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林 孫戴妍 孫 威 于成景
(1江蘇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南京211153;2南京珍珠泉園林建設有限公司南京211805)
竹子屬于禾本科(Gramineae)竹亞科(Bambusoideae)多年生常綠植物,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和暖溫帶地區(qū)分布最為集中。竹子種類繁多,根據其用途可分為觀賞竹、筍用竹、生態(tài)竹和特用竹[1]。筍用竹是以食筍為目的的竹種。竹筍,即竹的嫩莖,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多種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具有促進腸道蠕動、助消化、解便秘之效。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竹筍以其低糖、低脂肪、高纖維特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竹筍銷量日益增加,竹筍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筍用竹林面積不斷增加,筍用竹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我國筍用竹資源豐富,優(yōu)良筍用竹種有30多種,常見的有毛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v.pubescens)、 雷竹 (Ph.praecox‘prevernalis’)、 綠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黃甜竹(Acidosasa edulis)等。我國在筍用竹林經營中,許多地區(qū)盲目追求竹筍產量,而忽視良好經營措施的應用,不僅影響筍用竹林的可持續(xù)經營,竹筍質量也日益下降。本文分析了筍用竹林經營中存在問題,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總結了筍用竹林高效豐產栽培技術,為期筍用竹林的經營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
竹子生長迅速,幼筍生長時每一節(jié)都形成居間分生組織。當筍露出地面居間分生組織細胞分裂分化的速度逐漸加快,迅速伸長,至筍完成高生長、枝葉展放、形成新竹的全過程,僅需1個月至1個半月的時間。在此過程中,竹材過度生長消耗養(yǎng)分會抑制竹筍的生長,制約竹筍高產優(yōu)勢的發(fā)揮,影響筍用竹林的經濟效益[2]。
筍用竹要求林地土質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良好的壤土或砂土,土壤貧瘠、過粘的紅土、黃土都不宜發(fā)展筍用竹林[3]。造林地勢過低、長期積水、土壤立地條件差都將造成竹筍低產或沒有產量,竹筍的品質也較差。劉碧桃[4]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坡位鮮筍產量不同,其大小排序為下坡>中坡>上坡,但其竹筍營養(yǎng)成分之間差異不顯著。王曙光等[5]研究表明,不同種源的云南箭竹 (Fargesia spathacea)竹筍之間營養(yǎng)成分存在著較大差異,說明種源不同對竹筍的質量與品質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張萬萍等[6]對貴州不同山地竹筍品質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桐梓金佛山方竹 (Chimonobambusa utilis)筍營養(yǎng)價值顯著高于其他產區(qū)的竹筍品種。所以,立地條件不同會引起竹筍的品質顯著不同,選擇合適的土地經營竹林是確保筍用竹林高產、增效的重要前提。
筍用竹的種類繁多,特性各異。因此,充分了解不同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tài)學特性是合理經營竹林的前提。按照竹子地上部分分布狀況以及地下莖的生長習性,筍用竹種主要有單軸散生型、合軸叢生型和混生型3種。地下莖具有吸收、貯藏、運輸和繁殖的功能,竹筍產量的形成是通過地下竹鞭的更新生長和側芽的分化來實現(xiàn)[7]。叢生筍用竹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高于散生竹,散生竹具有橫向行走的地下莖,因此在栽培方法上與叢生竹不完全相同。竹農在經營管理筍用竹林時由于專業(yè)知識較少,往往對不同類型的筍用竹采取統(tǒng)一的經營模式,導致不同品種筍用竹的生長勢千差萬別,竹筍的產量參差不齊。
