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遷遷,鄭 昱*
(1.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上海 200030;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脾胃病研究所,上海 200030)
李杲,字明之,居住于真定的東垣地區(qū)(現(xiàn)屬河北正定),晚年自號“東垣老人”,他的主要著作有《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醫(yī)學發(fā)明》等。《蘭室秘藏》是李東垣的眾多著作之一,是其弟子羅天益在東垣去世25年后刊行的?!疤m室秘藏”之意,取自《素問·靈蘭秘典論》“藏靈蘭之室”一語,即藏于芳香高雅的室內,表示所藏之物有很高的價值。在李東垣青年時期母親患病,為了給母親治病他請遍了當?shù)蒯t(yī)生,但并沒有治好母親的病,最終連母親得的是什么病也不清楚。為此他立志學醫(yī),拜當時著名醫(yī)家張元素為師。他闡發(fā)了《黃帝內經(jīng)》“土者生萬物”的理論,提出了“人以胃氣為本”的學說,強調脾胃在精氣升降中的重要作用,被后世稱為“補土派”?,F(xiàn)就李東垣《蘭室秘藏》補益脾胃、顧護元氣的治療原則,甘溫除熱、升陽散火兩大治法,探析如下。
金元時期,戰(zhàn)爭紛亂,老百姓顛沛流離,常常飲食起居不調。飲食、寒熱等因素易損傷脾胃,致脾胃虛弱。李東垣的學術觀點是重視脾胃,認為脾胃是元氣之本。他在《脾胃論》中說:“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币馑际牵浩⑽甘窃獨庵驹?,元氣又是人之根本,脾胃損傷后會導致元氣虛衰,元氣虛衰則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fā)生。因此,他在臨床治療中以“補益脾胃,顧護元氣”為總則。
李東垣在使用峻利藥消積導滯時特別注重補益脾胃,顧護元氣,防止藥物損傷脾胃。如枳術丸中枳實味苦寒,可泄心下痞悶,消化胃中所傷。但它藥性峻利,消化胃之痞時亦傷胃。白術性甘溫,可補益脾胃元氣,又可除胃中之濕熱。白術藥性甘緩,枳實白術兩味藥同用時,白術甘溫未能補脾胃之虛時,枳實之峻利已然傷胃。故用荷葉裹二味藥燒飯為丸可防此種損傷,即可先補其虛,后化其所傷,故可補瀉同用而不傷脾胃。治療熱傷脾胃所致痞悶,消積導滯并用涼藥瀉熱,同時注重補益脾胃?!短m室秘藏》脾胃虛損論中提出:“若內傷脾胃以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于醫(yī),醫(yī)者亦不問所傷,付之集香丸、小丁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則七神不熾?!奔慈绻秤脽嵝跃迫庵悡p傷脾胃,反用丁香、巴豆一類熱藥泄下,有形之邪可去,卻遺留食物熱性、藥物熱性。熱傷元氣,病人會出現(xiàn)乏力,怕熱,四肢無力或傳變至其他疾病。書中用三黃枳術丸治療肉濕面辛辣厚味傷胃造成的填塞悶亂不快,用枳實、神曲消食導滯,大黃、黃芩、黃連清熱瀉下的同時,另用白術、陳皮健脾益氣,使消而不傷。
治療寒傷脾胃所致胃痛,消積導滯的同時用熱藥溫中健脾?!短m室秘藏》脾胃虛損論中提出:“若傷生冷硬物,世醫(y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物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肉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虛損之證?!奔慈绻秤蒙溆驳氖澄飩⑽?,再用大黃、牽牛等大寒之藥泄下,泄后遺留食物之寒性、藥物之寒性。寒傷陽氣,亦可造成虛損。書中用草豆蔻丸治療秋冬寒冷物傷胃,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咽膈不通。方中仍用枳實、神曲消積導滯,另用草豆蔻、干姜溫中散寒,青皮、陳皮理氣健脾。消積導滯的同時既防止藥物損傷脾胃,又能溫補脾胃、顧護元氣。
《素問·調經(jīng)論》有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奔磩诰雰葌缕⑽干凳д{,胃熱內蘊可致內熱。李東垣闡述為:“脾胃一傷,五亂互作,其始病遍身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臥,為熱所傷,元氣不能運用”,認為脾胃損傷可致元氣虛衰不用。他提出“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元氣衰則陰火盛。李東垣根據(jù)《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火郁發(fā)之”的原則,創(chuàng)立了甘溫除熱和升陽散火兩大治療方法來治療陰火內熱。
