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慶
摘 要: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在現代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文章的文學性與思想性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多篇文章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并在數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他的文章是早期白話文學的翹楚,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廣大學子,但是近年來,魯迅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形勢卻不容樂觀,"魯迅難"現象出現。
關鍵詞:魯迅 中學語文
一、魯迅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價值
魯迅作品的文學性是文學界所公認的,雖說是棄醫(yī)從文,“半路出家”,但魯迅在文學上的貢獻和造詣卻不容小覷,他參加新文化運動,大力支持白話文創(chuàng)作,發(fā)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努力在白話文學的發(fā)展史上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其文字簡練單純,常常善于用一條條細線勾勒出事情和實物的真實面貌,如《社戲》一文,“盼看社戲—去看社戲—回憶社戲”一條線貫穿始終,文章首先寫跟隨母親回到平橋村,表達自己對于平橋村這一樂土深切的喜歡,再從看戲的過程里多角度表現平橋村的人與物的美好,是這封建社會中的一塊凈土,其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生活場景、水鄉(xiāng)風情、民俗風貌就像生活那樣真實、自然,使人猶如身臨其境。在剛剛脫離文言文的時代,魯迅先生以一種新的形式來告訴了世人原來白話文一樣可以寫出如文言一般深刻雋永的文字。
除去文學性之外,魯迅作品的思想上也具有深刻的力量,處于亂世之中,對百姓麻木的怒其不爭會放大到最大化,魯迅先生的文章基本每一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并且放到現在依舊適用,他看到的東西,是將長期存在于國人身上的東西,具有極其深刻的思想性,他總能夠一針見血的指出那些封建殘余的弊端,當時是社會狀況是令他失望甚至于絕望的,他的小說里無論哪個人物都滲透出一種深沉的“悲”,在一種古舊的固執(zhí)和身世感中,擺脫不了宿命的走向失望和絕望,但是同時,他的希望又像燒不盡的野草一樣隱藏于文章之中,他會說“救救孩子”,他的心中還有平橋村這一凈土,他仍然在引導讀者去發(fā)現那一絲絲微末的希望。這些文章里面都包含了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并且能從那些曾經血淋淋的經歷里喚起學生高度的主體意識與追求自由的精神,這樣偉大而沉重的思想是誰也學不去的。
除去以上兩點,魯迅的文章在語言上也具有深刻的價值,其文學構思、語言表現都具有登峰造極的高度,如《社戲》里那段經典的環(huán)境描寫,從嗅覺、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多方面的去描寫周圍的環(huán)境,以此襯托孩子們去看社戲輕松愉悅的心情,這樣的語言是需要中學生們去模仿學習的,還有《故鄉(xiāng)》里閏土的轉變,《祝?!防锵榱稚┑谋瘎?,這些文章都有巨大的可以分析學習的地方,這也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章在語文學習上的價值。魯迅的文章文章,即使拗口,即使百般不愿,但是在課后的強制要就背誦下,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文章是充滿了魯迅特色并且具有美感的,他的那些文字,又短又隱晦,曲曲折折,但卻能一陣見血的指出人性的弊端所在。
二、“魯迅難”
魯迅雖在文學史上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那段歷史漸漸遠去的今天,魯迅似乎并不太被學生們理解,中學校園里甚至長期流行這樣的段子:‘“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一代作家卻成為大家的夢靨,這或許是一個值得反省的現象,筆者認為“魯迅難”現象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在于其含義過于深刻。這里并不是說含義深刻的作品本身有問題,恰好含義深刻是魯迅作品的一大優(yōu)點,只是當同一作者多篇含義極度深刻的文章在學生的學習生活里長期出現,這樣學生自然會產生疲累甚至逆反之感,并且對于初中生來說,大部分還是應該停留在語言基礎和修辭訓練里,相比之下,魯迅的作品實在是有點過于深刻了。如《阿Q正傳》中阿Q精神勝利法背后的被封建社會長期操控的麻木,《故鄉(xiāng)》里造成閏土變化的原因,都是需要細細思考深究的。而其作品語言拗口,有時候讀通一個句子都需要好幾遍才能理解,其內涵也需要層層深究才能捕捉,這樣的文章大量存在,對中學生來說的確比較吃力,所以“三怕周樹人”的現象出現也是能夠理解。
