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
摘要:本文將通過研究潘趣碗的由來,進一步對其用途分類、紋飾特征、配套使用的器具的特征、其在歐洲人生活中的地位等等展開一系列的研究。
關(guān)鍵詞:廣彩 外銷瓷 潘趣碗 綜合評析
廣彩瓷出現(xiàn)于康熙晚期,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時期,它是清代康熙開海以后出現(xiàn)的一個專門為了外銷的釉上彩瓷品種,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陶瓷就已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國外,并對國外的飲食習慣、社會風俗等帶來了重要的影響。作為外銷瓷的一個重要品種——“潘趣碗”,也對歐洲文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潘趣碗”的由來
“潘趣”一詞是由英文“punch”音譯而來的,它最早出現(xiàn)在1632年的英國文獻當中。最早的潘趣酒起源于印度,主要是由五種原料調(diào)和:酒、糖、檸檬、茶、香料。17世紀早期,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水手和雇員從印度把這種飲料帶到了英國,后來又傳播到歐洲和美國,當時的潘趣酒是用果酒(白葡萄酒)和白蘭地作為基底調(diào)制而成的。17世紀中期開始,潘趣酒就開始用從牙買加甘蔗中提取的朗姆酒作為基底。而我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潘趣酒,一般使用酒、熱水、牛奶或茶混合糖、檸檬及一些香料或興奮性的飲料調(diào)制而成,它的酒精含量比一般的雞尾酒要低,酸、甜是這類酒的主要風味。作為傳統(tǒng)飲料,潘趣酒一般都是用潘趣碗來調(diào)制盛裝的。
在18~20世紀時,歐洲人在廣州和景德鎮(zhèn)大量訂制潘趣碗,這類酒碗敞口,深弧腹,圈足稍高,口徑從25~60厘米不等,既有供一人飲用的小碗,也有供多人飲用的大碗。17世紀初,荷蘭人就已經(jīng)有人開始使用這種潘趣碗了,而英國則是在17世紀70年代才開始普遍使用,之后再流行到美國。
二、“潘趣碗”的用途分類
歐洲人曾在中國訂燒了很多口徑大小不一的潘趣碗,潘趣碗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可以用來調(diào)制盛裝“潘趣”酒之外,還可以用來作為家庭的洗禮盆,家中的老老少少都會用同一個大碗來施洗禮,因此,它也成為了歐美家庭生活中必備的重要物品,哪怕再貧窮的家庭也都會擁有一個這樣的大碗。
由于潘趣碗常常繪有具有紀念意義的圖案和文字,在歐美國家,這種碗也經(jīng)常被當成結(jié)婚禮物贈送給新人,它承載了很多美好的祝愿與回憶,是備受歐美國家的人喜愛的物品。因此“潘趣碗”也被作為禮物互相贈送。
甚至還有很多家庭將此酒碗用作居室及藏室的陳設,許多歐洲民眾家庭都將陳設有該類潘趣酒碗作為高雅的象征。
三、“潘趣碗”的紋飾特征
1、廣州“十三行”圖案
“十三行”是清代專門從事外貿(mào)交易的具有半官方性質(zhì)的民間機構(gòu),即“洋行”,也有的稱其為“十三夷館”。
在潘趣碗的紋飾中,有一種專門描繪廣州十三行場景的紋飾圖案,這樣的碗通常也被稱作為“Hong Bowl”(“行碗”)。這種紋飾(圖1)是在廣彩瓷中特有的,有通景和開光兩種形式,在清代雍正至乾隆時期常以通景為主,而在乾隆后期則基本上是以開光為主。在十三行圖案中,常繪有六面或七面國旗,前面還會畫江岸和欄桿,還會出現(xiàn)街道、廠房、倉庫等等建筑,而前景就是珠江和江面上的船只。通過畫面中懸掛的六國國旗可以辨認出分別是荷蘭、英國、瑞典、法國、奧地利、丹麥的東印度公司租用了廣州十三行的貿(mào)易貨棧,但如果是碗上繪有七面國旗,那一定是1784年中美航線開通之后的器物,而且第七面國旗畫的肯定是美國的國旗。這種繪有“十三行”圖案的大碗流行于1765年到1795年,通常是中國人先買下來,再賣給外國人。1785年,一個美國商人以5.5美元一個的價格買了一批繪有“十三行”圖案的“潘趣碗”,而現(xiàn)在一個碗就已經(jīng)賣到了4~10萬美元。
1757年,乾隆開始實行一口通商政策,清政府把廣州作為官方和歐洲通商的唯一口岸。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之后,清政府又規(guī)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通商口岸,因此,打破了廣州十三行對外貿(mào)易的壟斷局面。因此,18世紀中后期至19世紀中前期是十三行貿(mào)易最為興盛的時期,十三行的紋飾也正是興盛于此段時期,此后都沒有出現(xiàn)此類紋飾。
2、神話主題紋飾