筍用竹林不同于園林觀賞竹,也不同于丘陵山區(qū)水源涵養(yǎng)竹林。由于筍用竹林每年挖筍、移竹使大量的竹筍外移,這將造成大量的營養(yǎng)流失。所以,筍用竹林要比常規(guī)的觀賞竹林需要更多的營養(yǎng),對經營管理的要求也會更高。調查表明,營養(yǎng)不足、管理粗放是筍用竹林品質不良、產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筍用竹經營要注重加強管理,推廣應用速生豐產栽培技術。目前,筍用竹林的豐產栽培技術研究已經取得一定進展,如冬季覆蓋[7]、結構調控[8]、墾復除草[9]等技術都已取得了成熟經驗。但是,對于多數(shù)竹林的經營仍停留在放任經營、粗放管理的水平上,勢必影響竹林整體的生產質量。
1)調整立竹度。研究表明[9],就叢生竹而言,叢立竹數(shù)和立竹胸徑是影響筍產量的主要因子,決定了出筍數(shù)量和筍個體質量,且出筍數(shù)量與叢立竹數(shù)呈正相關。筍用竹種類型不同,所要求的適宜立竹度也不同,叢生竹的地下莖節(jié)間短縮,一般栽植密度要比散生竹大[10]。叢生竹種的適宜立竹度:綠竹為3 300~6 000株/hm2,麻竹為3 600株/hm2,甜龍竹 (Dendrocalamus brandisii)為4 500株/hm2;散生竹種的適宜立竹度:毛竹為2 400~3 000株/hm2,黃甜竹為800~1 500株/hm2[10]。
2)調整年齡結構。通常,筍用竹林的低齡竹所占比例高于材用竹林[11]。筍用竹林年齡結構因竹種不同而不同,對產筍量也會產生影響。董建文[12]研究表明,不同年齡組成的綠竹叢平均單株產筍量差異顯著,由1~2年生竹組成的綠竹叢平均單株產筍分別比由1~3年生竹組成的綠竹叢和1~4年生竹組成的綠竹叢多產筍0.163 8 kg和0.197 9 kg。叢立竹數(shù)為4~7株的綠竹林,在相應最大密度下可獲得最大筍產量。葉春斌[13]研究表明,低密度的四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竹林,其竹子的高度及地徑均大于高密度的四方竹竹林,可見低密度有利于竹子的生長。
何林等[14]認為,在一定的范圍內,2度竹的比例顯著地影響著當年產筍量。毛竹筍用林竹齡結構以1度竹占30%~35%、2度竹占45%~50%、3度竹占15%~20%為宜。佘遠國[15]研究顯示:竹林立竹密度應控制在12 000~l5 000株/hm2,竹筍平均產量達22 381 kg/hm2;1~3年生竹各占25%,4年生竹占20%,5年生竹占5%的竹齡結構最好,竹林平均單筍質量達172.6 g,平均母竹發(fā)筍數(shù)達10.2支/株,產筍量達23 850 kg/hm2??梢?,叢生竹母竹年齡比散生竹、混生竹小,一般為1~3年生竹。豐產竹園母竹留養(yǎng)時間以出筍高峰后期留養(yǎng)最合理。
1)適地適竹。造林時選擇土質肥沃、疏松的壤土或砂質壤土,不同竹種對立地條件要求不同,可實行多竹種搭配。散生竹選擇海拔600 m以下山谷、山麓和山腰的南坡,坡度小于20°,土壤深度50 cm以上,pH值4.5~7.0;叢生竹選擇海拔400 m以下丘陵緩坡地、溪流兩岸沖擊地帶[3]。
2)墾復清雜。清除雜草可以避免病蟲、雜草的侵害,改善筍用竹林的地下系統(tǒng)和土壤理化性質,有利于竹筍生長和筍芽發(fā)育,每年進行1~2次。墾復一般5~6年進行1次,夏季宜淺,冬季宜深;新竹林宜淺,老竹林宜深;竹稈附近宜淺,無竹空地宜深;松軟土宜淺,硬結土宜深。墾復可以疏松土壤,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也為竹鞭生長提供良好的地下環(huán)境,促進出筍成竹。以帶翻墾復為宜,既能增產增收,也可減少水土流失和地表徑流。墾復后埋青,增加土壤有機質,有利于竹林生長[11]。當前,墾復、清除雜草等措施,在散生竹林、混生竹林中已廣泛應用,特別是在低產竹林改造中,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3)竹林覆蓋。作為一種豐產措施,覆蓋技術已經成功應用在多種筍用竹林的經營中。利用微生物繁殖、分解、發(fā)酵有機覆蓋物產生的熱量使土壤加溫,打破地下筍芽休眠,促進筍芽分化,提前出筍,并延長筍期,增加竹筍產量。在覆蓋早期,由于土壤微生物與竹林競爭氮,在一定時期內會出現(xiàn)增產少甚至減產現(xiàn)象,隨著養(yǎng)分被逐步分解,增產效應隨之顯現(xiàn)。研究顯示,覆蓋能提高雷竹鮮筍產量、單株筍質量和出筍數(shù)量,并且隨著覆蓋厚度的増加,鮮筍產量、單株筍質量和出筍數(shù)量均呈現(xiàn)出先増加后減少的變化趨勢,覆蓋厚度以30 cm時的影響最顯著,谷殼和稻草 (2∶1)混合使用作為覆蓋物的經濟效益最高[16]。
4)截梢整枝。合理的稈高可以控制筍用竹的營養(yǎng)生長,促進其生殖生長,提高筍產量。麻竹稈高與產筍量關系趨于拋物線型,稈高4 m時竹筍產量最高[17]。當麻竹留2盤枝時,單筍質量、出筍個數(shù)、平均產量和累積產量最好;當金鑲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Spectabilis’ ) 留15~18盤枝時,筍芽萌發(fā)個體較大且萌發(fā)率高[2]。
5)采筍與留筍養(yǎng)竹。雨后出筍快,雨后3~4 d內為采筍最佳時機,采筍原則為:不采見根筍、不采鴛鴦筍、不采草根筍、不采走邊筍和不采搖頭筍,以護筍養(yǎng)竹[18]。散生竹地下竹鞭一般分布在土壤表層15 cm以內,在筍出土15~30 cm時采收為宜,選留壯筍,不傷及竹鞭。毛竹采挖應遵循 “早期筍和前期筍要及時挖、全部挖,中期筍和后期筍要選留母竹,末期筍要全部挖光”的原則。在筍期必須處理好留養(yǎng)母竹與多產竹筍的關系,留養(yǎng)筍的數(shù)量和質量都有要求,質量以出筍高峰期稍后的筍為好,適宜的留養(yǎng)數(shù)量:毛竹為900株/hm2,中徑筍用竹為3 000~4 500株/hm2,小徑筍用竹為4 500~7 500株/hm2[3]。
