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璽
《胡適許怡蓀通信集》收集的是胡適早年與好友許怡蓀(?—1919,安徽績溪人,1913年留日,早逝)的往來書信。細讀這些信,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有關(guān)胡適的“新”史料。
胡適
胡適喜歡喝酒,也能喝酒。早年在上海時,“從打牌到喝酒,從喝酒到叫局,從叫局到吃花酒,不到兩個月,我都學會了”,竟至在一個雨夜,大醉的胡適在回去的路上同巡捕打了起來,結(jié)果被抓進了巡捕房。好在得知他是老師,只讓他交了5塊錢罰款就把他放了。
這本通信集記載,胡適留美(1910年赴美,1917年回國)前一晚,大家為了慶賀,也是為了給他餞行,宴請了他。他不僅喝多了,而且還弄丟了赴美的一些生活費,甚至讓胡適到美國后一度懷疑這次醉酒對身體造成了許多傷害。
1910年10月29日,他在給許怡蓀的信中說:“弟(胡適)今春之醉,受病甚深,去國之前一日,又大醉不省人事者一晝夜,心中甚懼秋深必大病,故遇有小病,亦異常留意,天涯客子,自宜爾也。”
為此,許怡蓀提出了自己的告誡:“故足下此行,問學之外,必須祓除舊染,砥礪廉隅,致力省察之功,修養(yǎng)之用,非如是持之有素,庶將來涉世不致為習俗所靡,而趾美前徽,允為名父之子也?!?/p>
胡適也聽從了許怡蓀的告誡,在辛亥二月初七的信中做了決絕的回應(yīng):“別后已不復飲酒,此節(jié)想能永永守之;近又戒絕紙煙,不食已數(shù)日矣,后此永保勿復濡染。此皆足下‘祓除舊習’也,故敢以聞三萬里外故人,所可明白宣示者,惟有此耿耿之心耳?!?/p>
留美回來后,由于應(yīng)酬太多,夫人江冬秀為了節(jié)制胡適喝酒,特意打造了一枚刻有“戒”字的戒指給他戴著,以讓他在朋友們鬧酒時作為抵擋之物。比如胡適在1931年元月份去青島時,梁實秋和聞一多一幫朋友請他喝酒,“到順興樓吃飯。青大諸友多感寂寞,無事可消遣,便多喝酒”,“我的戒酒戒指到了青島才有大用處,居然可以一點不喝”(1931年1月27日日記)。晚年在臺灣的梁實秋回憶這段歷史還記憶猶新。
胡適的博士考試與博士學位是今天胡適研究爭論的一大焦點,也是關(guān)于胡適的一大懸案。兩種猜測:一種是“大修通過”,1919年胡適的老師杜威來中國,看到學生在中國的聲望如日中天,于1927年才補授其博士學位;一種是小修,由于沒有按規(guī)定將博士論文出版并繳呈100本,所以當時并沒有立即頒授學位。
胡、許二人的通信中,也有關(guān)于博士考試的內(nèi)容。1917年4月11日信中說:“博士論文半月內(nèi)已可脫稿。其已成之諸篇 (第二篇孔門之名學,第三篇墨家之名學)已交大學哲學科閱看。全書共四篇。首篇為緒論,頗多修正之處,故已成而未寫定。末篇論莊荀法家三派之名學,尚未完全脫稿也”;“博士考試在五月二十日左右。得失已不關(guān)心,因論文已成,心事已了,考試已非所重也。然考試當不甚難,僅有三小時之大考 (面試,不用筆述),所問者大略皆無纖細之難題耳”;“試后略有所拼當 (無論結(jié)果如何),七月初即可離美,七月底可抵上海”。
5月23日,考試過后的第二天,胡適給許怡蓀寫了封快信,“昨日考過博士學位最后考試,留學生涯,至此作一小結(jié)束。知關(guān)錦注,故先以奉聞。擬六月二十一日放洋,約七月十日可到上海”。
從這些話,可以得出這么幾層意思:一、胡適博士論文的主體部分早已送交審閱,如果是“大修”,為什么這些教授不早把修改意見告訴胡適,非要等考試時再為難學生呢?二、考試無論結(jié)果怎么樣,教授們都會給學生提一些修改意見,但這些都不是胡適所關(guān)心的了;三、胡適對考試充滿著自信,根據(jù)有些學者的考證,面試的6位教授中,只有夏德1位對漢學略懂,既然如此,這些人更不可能去提一些纖細之難題。
所以,筆者贊同后者的觀點,即由于沒有按規(guī)定將博士論文出版并繳呈100本,所以當時才沒有立即得以頒授學位。
對胡適為何要寫 《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這篇博士論文,也有人認為,在美國攻讀哲學博士,不去寫西方哲學,反而寫中國哲學,這是胡適在“投機取巧”。
信中,我們看出,胡適一度想把論文定在“國際倫理學”,但很快他又改變了主意,回到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方法論上來。
胡適為什么要把博士論文定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方法論上面,應(yīng)該有這樣的淵源:
一是他還沒出國留學就萌生的志愿。在北上預備庚款考試時,“向友人處借得《十三經(jīng)注疏》 讀之,始知講經(jīng)非從古注入手不可”,“弟此次無論取與不取,南歸時必購 《十三經(jīng)注疏》 用心讀之”,于是他赴美留學時,真的帶了1300卷傳統(tǒng)典籍。
二是他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話語強權(quán)面前流失的深沉憂慮?!拔釃逃兄拿鲗⑷站拖麥纾肟谥浬袒顒?,不合吾民族精神,十年后但存一非驢非馬之文明,思之大可懼也”(1913年6月14日);“先秦哲學之淵富,惟希臘哲學之‘黃金時代’可與抗衡”(1916年1月25日);“若哲學政治則非自著不可,不能用舶來貨也”(1914年)。
三是許怡蓀的激勵?!白鎳嗥D,正需有心人出而支柱,霖雨舟楫,豈異人任哉?愿益勵風規(guī),以圖宏濟艱難,則不僅故人與有榮施,實中國蒼生無窮之福也”(1913年11月3日);應(yīng)該將中國哲學“紹介于西人”,“尊著《中國周秦儒學之反應(yīng)》,將以溝通東西民族之思想,以足下學識融貫新舊,自能獨具手眼,是固余之所從也”(1916年3月13日)。
四是他終生的一大期許?!斑m已決計十年內(nèi)不入政界。此時政客已多,而學者太少,故自誓以著一良善完全之‘中國哲學史’為十年事業(yè)。倘能有所成就,則終身竟作學者事業(yè)”(1917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