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向東
(山西省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院,山西 太原 030012)
陸地表面復雜的地形,為植物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生長環(huán)境,進而產生了物種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不同表現型。地形海拔梯度由于綜合了溫度、濕度、光照等多方面因素,所以對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會產生影響。在山地,隨著海拔梯度的升高溫度不斷降低;降水在一定范圍內有增加的趨勢,但超過某一限度,降水量又逐漸減少,或者以另一種降水形式出現;光照和風的條件也會有所改變。所有這些變化,都影響著植物的生存、生長、分布和形態(tài)。海拔梯度造成的溫度、水分和土壤肥力等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可能會極大地影響到植物的生長,從而導致植物生長狀況發(fā)生變化,不同海拔上植物生理狀況的差異,必將導致該種群特征的可塑性變化,使海拔梯度上植物多樣性及其分布界限發(fā)生變異,從而影響種群的空間分布格局。物種長期的進化形成了獨特的生理和形態(tài)的適應特征,通過對資源的利用、改變生活史對策等,占據有利于自身的最適生境。所以研究植物在不同海拔下的形態(tài)特征,對于指導生產、合理種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筆者選取連翹與五角楓兩個樹種,在不同海拔高度生長狀況進行了試驗對比。從中篩選出兩個樹種的最佳海拔高度。①連翹,為木樨科、連翹屬落葉灌木,喜光,有一定程度的耐陰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也很耐寒;耐干旱瘠薄,怕澇;不擇土壤,在中性、微酸或堿性土壤均能正常生長。作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和水土保持灌木樹種,對其研究多側重于藥用方面,但對其生態(tài)學特征的研究較少;②五角楓,為槭樹科,椒樹屬落葉喬木。是北方重要的秋天觀葉樹種,葉形秀麗,嫩葉紅色,入秋又變成橙黃或紅色,可做園林綠化庭院樹、行道樹和風景林樹種。作為一個觀賞樹種,季相表現特征明顯,景觀效果宜人,但其移植成活率較低。因此,本實驗以連翹和五角楓為對象,在野外不同海拔高度的環(huán)境中進行實驗,旨在研究出連翹和五角楓在不同海拔上的生長狀況、生理習性以及兩者之間的區(qū)別。
本實驗選取海拔高度不同的兩個地點,其中低海拔的試驗樣地選擇在山西省寧武縣西馬坊鄉(xiāng)細腰村的曠地上。地理座標東徑 112°00′、北緯 38°39′,海拔 1490.5m,7 月均溫 18.7℃,7 月降水 204.8mm;高海拔樣地選擇在西馬坊鄉(xiāng)西溝村西北坡曠地上,地理坐標東徑 111°52、北緯 38°41′,海拔 1 980m,7 月均溫 14.10℃,7 月降水 281.90mm。
1.2.1 實驗材料
2014年3月中旬,選取長勢良好、植株大小相近的連翹幼苗和五角楓幼苗各40株,同時為避免土壤營養(yǎng)狀況的不同對實驗產生影響,從試驗地相同地點選取質地均勻的森林淋溶褐土作為培養(yǎng)基質。另外,還準備了測量時需要的卷尺、游標卡尺、天平以及干燥箱等必備工具。實驗期間不人為添加肥料,并且每過半個月進行1次除草,苗木栽植后的3.0d內每天澆水1次,以后水分靠降水與地下水提供。
1.2.2 實驗設計
實驗采用裂區(qū)設計,在兩個海拔高度即高海拔H和低海拔L中,選取光環(huán)境相同的兩塊樣地,每塊樣地隨機種植連翹和五角楓各20株,兩個海拔共種植80株,培養(yǎng)基質為淋溶褐土,并且株距為1.50m~2.0m。這種栽植方式正確合理,既避免了人為栽植因素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同時又避免人為、牲畜和其他動物干擾。樣地四周設置2.0m高的鐵絲網。
一年后用卷尺測量連翹和五角楓的株高,用游標卡尺測量幼苗的地徑(RCD),同時將樣本在85℃下烘干至恒溫,測量其生物量,最后統(tǒng)計出兩個樹種的存活率。
對實驗數據采用單因素方法進行分析。
對不同海拔下的連翹和五角楓幼苗的存活率計算分析,連翹在高海拔為60.50%,低海拔為93%,平均為76.75%;五角楓在高海拔為52.50%,低海拔為46.50%,平均 49.50%。
根據統(tǒng)計結果分析可以得知,五角楓在高海拔下的存活率要高于在低海拔,即高海拔五角楓的存活率更高。對于連翹,其無論在高海拔還是低海拔存活率都高于五角楓,說明其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更強,同時連翹在低海拔的存活率要高于高海拔。
對于不同海拔環(huán)境下連翹和五角楓多年生幼苗的苗高、地徑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結果如下:①苗高:連翹在低海拔 46.55cm,高海拔 6.99cm,兩者差幅565.95%;五角楓在低海拔 12.58cm,高海拔 7.64cm,兩者差幅 64.66%;②地徑:連翹在低海拔 0.32cm,高海拔 0.24cm,兩者差幅 33.33%;五角楓在低海拔0.28cm,高海拔 0.22cm,兩者差幅 27.27%。
數據分析可知,連翹幼苗在低海拔時苗高明顯高于高海拔,同時低海拔地徑生長也要大于高海拔;五角楓在低海拔時苗高與地徑生長均高于高海拔。
由此可見,從形態(tài)上說連翹與五角楓幼苗的形態(tài)特征都受到海拔的影響,海拔越低長勢越好,且連翹受影響的強度要遠遠大于五角楓。
對不同海拔下連翹和五角楓多年生幼苗的生物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結果是:連翹總生物量在低海拔為 3.87g,高海拔為 0.35g,兩者差幅 1 005.71%;五角楓總生物量在低海拔為 1.12g,高海拔為 0.31g,兩者差幅 261.29%。
根據統(tǒng)計結果分析得知,在低海拔下連翹和五角楓的生物量積累均比高海時拔大,且連翹受影響的強度要遠遠大于五角楓。
通過測定不同海拔環(huán)境下連翹、五角楓多年生幼苗存活率與生物量的測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連翹在低海拔時的存活率要高于高海拔時,說明低海拔更適合其生存;五角楓在高海拔下的存活率要高于低海拔時,說明高海拔更適合其生存。在高低海拔下五角楓的存活率均低于連翹,說明連翹比五角楓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2)從形態(tài)上說,連翹幼苗形態(tài)特征受海拔影響大,在低海拔下生長顯著好于高海拔下生長;五角楓幼苗的形態(tài)特征同樣受海拔影響,在低海拔時生長好于高海拔時,但其受海拔影響的程度要小于連翹。
(3)從生物量積累上可以看出,兩種植物在低海拔時的總生物量的積累均大于高海拔時,且連翹受影響的強度要遠遠大于五角楓。
綜上所述,連翹在低海拔時存活率、形態(tài)、生物量積累要優(yōu)于高海拔時;五角楓在高海拔時存活率略高,但形態(tài)、生物量積累均比低海拔時要差。這一結果說明,連翹和五角楓受海拔影響顯著,雖然高海拔時五角楓存活率略高,但是低海拔時連翹和五角楓的長勢更好,更有利于生長發(fā)育。因此,在不同海拔高度進行造林、種植以及園林綠化時,要充分考慮這兩種植物在不同海拔時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