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炎是胃、腸壁深層組織的重劇性炎癥,中獸醫(yī)稱急性胃腸炎為腸黃。胃和腸的解剖結(jié)構(gòu)和生理機能緊密相關(guān),胃或腸的機能紊亂和器質(zhì)損傷,容易相互影響,因此,臨床上很多胃炎和腸炎往往相伴發(fā)生,故合稱為胃腸炎。胃腸炎按病程經(jīng)過分為急性胃腸炎和慢性胃腸炎;按病因分為原發(fā)性胃腸炎和繼發(fā)性胃腸炎;按炎癥類型可分為黏液性、化膿性、出血性、纖維素性和壞死性等。
胃腸炎與胃腸卡他相比,病的經(jīng)過和程度較重劇,發(fā)病初期呈胃腸卡他癥狀,后期轉(zhuǎn)為胃腸炎,可見于多種動物,但以馬、豬多發(fā)。
1.原發(fā)性病因。(1)飼養(yǎng)管理不當(dāng),突然更換飼料,飼喂不及時、無規(guī)律,過饑、過飽,不定時定量,久渴暴飲或飲水不潔;(2)采食發(fā)霉、變質(zhì)和腐敗的食物引起;(3)食入有毒或刺激性較強的飼料或藥物。如水合氯醛未經(jīng)稀釋,健胃用的酊劑過濃過量或吐酒石未溶,刺激胃腸道,引起胃腸道卡他性炎癥。誤食有毒或混有毒性藥物的草料也可致??;(4)過度進食也是引起胃腸炎的原因之一。此外,飼喂雞蛋、牛奶、魚肉以及某些海產(chǎn)品,長期濫用抗生素也可引起個別犬、貓變態(tài)反應(yīng)性胃腸炎。
2.繼發(fā)性病因。(1)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如豬瘟、豬傳染性胃腸炎,腸型炭疽、牛副結(jié)核、雛雞白痢、犬瘟熱、犬細小病毒病、牛羊肝片吸蟲病,絳蟲、弓型蟲、球蟲、蛔蟲?。唬?)細菌病,如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彎曲桿菌病、變形桿菌病以及鉤端螺旋體病等;(3)很多內(nèi)科病,如急性胃擴張、腸便秘和腸變位等;(4)也見于其他疾病,如牙齒磨損不整、肝臟疾病,骨軟病也可引起慢性胃腸卡他,便秘腹瀉交替出現(xiàn)。治療不及時或誤治,結(jié)癥、胃腸卡他也可轉(zhuǎn)為腸黃。
本病以嘔吐、腹痛、腹瀉、脫水和迅速消瘦等為主要特征。
病初有急性胃腸卡他的病癥,以后出現(xiàn)胃腸炎的癥狀。病畜體溫升高,心跳先增強后減弱,精神郁悶,呆立不動。不吃草料,多喝冷水。口腔干燥、深紅或紫紅,舌面覆帶一層灰黃色或黃褐色舌苔,口臭難聞。病初排糞不通暢,糞干惡臭,帶有黏液,很快嚴重腹瀉,排出奇臭的稀糞或稀水,混雜黏液和血液。腸鳴音初旺盛后轉(zhuǎn)弱到消失。病畜瘦弱無力,輕微腹痛,常喜臥地。重病畜肛門松弛,排糞失禁,發(fā)生脫水和自體中毒。
?;嘉改c炎,呻吟磨牙,反芻減弱或停止,輕度臌氣。豬糞便時干時稀,嘔吐酸臭食物。
根據(jù)臨床特征及家畜個體反應(yīng)的差異,分清濕熱型、寒濕型和熱毒入血型等不同證型,分別予以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為主。