18世紀中葉,神話主題紋飾在中國外銷瓷中也風靡一時,很多大酒碗上也會繪有此類紋飾,圖3的這個廣州博物館館藏外銷瓷一一清乾隆廣彩開窗希臘神話紋潘趣酒碗,就結(jié)合了中國外銷瓷中風行的兩大元素:潘趣酒碗和希臘神話主題紋飾。該潘趣碗上就是描繪了希臘神話故事“帕里斯的審判”。該主題紋飾在18世紀40年代極為盛行,大多外銷瓷器物都是在1750年前后燒制的。該酒碗無論其器型還是紋飾均體現(xiàn)了中國瓷匠在逐步接受歐洲文化元素并靈活運用到了外銷瓷產(chǎn)品中,但是細看圖中的這幅畫,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各位神仙的肋骨畫在了后背上,胸部和膝蓋成了掛在軀體上的黑色圓圈,長袍的皺褶也畫得僵硬死板,由于中國的瓷繪家對西方的藝術(shù)理解和西洋畫中的色彩變化的運用不熟悉,因此使得他們繪制的此類紋飾圖案毫無美感可言,這也正是中國的瓷繪家描繪歐洲神話場景尤其是表現(xiàn)裸體人物形象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局限性。之后,中國藝人在不斷地摸索、實踐,逐步改進了臨摹西洋繪畫的技法,并逐漸認識到西洋繪畫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在藝術(shù)形式表現(xiàn)上的區(qū)別,因此,對于中國外銷瓷中描繪這種主題紋飾的作品創(chuàng)作時間不同,品質(zhì)也完全不同。
3、“滿大人”紋飾
“滿大人”是英文“mandarin”的音譯,這是歐洲最早進入中國的葡萄牙人對中國官員的稱謂,出現(xiàn)在16世紀的明代晚期——當時來華的一些歐洲人的信函和日記等文獻中已出現(xiàn)這一詞匯。此后的明清時期,無論是西方人或華人,都習慣將描繪清裝人物圖案的廣彩瓷器稱為“滿大人”。
“滿大人”紋飾,主要流行于雍正至嘉慶時期,以乾隆時期最盛,道光以后式微。其畫面通常繪的是著清裝的男子與著明裝的女子在一起的庭院生活場景,以休閑、愉悅、歡快為主題,如圖4中的這個潘趣碗上的紋飾就是反應這一主題的。“滿大人”紋飾的流行與式微,究其原因,一是,17~18世紀是歐洲“中國熱”最為流行的時期,代表中國元素的最主要的載體正是中國瓷器,因此繪有“滿大人”圖案的中國瓷器更受歡迎。二是,18世紀中期以后,隨著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不斷深入,“中國熱”逐步降溫。尤其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下降,導致了“滿大人”圖案逐漸消失。
四、潘趣碗配套器具特征
眾所周知,潘趣碗的體積都比較大,如果直接端著碗喝酒肯定不現(xiàn)實,所以為了方便使用,潘趣酒碗一般都會配有舀酒的勺子和盛酒的杯子,然后用酒勺把酒舀到高腳杯內(nèi)引用。由于潘趣酒碗腹深口大,因此與之配套的酒勺通常都有很長的手柄,多為銀制。
1760年至1810年間,為了充分發(fā)掘貿(mào)易利潤,也有外國貿(mào)易者在中國定制這種形制特別的瓷質(zhì)酒勺。但由于全瓷質(zhì)的酒勺在運輸過程中易碎,也經(jīng)不起在聚會上的頻繁使用,因此,大多數(shù)的瓷質(zhì)酒勺都在勺體和手柄的連接處安了一個插槽或扭槽,以便使用的時候可以安上銀質(zhì)、木質(zhì)或象牙質(zhì)的手柄,而真正全瓷質(zhì)的酒勺在外銷瓷市場中少之又少。
與潘趣酒碗配套使用的酒杯通常是細長的高腳杯,這類高腳杯被剔成圓錐形,足部隆起呈半球形。1680至1720年間,中國大量地生產(chǎn)瓷質(zhì)酒杯和酒瓶銷往歐洲各國的市場,而這些酒杯和酒瓶都是模仿了17世紀末英國的玻璃制品的造型。為了沖擊歐洲日益繁榮的玻璃制品市場,歐洲東印度公司的善人從中國大量定制瓷質(zhì)的酒杯和酒瓶,但是該舉措對打壓歐洲玻璃制品市場的效果微乎其微。
五、潘趣碗在歐洲人生活中的地位
在歐洲,潘趣碗是貴族家庭用來炫耀其社會地位的中國瓷器之一,在很多的名畫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例如圖5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佛羅倫薩的潘趣酒會上,一個男子雙手高高地托起一只潘趣酒碗,可想而知潘趣碗在當時歐洲社會的酒會中是必不可少的器皿。
再如圖6,一女子手捧著一個潘趣碗坐在船上,可能是遇到了大的海浪,船傾斜了,桌上的茶杯也翻了,潘趣碗中的酒也快要灑出來了,但女子在船快要翻了的情況下,還是要一只手緊緊扶住這個潘趣酒碗以免摔碎,可以得知潘趣酒碗在該女子心目中的重要性。
六、結(jié)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潘趣酒調(diào)制的口味在不斷變化,但是潘趣酒碗作為西方家庭餐飲用具中的一種器物,自出現(xiàn)之日起,便承載了諸多的內(nèi)涵和意義,成為代代相傳的家庭紀念物品,同時還向我們展示了當時西方社會的生活面貌,以及中西貿(mào)易往來、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信息。同時,它也是中西陶瓷貿(mào)易、飲食文化交流和文化藝術(shù)融合的無聲見證者!