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子松>樺樹>云"/>
馬成武
摘要 本文采取環(huán)刀法對塞罕壩機械林場4種不同樹種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林分0~20 cm土層土壤密度比20~40 cm處小,而且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密度也在不斷加大,各林分0~20 cm土層的土壤密度在0.69~1.14 g/cm3之間;不同林分不同土層土壤密度從大到小排列順序為落葉松>樟子松>樺樹>云杉;隨著土層深度增加,土壤總孔隙度減小,落葉松、樟子松、樺樹及云杉各土層土壤總孔隙度變化范圍為48.6%~70.2%,不同林分類型土壤平均總孔隙度從小到大排列順序為落葉松<樟子松<樺樹<云杉;不同林分類型土壤持水量的排列順序為云杉>樺樹>樟子松>落葉松,不同土壤層次持水量表現(xiàn)為上層土壤高于下層土壤,這種規(guī)律在非毛管持水量中表現(xiàn)明顯。
關鍵詞 樹種;涵養(yǎng)水源;土壤;持水量
中圖分類號 S7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3-00148-01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功能是涵養(yǎng)水源,森林植物群落水源涵養(yǎng)功能主要是林冠層、枯枝落葉層和土壤層對降水進行再分配的過程。不同林分類型因組成樹種生物學特性和林分結構不同,其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存在差異。塞罕壩地區(qū)林地面積有7.07萬hm2,境內森林覆蓋率達75.2%,主要有落葉松、樟子松、白樺、云杉等。因此,分析各種樹種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 研究內容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研究區(qū)主要分布在河北省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塞罕壩機械林場。該林區(qū)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氣候寒冷且冬季較長,春、秋季相對較短,夏季不明顯。多年平均氣溫為-1.4 ℃,年極端最高氣溫30.9 ℃,年極端最低氣溫 -42.8 ℃;年平均降水量為435 mm,而蒸發(fā)量高達1 230 mm,約是年平均降水量的3倍;年平均無霜期僅60 d,積雪時間長達7個月,占據(jù)全年的7/12;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368 h。
1.2 研究方法
1.2.1 取樣。2016年,在塞罕壩機械林場選擇4種典型林地類型,對樣地內樹種的株高、胸徑、冠幅、群落郁閉度等進行測量,并對樣方內灌木和草木物種的組成、蓋度、數(shù)量、地徑、高度等進行記錄,做好土樣采集和分析[1-3]。隨機調查每種林地類型,將每個調查樣方面積規(guī)定為20 m×20 m。
1.2.2 土壤物理性質。利用質量法對土壤質量含水率和容積濕度含水率進行測量。用環(huán)刀法測定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總孔隙度[4-6]。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林分類型的土壤密度和孔隙度
分析不同林分類型土壤物理性質,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林分在0~20 cm土層的土壤密度均比20~40 cm土層處小;而且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密度也在不斷加大。各林分0~20 cm土層的土壤密度在0.69~1.14 g/cm3之間。不同林分不同土層土壤密度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為落葉松>樟子松>樺樹>云杉,可見落葉松林下土壤密度高于其他3種類型林地。另外,隨著土層深度增加土壤總孔隙度不斷減小,落葉松、樟子松、樺樹以及云杉各土層土壤總孔隙度變化范圍為48.6%~70.2%,不同林分類型土壤平均總孔隙度從小到大的順序為落葉松<樟子松<樺樹<云杉。林地蓄水能力和水分調節(jié)功能直接對非毛管空隙數(shù)量產生影響。
2.2 土壤水源涵養(yǎng)功能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林分類型土壤平均最大持水量、平均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綜合排序依次為云杉>樺樹>樟子松>落葉松,不同土壤層次持水量表現(xiàn)為上層高于下層,這種規(guī)律在非毛管持水量中表現(xiàn)明顯。不同土壤層持水量差異明顯的原因是不同樹種的根系土壤層密集程度不同,且根系分布不均勻,純種林的樹種之間由于無法抵消根系分泌代謝產物,因而對根系的伸展不利,難以形成龐大根系,從而導致土壤空隙度和持水量低[7-8]。
3 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林分0~20 cm土層土壤密度比20~40 cm土層處小,而且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密度不斷加大,各林分0~20 cm土層的土壤密度在0.69~1.14 g/cm3之間。不同林分不同土層土壤密度從大到小排列順序為落葉松>樟子松>樺樹>云杉。
隨著土層深度增加土壤總孔隙度減小,落葉松、樟子松、樺樹及云杉各土層土壤總孔隙度變化為48.6%~70.2%,不同林分類型土壤平均總孔隙度從小到大排列順序為落葉松<樟子松<樺樹<云杉。
不同林分類型土壤平均最大持水量、平均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綜合排列順序為云杉>樺樹>樟子松>落葉松,不同土壤層次持水量表現(xiàn)為上層高于下層,這種規(guī)律在非毛管持水量中表現(xiàn)明顯。
4 參考文獻
[1] 黨宏忠,周澤福,趙雨森,等.祁連山水源涵養(yǎng)林土壤水文特征研究[J].林業(yè)科學研究,2006,19(1):39-44.
[2] 奇特,李玉婷,何會賓,等.冀北地區(qū)豐寧縣水源林地水源涵養(yǎng)能力[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6,14(3):60-67.
[3] 李盈盈,劉康,胡勝,等.陜西省子午嶺生態(tài)功能區(qū)水源涵養(yǎng)能力研究[J].干旱區(qū)地理,2015,38(3):636-642.
[4] 顧宇書,邢兆凱,韓友志,等.渾河上游4種典型水源林土壤物理性質及其水源涵養(yǎng)功能[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3,41(1):37-41.
[5] 聶憶黃.基于地表能量平衡與SCS模型的祁連山水源涵養(yǎng)能力研究[J].地學前緣,2010,17(3):269-275.
[6] 駱土壽,李意德,陳德祥,等.廣東白盆珠水庫水源林土壤水源涵養(yǎng)能力研究[J].生態(tài)科學,2007(2):159-164.
[7] 郭夢嬌,朱江,程小琴,等.遼河源不同林齡油松林水源涵養(yǎng)能力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16,30(3):279-284.
[8] 段琪彩,吳灝,王杰,等.滇中城市水源地水源涵養(yǎng)能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3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