處方1:若證見精神倦怠,微熱或高熱,食欲、反芻廢絕,蕩瀉腥臭,或帶膿血,以后泄糞如水,或先便秘后腹瀉,喜飲冷水,尿少色黃,口色紅紫帶黃,舌苔黃膩,口內(nèi)發(fā)臭,脈象洪數(shù)者,治宜清熱解毒,燥濕止瀉。方用郁金散加減。郁金36 g,大黃50 g,梔子、訶子、黃連、白芍、黃柏各18 g,黃芩15 g。水煎2次,內(nèi)服。腹痛起臥、里急后重者加元胡、香附、白頭翁各25 g;大便帶血者加槐花、地榆、側(cè)柏葉各25 g;尿液赤少者加車前子、澤瀉各30 g;口干舌燥者加烏梅、元參、生地各25 g;脾胃虛弱者加白術(shù)、山藥、大黃各25 g;食欲不振者加三仙各30 g。
處方2:若證見大便瀉下如水,其色淡黃,氣不甚臭,精神倦怠,喜歡臥地,形寒肢冷,二逼發(fā)涼,喜飲溫水,口流清涎,口色青紫,舌苔白濁,脈象細數(shù)者,治宜芳香化濕,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蒼術(shù)、法半夏、茯苓各45 g,姜黃連、厚樸各30 g,陳皮、木香各25 g,甘草20 g,水煎服。
處方3:若證見泄糞如漿,腥臭帶血,發(fā)熱不食,氣喘喘粗,心悸亢進,全身無力,高度沉郁,毛焦肷吊,眼球下陷,精神呆滯,肌肉戰(zhàn)栗,或狂躁不安,或神昏倒地,全身出汗,痙攣抽搐,口干舌燥,口色赤紫,舌苔灰黃,脈象細數(shù)者,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瀉。方用牛角地黃湯(水牛角150 g,生地60 g,丹皮、梔子、連翹、金銀花、黃連、槐花、鉤藤各45 g,麥冬、五味子各30 g)加減。
如病情進一步發(fā)展,陽虛欲脫,四肢厥冷,汗出身涼,血壓下降,舌淡脈細,或脈微欲絕,治當(dāng)回陽救逆,常用制附子、白術(shù)、黨參各45~60 g,干姜30 g,炙甘草45 g,水煎服。
處方4:茯苓、澤瀉、滑石各10 g,白術(shù)12 g,赤芍、建曲各15 g,桂皮5 g。水煎2次,灌服。也可研末,開水沖服。
處方5:芒硝200~300 g,紫皮蒜150 g,大黃60 g。蒜搗碎,加在溶化的芒硝水及大黃末內(nèi),灌服。
處方6:豬膽汁80~100 g,白礬30 g。把白礬化水,加膽汁,內(nèi)服。
處方7:烏梅150~250 g,黃柏50 g,黃芩60 g,紫花地丁60 g,車前子70 g。水煎2次,內(nèi)服。
處方8:烏梅100 g,葛根、地榆、黃芩、蒼術(shù)各50 g,黃柏60 g,厚樸、茯苓、澤瀉各40 g,豬苓30 g。水煎2次(豬苓先煎),內(nèi)服。
處方9:慢性腸炎,取棗樹皮用火爐焙脆,研末服用,馬、牛每次服500~1 000 g,豬、羊每次服150~200 g,連服3~5次見效。
處方10:黃芩、黃柏、黃連各50 g,白頭翁40 g,枳殼、砂仁、澤瀉、豬苓各25 g。若腹瀉劇烈且糞便黏液較多者,加地榆炭、大黃炭;糞中帶血者加側(cè)柏炭、炒槐花;腹痛劇烈者加郁金或元胡;里急后重加酒大黃;口渴貪飲者加沙參、麥冬、花粉;熱毒熾盛而舌絳者加二花、赤芍、丹皮;大腸邪火犯肺并發(fā)肺癀而咳喘者酌增黃芩藥量,并加梔子、知母、貝母;體弱或產(chǎn)后母豬加阿膠。
處方11:白頭翁、黃柏、黃芩、金銀花、澤瀉、山楂、木通各10 g,大黃、滑石粉、蒼術(shù)、白術(shù)、陳皮、甘草、麥芽各5 g(以上為20kg豬的用量)。共為末,開水沖服。
處方12:郁金50 g、黃芩20 g、枳殼30 g、厚樸25 g、樸硝20 g、大黃40 g、柯子40 g、白芍25 g。共為末,開水沖服。清熱解毒、燥濕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