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惠(山東省陽谷縣畜牧局 252300)
(1)雞的骨骼在最初10周內生長迅速,8周齡雛雞骨架可完成75%,12周齡完成90%以上,之后生長緩慢,至20周齡骨骼發(fā)育基本完成,到36~40周齡生長基本停止。(2)在生產中常遇到的實際問題是脛長達標而體重偏輕的雞群產蛋早期往往蛋重偏?。幻勯L不達標而體重超標的雞群,會發(fā)生嚴重的輸卵管炎或脫肛現(xiàn)象,死淘率高;脛長和體重同時超標時,料蛋比增高。(3)試驗表明,5周齡體重與產蛋期各主要性能指標呈正相關,即5周齡體重越高,各產蛋性能指標越高;10周齡體重對早熟性有中等程度相關;16周齡體重的均勻度與產蛋持久性及存活率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即16周齡均勻度越高,產蛋高峰維持時間越長,產蛋期的死淘率越低。
根據(jù)體型體重的發(fā)育特點及體重與產蛋期各生產性能的相關性,在育雛早期抓體重增長、8周齡前的脛長生長和8-12周齡脛長和體重的生長,力爭使雞群的脛長達標且均勻度達90%以上,體重達標且均勻度達80%以上。
2.1 早期分群調群,前期體重必須達標 在進雛時,將雛雞強弱分開,即使弱雛或個別體重偏小的放在溫度偏高的育雛籠上層,健雛放在中下層。如果整群雞體況偏弱,可將室溫調至比正常情況下高1~2℃。同時,注意通風換氣,并保持一定的濕度。如果在4周齡內生長狀況良好,可按正常營養(yǎng)標準換飼料喂。此方法育雛,5周齡時,除個別弱雛外,其余全部的絨毛能脫換為羽毛。6周齡時抽樣檢測,一般均能達標甚至超標。
2.2 適時分群調群,及時調整營養(yǎng) 據(jù)雞體型體重的發(fā)育特點,結合免疫接種、轉群等,在4周齡、8周齡和12-16周齡進行3次分群調群。具體方法是:4周齡時挑出低于平均體重10%的雞只,繼續(xù)飼喂高營養(yǎng)育雛料只8周齡,至體重達標為止;對于體重超標的雞群,及時更換后備料或減少飼喂次數(shù)和飼喂量,直至體重符合標準為止。到第8周齡和12周齡用同樣方法進行第二、第三次分群調群。但要注意的是,對于弱雛和體重偏小的雞育雛料一般喂至10周齡,最晚不能超過12周齡,同時可適當添加多維素的用量。
2.3 合理利用光照 適時增加光照時刺激產蛋必要條件之一。為促其產量,只要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就應進行光照刺激:(1)體重達到開產體重時,以增加光照來刺激其產蛋,促使卵泡形成,提高整個產蛋期的產蛋量和蛋料比。(2)當群體產蛋率高達5%時,及時給予關照刺激,以滿足其生殖發(fā)育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要將育成料及時轉換為產蛋前期料(含2%鈣)或產蛋高峰料。
由于雞體內脂肪細胞在15周齡以前數(shù)量上增加較快,因此大多數(shù)研究者主張在6~15周齡期間對青年雞實行限制飼養(yǎng)。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必須充分利用頭5周生長快的潛力以保證育成雞將來發(fā)育更好。在實際生產中,從5周齡起每天分上、下午給料2次,6~7周齡起改為每天上午給料1次,給料的限額都規(guī)定到第2天早上食槽內無剩料為宜。8~18周齡規(guī)定每天上午給料一次,下午2時把食槽中的飼料撒布均勻,到當天日落時就要使飼料被雞吃光。在實行數(shù)量限制時,一定要提供足夠的食槽,只有全部雞同時吃上料,才能使雞的體重均勻。
(1)為使青年雞18周齡達到最佳的體重,頭6周要自由采食,7~12周要限制飼養(yǎng),13~18周重新開始自由采食。換料要有1~2周的過渡階段,以使雞有一個適應的過程。(2)在調群和光照控制的同時,還要有合理的免疫接種、準確的預防用藥,定期消毒等措施,為雞群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確保雞群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