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英,孫麗麗,高風麗*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
感染后咳嗽,俗稱感冒后咳嗽,是指當呼吸道急性期感染其癥狀消失后,咳嗽長期不愈,大致持續(xù)3~8周,胸片檢查無異常,并伴有少量白色黏液痰和刺激性咳嗽[1]。主要癥狀為陣發(fā)性咳嗽、咳嗽少數白黏液痰、咽癢、咳嗽痙攣,每因多語、冷空氣、油煙、異味、情緒波動等而誘發(fā)或加重。國外文獻研究[2]報道,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現感染后咳嗽癥狀大致為11%~25%,流行時節(jié)出現感染后咳嗽可高達25%~50%。臨床上采用中醫(yī)中藥治療感染后咳嗽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筆者將感染后咳嗽病的中醫(yī)病因病機及證型分類進行歸納總結,現闡述如下。
六淫邪氣中“風”為百病之長,體現于:1)風為陽邪,輕揚開瀉,易襲陽位,《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于風著,上先受之”。 肺居上焦,為嬌臟,易受邪氣,所以風邪易侵襲肺臟《雜病源流犀燭》中云:“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染,必內歸于肺”;2)《素問·風論》記載:“風者,善行而數變”。指出了風性善動,游走不變,變化無常,迅速發(fā)病,病情多變?!帮L勝則癢”。 癢是一種風動表現。3)《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五》說:“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如兼寒則曰風寒,兼暑則曰暑風,兼濕曰風濕,兼燥曰風燥,兼火曰風火。蓋因風能鼓蕩此五氣而傷人,故曰百病之長……由事觀之,病之因乎風起者自多也?!薄帮L為百病之長”,六淫中多以風邪為外感先導,常與其他邪氣合而傷人,可合而傷肺。臨床上風邪主要包括外風、內風和多種過敏致病因素,如吸入花粉、煙塵、異味氣體、塵螨、動物毛屑等。
對于“風咳”,早在《禮記·曲禮篇》中即有“季夏行春令……國多風咳”的記錄,對風邪而引發(fā)咳嗽的見解,認識到風邪的重要性;《諸病源候論》最早出現“風咳”病名,體現了對風咳病重視程度提高。并論述了10種咳:“一曰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明·秦景明《癥因脈治》中 “傷風咳嗽,即咳嗽的一種,又稱風嗽”。 感染后咳嗽有明確的外感史,《雜病源流犀燭》中云:“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染,必內歸于肺?!逗娱g六書·咳嗽》曰:“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狈尉由辖?,為嬌臟,易受邪氣?!帮L為六淫之首”,風邪襲肺,風邪伏肺,肺氣失宣,氣道攣急,與氣道敏感、氣道反應性增高相關,其癥候特征為癢咳、陣咳、言語則咳等。常表現為干咳、陣咳、頓咳、甚至嗆咳,刺激性、攣急性咳嗽。如果初始失治、誤治,首犯肺衛(wèi),邪氣不散,風邪壅滯咽喉,“風勝則癢”故見咽癢,此癥狀臨床分布比例較高。同時歷代各家認為目癢、鼻癢、噴嚏或伴有皮膚瘙癢等亦屬“風咳”范疇。
當代醫(yī)家對感染后咳嗽患者進行分析、觀察,得出致病因素多與風邪相關。國醫(yī)大師晁恩祥提出風咳理論,癥狀有急迫、攣急、突發(fā)頓咳、咳嗽嚴重、咽癢等,自認多與外感久咳與風邪伏肺相關[3]。閻明等[4]對419例感染后咳嗽患者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得出風邪戀肺證最多見。黃敏玲等[5]對100例感染后咳嗽病人進行臨床癥候橫狀面觀察,得出以下結果:風寒束肺證(34%)、風熱犯肺證(22%)、風邪戀肺證(24%)及風燥傷肺證(20%)。秦文等[6]對感染后咳嗽文獻的大量總結得出統(tǒng)計結論,認為風邪為主要致病原因,疏風宣肺是最為常見治法,方劑選擇多為自擬方,藥材選擇則以化痰止咳藥為主。多數醫(yī)家認為 “風邪”在感染后咳嗽的發(fā)病機制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F將感染后咳嗽歸入“風邪”的依據總結為:感染后咳嗽的發(fā)病由外感引起,且多由冷風、氣味等因素誘咳加重,遷延不愈;其癥狀特點與風邪致病相符合,咳嗽常突發(fā)突止,咽部癢,痰量少,正所謂“風性善行而數變”“風性攣急”“無風不作癢”;臨床予以疏風宣肺為主中藥治療后可取得較好效果,藥證相結合,可資辨證[7-9]。
