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地方戲曲的發(fā)展困境與突圍策略
    ——以荊州地區(qū)荊河戲為例

    2018-03-20 18:31:59雒仁啟王華龍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5期
    關鍵詞:荊州戲曲

    雒仁啟 王華龍

    (長江大學 文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的短短50年里,100多個地方劇種消逝,平均每年失去2個劇種。[1]目前,我國現存260多種戲曲,因戲曲自身局限,加之近些年來各種文藝形式花樣翻新,戲曲受到嚴重沖擊,一些小眾的地方戲曲生存狀況更為堪憂。

    戲曲藝術從田間麥地到登堂入室,見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荊河戲是荊州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地方劇種。荊河戲起源說法不一,一說起源于湖南澧縣,傳到湖北荊州;另一說起源于湖北荊州,傳到湖南澧縣。兩地地理位置非常接近,同屬長江荊河段流域,故稱荊河戲?!懊駠踔?0世紀20年代后期,由于社會動蕩,荊河戲日趨衰落。抗戰(zhàn)以來,荊河戲瀕臨滅絕。建國后,荊河戲獲得重生,成立了一批專業(yè)的荊河戲劇團,整理、改編了一批劇目?!盵2](P108)如今,在戲曲發(fā)展普遍羸弱的大背景下,荊河戲發(fā)展再次進入了相對困難的時期,尋求生存的突圍。

    一、荊河戲的發(fā)展困境

    荊河戲誕生于農耕文明時代,當時文藝形式匱乏,生活單調,人們在街頭巷尾能看上一臺戲,便是很好的精神享受?,F如今像荊河戲這樣的地方戲曲逐漸跟不上文化更迭的進程,陷入了發(fā)展困境。

    (一)方言瓶頸

    現代意義上的普通話大力推廣于1955年,而荊河戲起源于明朝永歷年間,繁榮于清朝中葉,使用方言演唱在客觀上屬于歷史原因。在農耕文明時代,草臺班子唱江湖戲不會流動太遠,老百姓農忙之余看場戲,聽的是鄉(xiāng)音,看的是熱鬧,同時化為對這個劇種的認同。湖南澧縣和湖北荊州從現在的行政區(qū)域劃分來看雖然不屬一省,但是兩地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方言類似。兩地的戲班交流,一句唱腔便知同根同源,親切感不言而喻。與此同時,荊河戲已經將唱腔和方言唱詞渾然一體,倘若用普通話演唱,反而失去韻味。

    然而,在大眾傳媒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方言已經成為阻礙戲曲傳播的重要因素。早期荊河戲立足于本地,無需開拓更廣闊的市場。而今更多樣的文藝形式通過更便捷的傳播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人們有更豐富的選擇,本地觀眾被分流。拉斯韋爾提出傳播必須重視傳播內容和傳播對象,而荊河戲使用方言為載體,實質上從傳播對象層面放棄了外地觀眾,受眾市場十分狹窄。發(fā)展較好、更加大眾化的戲曲,都使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演繹。昆曲放棄部分蘇州土音而改用中州韻;京劇借鑒了昆曲的中州韻,部分曲目的說白甚至使用普通話;[3]豫劇的河南口音極易聽懂。這無形中就把更多的觀眾納入到自身戲曲的目標受眾當中去,極大地擴寬了市場范圍。反觀荊河戲仍然沿襲著使用方言的傳統(tǒng),在保持獨特韻味的同時,也阻礙著自身的發(fā)展。

    (二)模式瓶頸

    2001年5月,昆曲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為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我國非常重視非遺工作,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截至目前,國家分4批共發(fā)布了162項“傳統(tǒng)戲劇”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各省市也積極開展地方戲曲的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保持文化多樣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06年6月9日,荊河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荊州群藝館負責對本地區(qū)民間荊河戲藝人進行收編和整合,同時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場地建設、政策扶持。一些荊河戲藝人盼望依靠更有力的政策扶持改變現狀,不愿意落入市場化的競爭中,寄希望于依靠“政策扶持”模式得以發(fā)展。

    文藝不能過分依賴政策的扶持,終究要走向市場化。新中國成立之后,電影只能由國有制的電影制片廠攝制,1997年之后政策開放,實現了民營資本的注入,傳統(tǒng)“國有制”模式被顛覆。電影行業(yè)進入市場化,面臨著自負盈虧的考驗,雖然走了些許彎路,但是市場化是必然。有優(yōu)勝劣汰,才有居安思危,才能更好地服務大眾。荊河戲也不例外,雖然目前有政策的保護,但“非遺”的招牌并不是一塊免死金牌,提高自身水平,才是當務之急,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倘若一味地“等、靠、要”,過分依賴于政策而抵制市場化的進程,終究會被市場淘汰。

