lián)合白芍總苷膠囊治療皮炎濕疹的臨床療效[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