2.1 甘溫除熱法 李東垣對當時有一部分病人表現(xiàn)的“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辈∽C稱之為“熱中病證”,他認為,這種熱中病證是由飲食不調,寒溫不當導致脾胃損傷,脾胃傷久而元氣虛衰。根據(jù)“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的理念,元氣衰則火熱熾盛,故而會出現(xiàn)這種熱中病證。李東垣為治療這種內傷的熱中病證,創(chuàng)立了補中益氣湯,以甘溫之黃芪、人參、甘草補益脾胃元氣,瀉其火熱,以柴胡、升麻升其陽氣。這就是后世所稱之“甘溫除熱”法,補中益氣湯既可補氣健脾,使后天氣血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癥漸愈;又可升提中氣,恢復中焦之升降[1]?,F(xiàn)代醫(yī)家對此亦有深刻的認識,其中劉渡舟認為,內傷脾胃,使谷氣下流成濕熱,使陰火上沖出現(xiàn)熱癥,以甘溫之劑補氣升陽,清陽上升,則陰火自降,從而除卻周身大熱[2]。鄧鐵濤認為,凡是由脾胃虛損而致發(fā)熱的,甘溫健脾之藥皆能收到效果[3]。
《蘭室秘藏》中有多處采用甘溫除熱的治療思想來治療發(fā)熱。如雜病門中有當歸補血湯治療婦人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方中以黃芪、當歸補血除熱。自汗門中用人參益氣湯治療兩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之熱傷元氣證。方中用人參、黃芪、甘草補氣瀉火,升麻、柴胡升發(fā)陽氣,另有白芍、五味子益氣斂陰止汗。
現(xiàn)代臨床亦將甘溫除熱之法用于各種難治性發(fā)熱,多收獲良好效果。如王行寬教授認為,脾胃虛弱,中氣斡旋無力,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陰陽不調,營衛(wèi)不和,漸致氣機不疏,郁而不暢致發(fā)熱者多見。他曾用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加減治療急性白血病發(fā)熱及風濕性發(fā)熱患者各1例,均收獲良好效果[4]。周紹華曾用補中益氣湯加參附湯治療1例多系統(tǒng)萎縮后期頑固性高熱,患者服藥40余天后體溫恢復正常,病情有所好轉[5]。馬智教授曾使用甘溫除熱法治療反復發(fā)熱1年伴關節(jié)酸痛半月余的女性患者,用補中益氣湯甘溫除熱,加竹葉石膏湯清解余熱,益氣生津,第2天熱即退,后隨訪10個月未見發(fā)熱[6]。
2.2 升陽散火法 脾胃虛弱,脾陽升發(fā)之力不足,陰火上乘充斥肌表,郁而不能發(fā)越,會出現(xiàn)四肢發(fā)熱,肌肉熱,筋骨熱,皮膚熱如火燎,捫之烙手等癥狀。李東垣根據(jù)《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火郁發(fā)之”的原理,創(chuàng)立柴胡升麻湯。方中在用人參、炙甘草等甘溫益氣的基礎上,配合辛散之羌活、獨活、防風等風藥。風藥具有升陽之特色,不僅可以升陽引經(jīng)、升陽除濕,又可以升陽解表[7]。取其升發(fā)之性,使陽氣得升,取其升散之性,使郁火可消[8],故可標本同治。這就是后世所稱之的“升陽散火法”。
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中以“升陽”冠名的方子共17個,各方均以甘溫之藥益氣滋養(yǎng)化源,以辛溫風藥鼓升陽氣[9]。其中《蘭室秘藏》中有多處采用升陽散火的治療思想。如婦人門經(jīng)漏不止中用升陽除濕湯治療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多因脾胃受損,或本心氣不足,再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致心火乘脾。方中用羌活、獨活、防風等諸風藥升陽勝濕,以救血之暴崩,另用黃芪、人參、炙甘草、當歸等補氣養(yǎng)血。再如瀉痢門中用升陽去熱和血湯治療腸澼下血,其血唧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是通過升麻升陽,蒼術、陳皮除濕,黃芪、甘草甘溫除熱,生地黃、白芍、牡丹皮涼血止血,共奏升陽、祛濕熱、和血脈而治之。又有雜病門中用火郁湯治療五心煩熱,脾屬土,主四肢,心火下陷于脾土,郁而不得伸,故用升麻、柴胡、防風等升陽散火,煩熱自去。