    (三)傳承瓶頸

    受歷史原因影響,戲曲的傳承大多依賴于傳統(tǒng)戲班的師徒制——小孩子給師傅敬茶,以后吃飯的營生就隨師傅,徒弟的成就取決于師傅的本事、師傅的修養(yǎng)、自身天賦、刻苦程度等因素,充滿了不確定性。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更加穩(wěn)定的學校讀書,而不是進戲班學一門手藝?,F代戲曲教學雖然出現了體系較為完善的戲校,但僅能覆蓋少部分知名劇種。[5](P172~185)越來越少的年輕人能夠接觸到地方戲曲,更別說去系統(tǒng)學習。同時,戲曲又是一門童子功,半路出家的從業(yè)者沒有扎實的基礎很難成器。地方戲曲團隊靠現有的老一輩藝人苦苦支撐,缺少新鮮血液補充,等老一輩藝人唱不動了,劇種就面臨著消亡的危險。人員老齡化,缺少傳承,也是荊河戲面臨的最大難題。

    在湖北荊州,荊河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有兩人,分別是劉厚云先生和譚復秀女士。劉先生已經仙逝,并且沒有嫡系弟子。劉先生生前對荊河戲整體意識的了解以及各種唱、念、做、打技巧的掌握,在荊州是無人能及的。同時,劉先生還有相當一部分依賴口口相傳的曲牌沒有得到及時的整理,這些珍貴的曲牌成為無法復制的絕唱。譚復秀今年已經85歲,仍然活躍在一線的舞臺上,唱功不減當年。譚女士坦言,只要自己現在還能唱,就不會離開舞臺,但是現在團隊里缺乏年輕人,傳承很難得到保障。

    二、荊河戲的發(fā)展策略

    (一)大眾傳播策略

    荊河戲六百多年來孕育的敘事、舞美、音樂、表演等模式,與大眾傳媒帶來的全新文藝形式有很大不同。對于更多的觀眾來說,全新的文藝形式與人們多年培養(yǎng)的欣賞習慣更加貼合。其實,大眾傳媒并非洪水猛獸,而是戲曲的救命稻草。荊河戲的目標受眾較窄,僅限于本地觀眾,其發(fā)展自然受到阻礙。如果荊河戲能夠主動擁抱大眾傳媒,利用其傳播的便捷性和廣泛性,將會激發(fā)更廣闊的市場。

    事實上,我們一直在嘗試戲曲與大眾傳媒的結合。我國第一部電影是1905年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內容為京劇《定軍山》的片段。上世紀50年代,北京電視臺錄制了第一檔電視戲曲節(jié)目;1994年,河南衛(wèi)視開辦《梨園春》節(jié)目;1999年,安徽衛(wèi)視開辦《相約花戲樓》節(jié)目;作為國家媒體,央視于2001年開辟了戲曲頻道,全方位地服務于戲曲產業(yè)。然而,戲曲擁抱大眾傳媒的方式仍然顯得生硬。電視播放的許多戲曲選段節(jié)目,仍然沿用多年前拍攝的4∶3畫幅比的模糊畫質,機位單一且固定,燈光、舞美效果落后。近些年來改進后的戲曲擂臺節(jié)目,雖然在賽制設計、錄制水平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傳統(tǒng)戲曲本身與現代電視常規(guī)包裝形式格格不入,舞臺的臨場感反而被攝像機消耗殆盡,冗長的篇幅和程式化的表演與觀眾的心理節(jié)奏嚴重不符。這些對戲曲簡單錄制的方式,顯然不宜被荊河戲所借鑒。

    如今的傳媒領域處處彰顯出碎片化的特色,微信、微博、微視頻、微電影等迅速搶占了受眾的關注點,碎片化的傳播手段成為新媒體中最為活躍的方式。戲曲若墨守成規(guī),很難在信息大量超載的傳媒背景下取得一席之地。荊河戲也不妨嘗試碎片化的傳播形式,對于固有的經典曲目,嘗試改革錄制方法,增加機位,增加剪輯點,制造明快的節(jié)奏和代入感,著力打造引人入勝的片花,進行推送宣傳;對于創(chuàng)新的新曲目,可以大膽縮減篇幅,制作微戲曲和宣傳片花,讓受眾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荊河戲,進一步形成穩(wěn)定的觀眾群體。

    我們前面提到荊河戲存在方言瓶頸,其實粵語歌曲對于非粵語地區(qū)也存在語言障礙,但是由于歌曲篇幅本身較短,又有成熟的音像制品作為范本,通過反復練習即可逾越障礙。倘若把荊河戲錄制成短小精悍、配有字幕、可重復播放的視頻短片,不僅可以吸引觀眾,還有可能引導觀眾自我學習。大眾傳媒曾因為自身優(yōu)勢分流了本應屬于戲曲的收視時間,倘若微戲曲和宣傳片花利用大眾傳媒手段打造宣傳陣營,荊河戲也有了碎片化的特色,在屬性對稱的環(huán)境下,必能收回一部分失地。