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說,他們生活于這樣一個和平的年代,所擁有的大都是幸福的,所以思想也是處于一個懵懂、單純的階段,對魯迅所描繪的那種黑暗是沒有切身的體會的,雖說文字也很具有感染力,但中學生不完全具有那種經歷和心智是不能切實的體會到的,讀魯迅的作品也常常是從表面去看,自然不會體會到其深層次的含義,也就不能領會魯迅文章的深意。
其次是老師為了教學而教學在當今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多數老師是為了教學而教學,教語文主要是教學生怎么去拿高分,從而忽略了語文的人文性,也就使語文在學生面前失去了它自身所具有的魅力,比如在解讀作品的過程中做過分的解讀,什么都要去究其表現了什么,如魯迅先生在作品里寫到“窗簾是藍色的”,老師讀到這句話的解讀是,藍色代表著憂郁,用在這里能深刻的而表現出魯迅心里為擔憂云云,但是此刻魯迅的內心卻是:窗簾真的是藍色的。這是一個笑話,但是卻深刻的反映出了當今中學語文教學中對魯迅作品進行一個過于解讀的現狀,有些句子其實就是一個單純的描寫,但是教師卻執(zhí)著于去追究那些作者都沒意識到的隱喻,有些甚至是在強行究其意思,這樣的工作做多了,也就使作品本身具有的語言和思想上的美打了折扣,缺失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魯迅難的根本原因在于“語文難。”“三怕周樹人”,周樹人終究也是語文的一部分,魯迅作為現代文學史至關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也必定是眾多課文里的重中之重,且其篇目眾多又難以理解,學生自然討厭這樣“背得最多”又“考得最多”的篇目,偏偏無形的考試壓力還在不斷的壓上來,又是難點,又是重點,學起來還并不那么有趣,學生“怕”也是可以理解,而與其說學生討厭魯迅,還不如說學生討厭的是“必背篇目”。并且這樣看來,“魯迅難”,究其實質不過在于“語文難”
三、“魯迅難”之出路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魯迅的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數量有被刪減,但即使刪減了,相對于其他作者來說,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數量也是不少的,魯迅“淡出”教材這并不是一個多讓人應該大聲爭論的現象,相反,魯迅“淡出”教材即篇幅數量的調整,實際上是其政治功能性的淡化,而其作品的經典地位并沒有因此有絲毫的消減,魯迅以一個新的形象重新回到人們視野,難道不是對魯迅“經典內涵”更豐富和立體的展示嗎?
其次,教學過程需要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自身閱讀文本,解讀文本,進行深入思考,而不是仍然是老師主導課堂,把一切都講了,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沒有經過自己的討論與思考,學生還是不能掌握到魯迅文章里的深層次思想,而經過自己一步步推導得出的結論,學生顯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最后,要具有自己的思想,獨立的進行文本解讀,而不是過度依賴教參進行一個模式化的答案輸出,對于很多教參來說,其知識更新是不完備甚至處于一個落后狀態(tài)的,長期以來的教學中對這篇課文是怎么解讀的就沿用以前的成果,很少去關注外界對這篇課文的一個新的研究成果,所以教參的儲備其實是處于一個停滯狀態(tài)的,這便要求老師們需要具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在需要參考的時候要多關注外界的新的研究成果,做到自己先把這篇課文理解透,不為得出答案而去套答案,這樣才能使學生信服。
總之,魯迅的作品有其深刻的價值,是值得廣泛的存在于課本當中的,但是在進行教學工作的時候,還需要老師更加用心,開創(chuàng)新思路,對文本的解讀也需仔細的思考、探究,力求讓學生理解到魯迅作品里真正的思想內涵,而不是出現“三怕周樹人的”的情況。
參考文獻:
[1]倪艷萍:《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教學》,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13年.
[2]錢理群:《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解讀》,《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年01
[4]陳彤:《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魯迅》,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魯迅:《魯迅小說全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