土壤養(yǎng)分的多寡及存在狀態(tài)和比例決定著土壤肥力,進而影響竹子的生長狀況[19-20]。施肥是確保筍用林高產、穩(wěn)產的重要措施。嚴伍明等[21]對毛竹筍材兩用林配方施肥試驗初步結果表明:在同等條件下,各處理的出筍數(shù)、成竹數(shù)和采筍量在短期內暫無顯著差異,但以較高氮肥和較少磷肥、鉀肥處理的出筍數(shù)、采筍數(shù)和采筍量為最高,分別比對照高62.0%、108.3%和110.0%,單位面積收益比對照增加107.1%,明顯地提高了毛竹林的經濟效益[22-23]。
在肥料的作用上普遍認為,竹林施肥以氮肥最有效,而磷、鉀肥效與土壤的氮素含量有關。當?shù)睾枯^低時,施氮肥更有效;當?shù)睾枯^高時,施磷肥效果較好,并且增施氮肥,可使竹筍提前出土,筍期較長,而增施磷肥,則發(fā)筍推遲[20]。
施肥時間與次數(shù)、施肥方法應依據竹種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培育目標而定,做到既能滿足竹子生長需要又不造成浪費。過去,施肥主要憑經驗,隨意確定施肥的種類、方法及數(shù)量,沒有科學依據。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研究手段的提高,科學的施肥研究設計方法逐漸受到重視。目前,確定竹林施肥量的方法有經驗法、營養(yǎng)診斷法、配方施肥法和效應函數(shù)法[20]。在生產實踐中,應根據不同竹種的實際需要,采取簡便、合理的方法來確定最佳的施肥量。
我國筍用竹栽培歷史悠久,傳統(tǒng)的筍用竹經營意識和種植觀念已根深蒂固。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在繼承傳統(tǒng)技術的同時,應當引進高新科技,擴大種植規(guī)模,提高產量,實現(xiàn)竹林的高效豐產、可持續(xù)經營。
筍用竹的栽培方式,多以傳統(tǒng)的 “全竹栽培”為主。矮化栽培多用于果樹、桑和觀賞植物等的生產,其目的是減少不必要的養(yǎng)分消耗,以便充分利用光能、地力,提早結果、提高產量或增加觀賞效果。而竹子生長迅速、植株高大,消耗養(yǎng)分大,竹筍形成的數(shù)量和質量取決于竹林本身的生長狀況和貯存的養(yǎng)分。筍用竹林以高產優(yōu)質竹筍為目的,可參考果樹的 “矮化”栽培,適當減少地上部分的營養(yǎng)生長,促進地下部分貯存更多養(yǎng)分,使發(fā)出的筍芽更肥厚,竹筍也更鮮美。因此,改變傳統(tǒng)栽培方式,對筍用竹林進行 “矮化”和 “園藝化”栽培,可以有效提高竹筍產量和品質。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竹筍產品主要是鮮筍和干筍,其中水煮筍是重點出口的大宗商品,占筍產量的60%。竹筍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纖維的保健食品,綠色食品消費理念的普及促進了竹筍市場的發(fā)展。隨著竹筍國內外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竹筍產品的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單一產品類型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應利用高新技術拓展筍產品類型,比如可以開發(fā)竹筍糕點 (如餅干、蛋糕、面包等食品)、竹啤酒、竹營養(yǎng)粉、竹口服液等。結合竹炭、竹醋等功能用品,將竹筍產品拓展到農業(yè)、醫(yī)療制藥、保健品等多個領域。
目前,筍用竹林管理多為粗放管理,沒有根據竹種特性 (叢生、散生、混生竹)進行區(qū)分管理,主要原因是缺乏專業(yè)技術人才。隨著竹筍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才,對筍用林實行精細管理,提高竹筍品質和產量已成當務之急。
科技進步為筍用竹的精細管理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徑。在傳統(tǒng)施肥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注射施肥、內腔施肥等高效施肥方式,施用相同量的肥料,新施肥方法更為有效;膜分離技術、超微粉碎技術、真空濃縮技術為竹筍產品的開發(f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鮮筍、干筍之外,開發(fā)出更多的竹筍制品;竹筍錯季供應、竹筍保鮮一直是生產上的難題,傳統(tǒng)的地膜覆蓋效果也不理想,保鮮技術的應用不僅保存竹筍的營養(yǎng)價值,更延長了竹筍的保鮮時間,讓人們能在發(fā)筍季節(jié)之外品嘗到鮮美的竹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