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彬,陳波濤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0050)
張某,女,51歲。因在家做清潔時,其家屬不慎從高處跌下,患者試圖用手推以避免其倒下未果,手被其臀部坐于馬桶蓋間(受傷時右前臂處于旋后位),當即感右腕疼痛,不能活動,尤其不能做旋轉運動,急診某醫(yī)院,攝片后報告僅提示“尺骨莖突骨折”,未做脫位診斷,未行處理即轉診我院。因疼痛劇烈,閱片見尺骨莖突骨折塊分離較遠,遂以“右尺骨莖突骨折”收入院。入院時查右腕關節(jié)腫脹,旋后位畸形,腕背尺側捫及空虛感,腕管偏尺側可捫及明顯骨性凸起,右腕關節(jié)屈伸運動輕度受限,右前臂主動旋轉運動明顯受限。考慮下尺橈關節(jié)前脫位,遂立即行CT檢查,結果證實為下尺橈關節(jié)前脫位。①復位:右上肢屈肘90°,助手雙手握患者右前臂近端,術者右手握住患者右手,將患者右前臂極度旋后,同時術者左手握患者右腕,拇指推頂患者右尺骨頭向尺背側復位,聽聞彈響聲后畸形消失表示復位成功,患者疼痛感立即減輕。②固定:屈肘、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固定患肢。③后期處理:患部外敷本院自制中藥散劑乾坤散,囑患者加強握拳及右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7周后攝片見骨折初步愈合,解除外固定,進行腕關節(jié)、肘關節(jié)及前臂旋轉功能鍛煉,3個月后來院復查,日常生活基本自理,右腕及右前臂活動不受限,僅右手用力時稍感右腕部疼痛不適。按照Dienst功能評估標準為優(yōu),即無疼痛,活動不受限,功能正常,握力正常,掌屈或背伸減少小于15o。
下尺橈關節(jié)脫位是臨床上的常見損傷,一般以尺骨頭背側脫位為常見,掌側脫位則極少見,如果骨科門診接診醫(yī)師經(jīng)驗不足,則極易導致漏診。攝片時患者因疼痛體位擺放不標準,放射科醫(yī)師讀片、出報告時若經(jīng)驗不足、不詢問病史、不查體也容易漏診,尤其是在合并尺骨莖突骨折時容易出現(xiàn)只見骨折不見脫位。
急性下尺橈關節(jié)前脫位只要詳細詢問病史、認真查體,再仔細閱讀X片,一般都能做出準確診斷,在懷疑存在下尺橈關節(jié)前脫位,又不能做出準確診斷時行腕部CT檢查即可作出準確診斷,關鍵在于醫(yī)生是否想到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