4.1 風寒束肺證 為機體感受風寒,內襲于肺,肺衛(wèi)失宣,正如《難經·四十九難》中所述“形寒飲冷則傷肺”。在多數研究[5]中,風寒束肺證型發(fā)病高,常出現癥狀為咳嗽聲重,氣急或咽癢,遇寒或冷空氣加重,治法為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孫鋼等[10]認為,此風寒型投以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常用麻黃、荊芥宣肺散寒,紫苑、百部溫潤止咳;白前、桔梗寬胸散結,降氣化痰,共調氣機;如痰多胸悶苔膩者加半夏、厚樸起到燥濕止咳化痰之功。
4.2 風熱犯肺證 咳嗽日久,邪氣易郁而化熱,中醫(yī)上符合風盛、肺熱的特點。故多見干咳或咳吐黃黏痰,咽喉紅腫,伴隨鼻流濁涕,微惡風,汗出等癥狀;治則為祛風散邪,清肺止咳,莫柳芬等[11]研究發(fā)現,桑菊飲對感染后咳嗽風熱犯肺證有顯著療效。宋鵬冉[12]通過清肺止咳湯治療感染后咳嗽(風熱犯肺證)的臨床研究,發(fā)現可以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常用中藥如紫蘇葉發(fā)散表邪,理氣寬中,桑葉、菊花、連翹疏散風熱;鉤藤平熄內風,緩解氣道痙攣;前胡、炒杏仁、桔梗化痰止咳,調理氣機升降,使氣機運動恢復正常,有助于表邪之宣散,肺氣之開合;黃芩苦寒,歸肺、胃、膽、大腸經,功善清瀉肺火,也有一定的化痰功效,用于肺熱咳嗽之功。
4.3 風燥傷肺證 張曉明[13]總結高益民的臨床經驗認為咳嗽癥狀長期不緩解者,其主要病因病機為燥邪犯肺,肺氣失宣,上逆而咳。常出現干咳,咽癢,咽干澀痛,口干,痰少難咳。治則為祛風清肺,潤燥止咳。多用桑葉、薄荷、連翹疏散風邪,浙貝母潤肺清熱、化痰止咳,桑白皮瀉肺平喘。二者合用,可清泄肺熱。佐以沙參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款冬花潤肺止咳、下氣化痰,善治咳嗽氣急,咳喘痰多,勞嗽咳血;蜜百部甘苦微溫,潤肺下氣止咳,用于新久咳嗽;苦杏仁降泄肺氣;桔梗專走肺經,性味平和,善開宣肺氣,令肺金宣降有權;椒目苦、辛、溫,歸脾、肺[14]。
4.4 風邪戀肺證 因感冒后國醫(yī)大師晁恩祥提出風咳理論,認為外感久咳,表邪未解,余邪留戀,出現咳嗽急迫、攣急、突發(fā)頓咳、咳嗽嚴重、咽癢等癥狀。治法為疏風宣肺,利咽止咳為法,應用炙麻黃、蘇葉、蟬蛻、地龍、杏仁、紫苑、款冬花等。按“風邪犯肺”“氣道攣急”證候進行挖掘發(fā)現,晁恩祥教授門診處方中,出現頻次最高的藥物與蘇黃止咳膠囊組方基本相同[15]。蟬蛻、地龍搜風剔絡,現代藥理研究能舒緩氣道攣急;五味子斂肺止咳;炙百部、蜜紫苑對于新久之咳皆宜;白前、桔梗兩者協(xié)同,一宣一降,善于宣肺止咳;劉建秋教授認為,干咳較重,遇油煙、異味等容易誘發(fā),為氣道高反應,可加入蟬蛻、地龍等蟲類祛風藥,治以疏利上焦,透邪外出[16]。
4.5 風痰阻肺證 多因脾臟受損,水濕內停,聚液成痰,外感風邪,風夾痰阻肺。常出現咳嗽反復發(fā)作,癥情遷延變化,或為有聲無痰之咳,或為有聲伴少量黏痰之咳嗽,或類于嗆咳連連、咽癢不適、吞咽不利。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李俊教授認為,感染后咳嗽多與風、痰、虛有關[17]。風邪留于肺臟,肺失宣降,聚濕為痰,風痰之邪久居,痰阻氣逆而咳嗽頻作,遷延不愈。臨床上以祛邪化痰補虛為主,常選用止咳散和半夏厚樸湯為基礎方。其中止咳散用于祛風散邪,宣肺止咳。半夏厚樸湯由半夏、生姜、茯苓、厚樸、蘇葉為基礎。此方是由小半夏加茯苓湯為溫化水飲的基礎方劑演化而來,也是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代表方。諸藥相配具有調理中焦之氣,健脾化痰,理氣和胃之功,又有降逆化痰,宣肺止咳之效。