現(xiàn)代臨床常用升陽散火法治療多種疾病。如趙和平用升陽散火湯治療陽虛患者遇勞發(fā)作或加重的口腔潰瘍,收獲良好的效果[10]。仝小林教授曾用升陽散火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收到良好療效[11]。苗青主任醫(yī)師曾用升陽散火湯治療1例頑固性低熱患者,收獲良好效果[12]。顧景輝[13]用升陽散火湯合四物湯加減治療面癱,總有效率為93.75%,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牛玉紅[14]以升陽散火湯為主化裁治療白細胞減少癥,療效顯著。
李東垣在學術方面“師古不泥古”,大膽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他在《黃帝內經(jīng)》《傷寒論》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從脾胃論治內傷疾病的學說,注重顧護脾胃元氣,提出了“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的理論,從而創(chuàng)立了甘溫除熱法和升陽散火法,以甘溫之藥益氣健脾除熱,以辛溫風藥升陽散火,來治療多種疾病,值得后世學者進一步學習探討。這種將脾胃學說貫穿于各類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與治療當中的思想,對現(xiàn)代臨床醫(yī)療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故而欲搞好中醫(yī)臨床,特別是治療脾胃方面的疾病,有必要進一步認真學習李東垣之學術思想。
:
[1]宋雨婷,李典鶴,趙海南,等.妙用補中益氣湯[J].吉林中醫(yī)藥, 2014, 34(12):1198-1200.
[2]劉渡舟.陰火與陽火的證治[J].中醫(yī)雜志, 1962, 3(4):11-13.
[3]謝地,曹月紅,劉鳳斌.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治療脾胃疾病學術思想探討[J].中醫(yī)藥學報, 2014, 42(3):5-7.
[4]李秀,鄧松華,嚴芬,等.王行寬教授“甘溫除熱法”治療難治性內傷發(fā)熱醫(yī)案二則[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36(11):49-51.
[5]繳秀珍.周紹華甘溫除熱法治療多系統(tǒng)萎縮頑固性高熱驗案1例[J].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15, 8(8):966-967.
[6]張越,關玉娟.馬智教授運用甘溫除熱法臨證舉隅[J].中醫(yī)藥學刊, 2004, 22(11):1989.
[7]譚潔,敖瓊媛,周軍懷.東垣風藥升陽特性在脾胃病治療中的運用[J].吉林中醫(yī)藥, 2017, 37(9):962-965.
[8]俞屹婷,王東軍,顧超,等.淺論李東垣對風藥升散之性的認識[J].浙江中醫(yī)雜志, 2016, 51(7):473-474.
[9]戴永生.論東垣“升陽十七方”用藥配伍特色[J].遼寧中醫(yī)雜志, 2000, 35(1):15-17.
[10]孟彪,高立珍,趙和平.趙和平辨治口腔潰瘍經(jīng)驗[J].中醫(yī)藥學報, 2013, 41(2):60-61.
[11]韋姍姍.仝小林教授運用升陽散火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經(jīng)驗總結及其運用[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
[12]高雅蓓,苗青.苗青主任醫(yī)師應用升陽散火湯治療頑固性低熱[J].吉林中醫(yī)藥, 2014, 34(1):54-56.
[13]顧景輝.升陽散火湯合四物湯加減治療面癱16例[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7, 17(6):152.
[14]牛玉紅.升陽散火湯治療白細胞減少癥80例[J].陜西中醫(yī), 2008, 28(6):68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