    (二)開拓創(chuàng)新策略

    在電影《霸王別姬》里面,程蝶衣與小四兒針對樣板戲是不是京戲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小四兒認為只要唱的是西皮二黃就是京戲,程蝶衣認為樣板戲服裝情境不對,不是京戲。我們在討論歷史文化的時候,強調“老祖宗傳下來的不能改”,往往更愿意鐘情于“原汁原味”,有任何變化都是喪失氣節(jié)的行為,這種盲目的“氣節(jié)論”,嚴重阻礙了戲曲的創(chuàng)新。

    對于文化而言,“時代的趨向始終占著統(tǒng)治地位”[6](P35)。我們的語言、文字、文藝形式、傳播方式都經歷了巨大的變遷,都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不斷適應當時的環(huán)境,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精神文明生活,才得以保存并有序發(fā)展。有調整,有變化,就是喪失“氣節(jié)”,實在是上綱上線。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世界三大表演體系”說法屬于誤傳,然而,至今仍有人陶醉于此,甚至頗多教材還在津津樂道。民族自豪感帶來的“氣節(jié)”光環(huán),太容易讓我們迷失。

    荊州地區(qū)荊河戲除了以本地方言為唱腔和單鈸演奏之外,在戲服、道具、臉譜、行當等方面大量借鑒了其他劇種經驗,自身特色不足。在堅守傳統(tǒng)和開拓創(chuàng)新面前,荊州地區(qū)荊河戲藝人也面臨著艱難的選擇。一方面,希望荊河戲與時俱進,站穩(wěn)腳跟;另一方面,又擔心破壞了荊河戲傳承下來的特有風貌,使其變了味道。最終,荊河戲開始了謹慎而又勇敢的創(chuàng)新嘗試。新戲《挑擔圍鼓唱荊河》結合荊州本地挑擔圍鼓,將兩種藝術形式融為一體,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是戲曲與音樂結合的典范之作?,F代改編戲《紅嫂》大膽創(chuàng)新,在布景、服裝、唱腔方面都具有時代氣息,沒有丟掉荊河戲本質的魅力,還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經典曲目《蓮臺收妃》實現了“一折雙演”的情景,同一舞臺,分老藝人組和學生組同時演出,彰顯傳承文脈。

    荊河戲雖然體量小,但是同時負擔也小,更容易改革,在創(chuàng)新方面反而是優(yōu)勢。荊河戲這種壯士斷腕的改革并不是傳承失語,不僅沒有失去“氣節(jié)”,還是面對困難的主動出擊,是勇者的開拓創(chuàng)新。

    (三)人才傳承策略

    前文提到,知名戲曲尚能通過小部分專業(yè)戲校來培養(yǎng)人才,但地方戲曲依然沿襲著傳統(tǒng)的師徒制,而師徒制很難融入現代教育體系。沒有年輕人的加入,荊河戲的傳承就無從談起。荊河戲若想有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注入,就必須主動進入校園,選拔有興趣、有毅力、有天賦的好苗子加以培育。

    荊州荊河戲劇團從2015年開始,在荊州群藝館的牽頭下,與長江大學開展了深度的合作,開始深入校園,普及荊河戲。荊河戲劇團多次進入長江大學、荊州教育學院以及荊州各中學進行演出,引發(fā)了熱烈的反響。很多本地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荊河戲,但是通過觀看演出,對荊河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加入了業(yè)余的演出隊伍。

    2017年,長江大學荊河戲基地(劇團)成立,選拔了10名學生,由荊河戲老藝人進行系統(tǒng)傳授。雖說青年學生沒有扎實的童子功,但是以興趣為驅動,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依然能夠獨立完成演出,成為劇團的新生力量,是荊河戲的未來希望。同時,青年學生在體力、理念、新媒體技術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演出、創(chuàng)作、推廣方面又給荊河戲帶來了新的活力。

    猜你喜歡
    荊州戲曲
    三國戰(zhàn)爭話荊州(下)
    三國戰(zhàn)爭話荊州(中)
    戲曲從哪里來
    富連成社戲曲傳承的現代轉型
    戲曲研究(2021年1期)2021-11-02 07:21:40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荊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簡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2:38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論戲曲批評的“非戲曲化”傾向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崛起的荊州詩歌
    天津詩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21
    小中見大尺水興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荊州》
    中華詩詞(2017年4期)2017-11-10 02:19:10
    韶关市| 双流县| 商城县| 柳州市| 广汉市| 阳高县| 泗水县| 灵台县| 南京市| 高碑店市| 汶上县| 枝江市| 博爱县| 岢岚县| 凌云县| 大连市| 都匀市| 绵阳市| 南澳县| 聂荣县| 华宁县| 临沂市| 尼勒克县| 安仁县| 石屏县| 台南县| 镇远县| 平阳县| 长治市| 朝阳县| 莆田市| 芜湖县| 罗源县| 肥东县| 铁岭市| 叶城县| 正安县| 宜良县| 安泽县| 孝义市| 宁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