綜上所述,感染后咳嗽發(fā)病率逐年增高,門診就診率也隨之增加,已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應用西藥治療后,效果不明顯,感冒癥狀好轉,咳嗽癥狀遷延不愈,并且繼續(xù)西藥治療也無益于病癥的改善,此時應用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辨證治療,以風邪為主要治病因素,從風寒束肺、風熱犯肺、風燥傷肺、風邪戀肺、風痰阻肺5個方面分析本病的病因,總結感染后咳嗽的致病特點,在此之上從風論治,疏風散邪、宣肺止咳,望聞問切,隨癥加減。不僅改善咳嗽癥狀,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還為感染后咳嗽提出中醫(yī)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5, 39(5):344-335.
[2]BRAMAN S S. Postinfectious cough: ACC 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J]. Cuidelineschest, 2006, 129(1):138-146.
[3]楊玉萍.國醫(yī)大師晁恩祥教授從風論治呼吸疾病理論[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14, 29(12):3702-3704.
[4] 閻明,楊璐,宋芋,等.基于因子分析的感冒后咳嗽中醫(yī)證候研究[J].中華醫(yī)藥學刊, 2014, 32(l):217-219.
[5]黃敏玲,柯曉霞,吳蕾,等.感染后咳嗽中醫(yī)證候規(guī)律及病機探討[J].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2, 23(10):2570-2571.
[6]秦文,李迎亞,陳亞嬌,等.感染后咳嗽中醫(yī)藥治療現狀[J].中醫(yī)文獻雜志, 2016, 4(8):24-26.
[7]史利卿,劉志國,席寧,等.宣肺止咳方治療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04, 27(3):9-10.
[8]史利卿,馬建嶺.風咳的證因淺探[J].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09,2(3):199-200.
[9]馬建嶺,史利卿,席寧.祛風宣肺顆粒治療感染后咳嗽60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7, 30(1):67-69.
[10]孫鋼,浦明之,陳宇.宣清降逆法辨治感冒后咳嗽55例[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2007, 41(12):27-28.
[11]莫柳芬,蔣文偉.桑菊飲治療感染后咳嗽(風熱犯肺證)的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 2014, 20(7):135-136.
[12]宋鵬冉.清肺止咳湯治療感染后咳嗽(風熱犯肺證)的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2.
[13]張曉明.上呼吸道感染后久咳不愈臨證體驗[J].首都醫(yī)藥,2006, 13(3):50-51.
[14]王晶波,李竹英,彭先祝.清肺潤燥湯治療風燥傷肺型感冒后咳嗽患者30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雜志, 2013, 54(21):1837-1839.
[15] 王玫,褚金哲,王慧,等.中醫(yī)咳嗽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N].中國醫(yī)藥報, 2016-01-02(4).
[16]高風麗,李竹英.劉建秋教授治療感染后咳嗽臨證經驗[J].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4, 23(6):1080, 1095.
[17]朱滿剛,鐘悅嘉,許月球,等.李俊教授從風,痰,虛論治感染后咳嗽的經驗[J].四川中醫(yī), 2017, 35(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